卜
丙之晨,②
龍尾伏辰,③
均服振振,④
取虢之旂。⑤
鶉之賁賁,⑥
天策焞焞,⑦
火中成軍,⑧
虢公其奔。⑨
——《左傳·僖公五年》
【注釋】
①卜偃——一個名叫“偃”的卜卦者。古時出征打仗都要讓卜卦的人燒炙龜甲,根據(jù)上面出現(xiàn)的花紋判斷是不是吉利。
②丙之晨——《太平御覽》卷5、卷329作“丙子之晨”,似較勝。杜預注稱:“言丙子平旦,鶉火中,軍事有成功也?!币嗫蔀樽C。
⑤取虢之旂——虢,音guó(國),公元前11世紀時周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姓姬,分東、西虢。西虢又稱城虢,西周滅亡時,隨平王東遷到上陽,公元前655年為晉國所滅。“取虢之旂”,即奪取虢國的軍旗,指戰(zhàn)勝虢國。
⑥鶉之賁賁——鶉,即鶉火,星宿的名字。日至其中時為大暑,賁,音bēn(奔),火光照耀的樣子,杜預注:“賁賁,鳥星之體也?!?/span>
⑧火中成軍——火中,即鶉火星宿居中的時候。成軍,軍隊取得成功,即打了勝仗。
⑨虢公其奔——虢公他逃跑了。虢公,這里指的是虢公丑。
【賞析】
這首童謠記的是歷史上有名的“假途滅虢”的故事。晉獻公早就有滅虢之心。早在莊公二十七年(晉獻公十年,前667年)冬,晉獻公就提出要伐虢,由于大臣士蒍諫阻,才作罷。但后來一直念念不忘,演出了兩次“假途滅虢”的故事。第一次是僖公二年(前658年)春,晉國以虢國騷擾其南部邊境為由,派荀息帶了重賂去虞國,要求借道去伐虢。虞公貪圖重賂,不顧大臣宮之奇的勸諫,不但答應借道,而且還自告奮勇派兵幫助晉兵作先鋒。結(jié)果,侵占了虢國的下陽。這是第一次“假途滅虢”。僖公五年(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秋,晉國第二次派人去虞國,再一次要求借道去伐虢。盡管宮之奇用“唇亡齒寒”的道理嚴正忠告虞侯,并且嚴肅地指出:“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但虞侯不聽忠告,仍然一意孤行,同意了晉國的無理要求。結(jié)果,當年八月甲午,晉軍圍住虢的國都上陽,冬十二月丙子朔,上陽被攻破,虢公丑逃到東都洛陽。晉軍在回師途中,順便也滅了虞國。這就是第二次“假途滅虢”,也就是這首童謠所反映的這次戰(zhàn)爭。
據(jù)說,晉侯圍住上陽之后,還有點不放心,問卜偃此舉是否會成功
卜偃引用的這首童謠,說的意思只有一個,就是虢國將在某個時候注定被晉國滅亡。大體上是分兩層來寫的。前四句從晉軍的角度寫:“丙(子)之晨,龍尾伏辰”,說的是晉軍攻克上陽的時間;“均服振振,取虢之旂”,說的是晉軍的整齊威武及其赫赫戰(zhàn)功。后四句從虢侯的角度寫,具體指出他將在何時狼狽逃亡。童謠用的是當時最為流行的“詩經(jīng)體”——四言形式,頗有時代特點。但敘事過于簡古,加上借助天命,故弄玄虛,使它頗有點神秘成分,不大好理解。
【今譯】
丙子這天的清晨,當尾星消失在天邊時,陣容整齊的晉國軍隊,奪取了虢國的軍旗。鶉火星亮耀眼明,天策星暗淡退隱;鶉火星居中時晉軍到,虢君只得匆匆逃出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