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圖,才知道瘦西湖是一個“
進入園區(qū)便是一片開闊的水面,岸上植有綠楊紅楓,水邊栽有蓮花菖蒲,清風(fēng)漣漪,碧波蕩漾,人行其間恰也心曠神怡。瘦西湖的特點是水面多,橋梁多。設(shè)計師
運用“遠(yuǎn)景近借”、“水景岸借”等手法恰到好處地在臨水岸邊建有一些古典建筑,粉墻黛瓦,點輟在綠樹碧水之間,恰能收到畫龍點晴的效果。一路上欣賞了“醉呤亭”、“小吹臺”、“蜀岡朝旭”、“石壁流淙”等景點,不知不覺到了中
部。
揚州的園林工作者十分注重古跡的保護。在游覽線路上,看到了一處用玻璃房保護起來的“唐代羅城楊莊西門遺址”。是為唐代羅城西城垣北端,城門為一門一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擴建瘦西湖公園時,發(fā)現(xiàn)了這段保存較好的城門
墻基。城墻底寬12米,保存高度1.5米,主門道寬4.8米,南北車馬道寬2.7米。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揚州城規(guī)模很大,建在蜀岡之上的稱子城,也叫“衙城”,為揚州大都督及所屬官衙駐地。蜀岡之下稱“羅城”,也稱大城,是老百姓居住和經(jīng)商的地方。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北方發(fā)生“安史之亂”,大批官宦百姓南遷,揚州遂成為全國最大的都會。唐代詩人王建的《夜看揚州市》稱:“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太平廣記》23卷引高彥休《唐闕史》說:“揚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shù),輝羅耀烈空中,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埋沒在地下一千多年的古城墻似乎在訴說著它昔日的繁華。
在瘦西湖綠意昂然的園林中轉(zhuǎn)彎抹角走了個把小時,終于看到“五亭橋”了。這座橫臥湖心造型奇妙的橋,一向被認(rèn)為是瘦西湖最美麗的景觀,并且是揚州的城市
標(biāo)志。走到橋前仔細(xì)看時,掛在橋亭上的匾額是“蓮花橋”,不過大多數(shù)人還是習(xí)慣叫它“五亭橋”。那朵盛開的蓮花由五座建在橋面上的亭子組成。中間一亭最
高,為重檐四角攢尖式;南北各二亭互相對稱,為單檐四角攢尖式,拱出主亭。亭與亭之有短廊相連。五亭橋的橋身為拱券形,橋基由12個橋墩組。在厚實的橋基上,建有3種式樣、共15個拱券橋洞,使雄威和秀美集于一體。五亭橋也是一座可以讓人停留休息的橋。我到五亭橋下已是下午一點多鐘,艷陽高照,暑氣逼人,許多游客集中在寬敞的橋亭里,坐在靠椅或石凳上享受著湖面吹來的涼風(fēng)。五亭橋最初由乾隆年間的巡鹽御史高恒所建。高恒的父親高斌是清朝的大學(xué)士,清代不設(shè)宰相,大學(xué)士是文官中最高的職位。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高恒為了讓這位鐘情于山水的乾隆皇帝感受到揚州的變化,一邊忙著開挖整治瘦西湖,一邊修建了這座風(fēng)格獨特的石橋。不過秀麗的五亭橋沒能逃過太平天國的戰(zhàn)火。之后進行了重建,但沒有能恢復(fù)最初的氣派。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場罕見的洪水再次破壞了五亭橋。次年,揚州舉全城之力再次對五亭橋進行了翻修,基本上恢復(fù)了五亭橋的原貌。建國后五亭橋又幾經(jīng)修葺,但都是在這次修復(fù)基礎(chǔ)上的整修。
站在五亭橋上向東俯視,可見一組粉墻黛瓦的建筑浮在湖心,這座美麗的小島叫“鳧莊”?!傍D莊”的“鳧”字指的是野鴨。站在五亭橋上看下去,鳧莊就像是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野鴨。鳧莊四面環(huán)水,有曲橋和湖岸相連,面積不大,構(gòu)景以玲
瓏精巧取勝。全島環(huán)種梅、桃、柳、竹,環(huán)建以水榭樓閣,點綴以湖石假山,確如一處世外桃源。
我在五亭橋下休息時倒是聽到一則瘦西湖野鴨的真實故事。有游客指著路邊幾株長相奇特的植物問這叫什么?我信口回答,這叫“十大功勞”,那叫“八角金盤”。一位園林管理人員聽了便過來與我搭訕。聊了一會,他指著湖中游弋過來的幾只野鴨說,現(xiàn)在瘦西湖有二百多只野鴨。六年前揚州稅務(wù)局一位同志從高郵湖買來5只野鴨,放在瘦西湖里,不過都是雌的。后來飛過瘦西湖的雄鴨居然停下來不走了,第二年就繁殖到30多只,并且還不斷有飛過的野鴨停落下來定居。這些野鴨慢慢習(xí)慣了瘦西湖的環(huán)境,平時跟在游船后面游弋,游客會投食物給它們吃,吃飽了就到草地上休息。游客也很喜歡它們,從未發(fā)生過傷害野鴨的事件。每年春天雌鴨都會產(chǎn)蛋、孵化。說著,他指著對岸的樹叢說,那里有一窩野鴨蛋,有20多個呢!再過個把月,就會有一群黃茸茸的小鴨跟著大鴨在湖面上游弋了。后來,我順著長堤向“小金山”方向行走,果然看到幾只野鴨吃飽了在樹蔭下休息??磥恚?a target="_blank">
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是可以實現(xiàn)的。
五亭橋南側(cè)還有一座有名的建筑叫“白塔”,這是一座在南方并不多見的喇嘛塔。據(jù)說它是借鑒北京北海公園的那座白塔建造的。瘦西湖的白塔建造在寺院里,
原來叫法海寺,始建于元代。1705年夏天,康熙南巡來到這里,見寺院四周湖面蓮葉亭亭,便賜名為“蓮性寺”。同時還寫了一塊“眾香清梵”匾額,作了一首詩。后來被制成木匾,刻成石碑,一一供奉起來。可惜在太平天國戰(zhàn)火中被毀了。對于白塔的來由,《清代野史》有記載,說乾隆某次南巡到揚州,接待他的是一位姓江的鹽商。有一天,乾隆游覽瘦西湖,不由得對身邊人說:“這里的景色真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蔭”啊,可惜少了一座喇嘛塔?!边@話被站在邊上的鹽商聽到后,便悄悄地請了工匠,買了材料,連夜建成了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來到瘦西湖,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不禁大吃一驚。細(xì)問原委,不由感嘆道:“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這個故事今天講來已經(jīng)不會有多少人相信了。但在當(dāng)時,恰能反映揚州城鹽業(yè)的繁榮和鹽商呼風(fēng)喚雨的能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