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chǎn)隊時候農(nóng)民種地,從種到收,幾乎全靠牲口和人力。
首先,種地要上糞(施肥)。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
耕地前,要把大量的土雜肥,又叫農(nóng)家肥,用地排車運到地里去,叫底肥。
接下來,要把一堆堆的土雜肥均勻地撒開。
接著是耕地。又叫犁地,基本上全靠牲口。
人也曾拉著犁子耕地,見上圖。
接下來是“耙地”,把犁過的地耙一遍,將坷垃弄碎。
在畜力不足時,也由人來拉耙(釘齒耙)。
打畦子,方便以后澆灌。扯上長長的繩子,將耙過的地平整出一個個長條形的畦子。
播種。用牲口,也用人,叫“耩地”。播種的農(nóng)具叫“耬”。
播種后,要砘地,又叫鎮(zhèn)壓。將種子與泥土緊密結合起來。這種農(nóng)具叫“砘子”,可以牲口拉,也可以人拉。
小麥(大豆,谷子)成熟后,要用鐮刀收割,然后裝上地排車,運到打麥場。
裝上地排車,運往打麥場。
遇上陡坡,下坡時須抬起車把,車尾拖地,緩緩滑行,借助人的兩只腳,控制車速。
將麥子送到打麥場里,攤曬。
靠牲口拉著石磙子軋場。
借助風力揚場,吹去糠土,留下麥粒。
后來,半自動脫粒機出現(xiàn)了,提高了效率,但卻大大增加了勞動強度,大人孩子齊上陣,多數(shù)情況是,白天收割,晚上加班脫粒,煙霧彌漫,機器轟鳴,臟,熱,累,困,一齊襲來,苦不堪言。
下圖便是當年的脫粒場景。
下圖是參與小麥脫粒后的農(nóng)村孩子們,一個個滿頭滿臉滿身的汗?jié)n污垢。
最后是“合垛”,麥秸要喂牲口,把麥秸垛成蘑菇狀或大客車形,垛頂用黃泥摻麥糠糊上厚厚一層,防雨滲漏,。
還有挖麥茬。把麥茬按垅分到戶,供社員們挖了燒火做飯用。家家都有一垛麥茬,是做飯主要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