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廣田副主任醫(yī)師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yī)院治療
根據(jù)中醫(yī)基礎理論辯證,嘴沒有味道,一般多與脾的功能失調有關,脾虛或者是脾胃陽虛時,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此外,常伴有飲食少,腹脹,腹瀉,胃部冷痛,四肢厥冷等癥狀??梢赃m當?shù)目诜∑⒁鏆狻仃柕囊恍┧幬镞M行治療。如果是脾氣虛引起的,可以口服參苓白術散,人參健脾丸等。如果是脾胃陽虛,可以口服附子理中丸,香砂養(yǎng)胃丸等進行治療。
味覺異常是指有人在進食時,口中有異味感或不進食口中也有異常味道,這常常提示了可能有某種疾病的影響,中醫(yī)認為應脾開竅于口,腎、心、胃等,臟腑之氣易循經脈上至口,故口中氣味異常,則是上述臟腑功能失常,或其他臟腑病變的反應。
口淡無味是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中發(fā)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有食欲不振等癥狀。
口淡多見于久病、脾虛、脾胃虛寒的患者,外科大手術后病人食欲不振,也會常常覺得口舌淡而無味。
口淡在炎癥感染中也經常出現(xiàn),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斜上清淺的,后者則屬于邪退正虛的征象,歧義與口苦顯然不同,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會有口淡,辨證多屬于胃濕濁或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使用酷寒涼性的藥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均不敏感,味覺乏出現(xiàn)普遍升高的現(xiàn)象,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組兩種類型。
有些人察覺在一段時間內無論吃啥東西,一直覺得沒有一切味兒,假如我們沒有立即開展干涉,那麼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大家的胃口,而且這類群體一般精神面貌也不是特別好,但是也有一些人不清楚自身怎么會出現(xiàn)這類狀況,也不知道到底應當怎樣開展調養(yǎng)。
嘴唇無味兒是啥原因
第一:味蕾轉變實際上和大家的心態(tài)溫度許多要素有立即的關聯(lián),只能清除這種要素,我們才可以把它和病癥聯(lián)絡起來,例如少年兒童通常比成人的味蕾比較敏感水平高些,同一個人夜里會比早上高一些。
第二:口淡:實際上許多人到手術治療以后食欲不佳,也也有口淡的主要表現(xiàn)??诘诎l(fā)炎感染中也常出現(xiàn)。
實際上大家出現(xiàn)這類病癥,通常是由于脾胃虛寒造成 的。無論大家吃進來的是美味可口美餐,還是清粥小菜,都感覺乏味。有這類狀況出現(xiàn)以后,大伙兒最先要查詢一下舌苔發(fā)白。而且也不必憑著重囗味的食材來改進狀況,也無需每日都吃的非??谖兜?/span>
這個時候我們能夠 把淮山藥、紅棗提前準備適當,隨后放到水中煮半小時,制成淮山藥紅棗飲,每日適度的喝一些,大概一周上下便會獲得轉好,由于淮山藥和紅棗都能夠協(xié)助大家健脾胃補氣血,能夠 讓孱弱的胃腸獲得非常好的調養(yǎng)。假如還是沒有實際效果,我們可能就需要根據(jù)中藥材的方式開展調養(yǎng)。
總的來說如今應當了解嘴巴沒味道是啥原因了吧,嘴唇沒有味兒,實際上和大家脾胃虛寒有立即的關聯(lián),而大部分人都是由于這類狀況才察覺嘴唇是一切東西都淡而無味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適度的開展調養(yǎng),大伙兒能夠 服食一些治療藥物,還可以喝一些淮山藥紅棗飲。
列位看官,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這件事情,是最為要緊的第一大事。
但生活中,偏偏有人在吃的問題上出了麻煩。不是沒東西可吃,而是吃什么都不香,都沒有味道。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這種現(xiàn)象叫做“口淡”。
“口淡”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句話,這就是脾胃虛弱。
今天,就跟您好好說說“口淡”這回事。
看官,你想想,這人的脾胃,負責受納和運化食物。也就是說,它們的天職之一,就是想方設法的讓我們吃東西。為了能讓我們樂意吃東西,脾胃有一個絕招,這就是能讓我們的舌頭、口腔分辨味道,對美味十分敏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食欲,才會愿意吃東西。
但是,如果脾胃虛弱,這絕招就使不出來了。于是,我們就會口淡。
這樣說,您明白了嗎?其實這番道理,中醫(yī)學經典的解釋,就是“脾開竅于口”。脾有了問題,嘴巴里多半會表現(xiàn)出來。
那么,我們的脾胃到底出了什么問題,讓我們口淡呢?
一般來說,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就是脾虛中寒。換句話說,脾胃里面寒氣重,陽氣衰微,脾胃功能隨之減弱。這類人多半舌淡苔白,容易腹脹,吃進去的東西不消化,便溏,吃不下涼的東西,到了秋冬季節(jié)就容易腹瀉。第二,就是濕熱之邪阻滯中焦脾胃,令脾胃的功能得不到發(fā)揮。這類人多半舌苔白膩或者發(fā)黃,平時容易惡心,腹脹胸悶、腹部胖大較多見。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
針對第一種情況,我們盡可以采用溫中散寒的方法來調理。人參10克,茯苓12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用800毫升水來煎煮到300毫升,去渣服用。一日三次,一次100毫升即可。飯后服。此方由“精誠名醫(yī)匯”選自《中醫(yī)百病癥治大全》一書。如果感覺麻煩,可以用干姜、白術、陳皮各等量來泡水代茶飲。這里面,干姜散寒,白術健脾,陳皮理氣,搭配合理。
針對第二種情況,我們盡可以用祛濕健脾的方法來調理。廣藿香10克,厚樸6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蔻仁3克,杏仁10克,薏苡仁10克。用900毫升水,煎煮到450毫升取藥汁服用。每日3次,每次服用150毫升,空腹服用即可。此方由“精誠名醫(yī)匯”選自《中醫(yī)百病癥治大全》一書。如果感覺麻煩,就用藿香、茯苓、薏苡仁來煎煮服用,或者直接將藿香泡水代茶飲。藿香能健脾祛濕化濁,茯苓和薏苡仁能健脾利濕,直中病機。
總而言之,口淡,作為脾胃衰弱、不足的信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尤其是中老年和老年人,在發(fā)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更應該提高警惕。
好了??诘@件事情,我們就說到這里了。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
一、口苦。多為肝膽有熱所致??诟锌嗾叱<嬗蓄^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等癥候,治宜清瀉肝膽郁熱。方藥選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15克,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梔子各10克,生地、黃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口辣:口辣是咸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y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咸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去濕氣健脾胃,效果奇好,一古方,萬人已驗證!
雖然現(xiàn)在已經到了深秋是養(yǎng)秋膘的時候,但是也有很多人會被濕氣所困擾著,濕氣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一個共有的健康問題。不僅常常會使身體無力,而且還容易使身體發(fā)胖,其實身體上存在的濕氣和平常的一些行為有很大關系。用途: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腹痞悶不舒、腹痛泄瀉、腸鳴嘔惡。
功效:祛濕排毒,解毒利咽。
此方資質極佳,從古傳承至今,一直遵循古方熬制,且早已在國家食藥監(jiān)局的備案,是目前養(yǎng)生類目中的翹楚。由20多味名貴中草藥材遵循古方熬制而成,其中主料14味:薏苡仁、芡實、茯苓、白扁豆、藿香、雞內金、百合、葛根、菊苣、魔芋粉、甘草、砂仁、肉桂、山藥??梢杂行У慕∑⒗麧?、消腫排毒,在改善氣色、提振精神,緩解便秘和失眠等方面,97%的人都可以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有脾虛、濕氣重問題的亞健康的人群都可以放心使用。目前在家足不出戶就能收到,對于外國患者來說,寄過去可能比較困難。
《傷寒論》“脾家實”臨證體會
1“脾家實”的含義
“脾家實”見于《傷寒論》太陰病篇:“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薄捌⒓覍崱奔雌㈥柣謴?。脾為臟,屬陰,病理上多表現(xiàn)為虛寒之證,脾家實的“實”是相對“虛”而言,即正氣充實,脾陽恢復之義。
“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暴,突然,突然出現(xiàn)了煩熱、下利,甚至一天下利十幾次,這不是脾陽虛衰,寒濕下注的下利,而是“脾家實,腐穢當去”,突發(fā)煩熱是正氣來復,祛邪外出,正邪劇爭的表現(xiàn)。如清代醫(yī)家王丙《傷寒論注》所言:“煩而下利,似乎變證,然煩為陽氣之復,利為陰邪之去,因前此脾氣不運所停水谷已成腐穢……”。此處下利是脾陽恢復的外在表現(xiàn),脾陽恢復,傳導運化的功能恢復正常,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所以腐穢自下。這種“下利日十余行”,腹瀉次數(shù)雖多,但下后病人感覺舒適,瀉出物皆為滯留腸中的濕濁腐穢,待邪氣排出,腹瀉自止而病愈。
歷代《傷寒論》注家對這種現(xiàn)象早有明確認識,如尤怡《傷寒貫珠集》云:“至七八日暴煩下利者,正氣內作,邪氣欲去也。雖日十余行,繼必自止,所以然者,脾家本有穢腐當去,故為自利,穢腐盡,則利亦必自止矣?!?/span>
四川氣候潮濕,濕為膠滯陰邪,最易損傷陽氣,尤其是脾陽。脾為陰土,喜燥惡濕,運化人體一身之水液,濕邪外感,常先困脾,致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內停。我們臨床所見諸多脾虛濕停病證,治療著眼于脾虛之根本,從健脾運脾入手,使脾陽脾氣恢復,常能收到“脾家實,腐穢當去”之效,令濕濁之邪隨下利而去。
2臨證體會
例1:暑濕外感。袁某,女,21歲,2009年8月12日初診。外感,頭重,身痛,鼻塞,納差,大便不通,舌淡、苔薄膩微黃,脈象模糊不清。一加減正氣散合二加減正氣散化裁。處方:香薷10g,藿香10g,厚樸15g,陳皮10g,茯苓20g,薏苡仁20g,法半夏10g,大豆黃卷20g,車前草15g,杏仁15g,茵陳20g,荷葉30g。每日1劑,水煎服。并囑飲食宜清淡少油膩,以溫食為主,注意養(yǎng)護脾胃。服藥第1劑即大便通暢,隨之大便變稀,連服3劑后,諸癥皆除,大便亦轉正常。
按:夏秋之交,中醫(yī)學稱之為長夏,此時暑氣未盡,雨水日多,濕熱交蒸,潮濕充斥,濕氣最盛,濕為長夏主氣,故有“長夏防濕”之說。衛(wèi)陽為濕邪阻遏,經氣運行受阻故頭重、身痛,肺氣不利則鼻塞。濕性重濁黏滯,易阻遏氣機,損傷脾陽,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運化失職,故納差、大便不通。舌苔薄膩微黃為濕郁略微化熱,脈象模糊,不清為濕盛之候?;颊咄馐苁顫瘢瑑葌⑽?,脾虛濕停,治以健脾理氣、解暑利濕之劑。
加減正氣散五方由藿香正氣散化裁而來?!稖夭l辨·中焦篇》言:“三焦?jié)裼簦凳?,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一加減正氣散主之。”吳鞠通謂:“此以升降中焦為定法?!庇盅裕骸皾裼羧?,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二加減正氣散主之。”一加減正氣散以恢復脾胃升降功能為主,二加減正氣散治濕滯經絡。本證兼而有之,故兩方化裁合用。香薷稱“夏月麻黃”,解表散邪,祛暑化濕。藿香芳香行散,化濕和中,厚樸、陳皮理氣運脾,調中化濕,茯苓、薏苡仁、法半夏健脾利濕,大豆黃卷解表除濕,吳鞠通謂“大豆黃卷從濕熱蒸變而成,能化蘊釀之濕熱,而蒸變脾胃之氣也”。車前草利水除濕,杏仁利肺與大腸之氣,宣肺化濕,茵陳清輕生發(fā),宣解濕郁,荷葉清香升散,消暑利濕,健脾升陽。
例2:濕疹。劉某,男,32歲,2009年5月6日初診。手足心濕疹反復發(fā)作,每逢換季加重。加之近日因工作原因常與石灰水接觸致皮損加重,手心濕疹較足心濕疹嚴重,瘙癢難忍,部分皮損有水皰,搔抓則水皰更明顯,破后流水,大便幾日未解。舌邊尖紅、苔薄白膩,舌邊齒痕,脈緩?;颊咭蚬ぷ鬏^忙,希望服用成藥,予中成藥藿香正氣液口服,每日3次,忌生冷甜食。患者訴服藥3次后大便數(shù)次,便質較稀,諸癥大減。
按:濕疹中醫(yī)稱濕瘡,濕邪致病,纏綿難愈。濕邪分外濕、內濕,外濕多因氣候、居處潮濕等外在濕邪侵襲人體所致,內濕則由于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而成,外濕與內濕在濕疹發(fā)病過程中相互影響。脾主四肢,濕疹發(fā)于手足心,提示病位在脾。肺與脾母子相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共同防御外邪侵襲機體,脾氣虛損,常致肺氣不足,表衛(wèi)不固。本證無論外感內傷,皆因脾虛水濕不運,脾虛及肺而復感外邪,內不得宣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而發(fā)。治宜健脾化濕,宣肺透達,升清降濁,扶正祛邪。
藿香正氣散為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而設,藿香辛溫,外散表邪,內化濕濁;紫蘇、白芷助藿香疏解表邪,宣化濕濁;大腹皮、厚樸、半夏曲、陳皮化濕行氣,和胃降濁;桔梗開宣肺氣,茯苓、白術,甘草健脾化濕,扶助正氣;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
例3:蕁麻疹。楊某,女,26歲,2007年6月5日初診。兩手臂忽起風團,融連成片,自手臂內側逐漸蔓延至外側,而以手臂內側為主,皮疹色淡,瘙癢。接觸冷水后風團增多,瘙癢加重。大便較干。舌質淡,舌體稍胖、苔白膩,脈浮、重按無力。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三仁湯加減。處方:麻黃5g,連翹10g,桑白皮15g,赤小豆30g,杏仁10g,豆蔻10g,薏苡仁30g,茯苓15g,法半夏10g,山藥10g,防風10g,車前草10g,牡蠣20g,荷葉30g。每日1劑,水煎服,并告知患者勿食生冷之物。服藥2劑,排出大量稀便,蕁麻疹隨之消退。
按:蕁麻疹,中醫(yī)稱為癮疹,本例患者皮疹自手臂內側發(fā)至外側,且主要分布于內側,外為陽,內為陰,自內而外一則提示內虛為主,二則提示病邪有外解之勢,治療當因勢利導,逐邪外出。舌質淡,舌體稍胖、苔白膩為脾陽不足,水濕內生,脈浮提示水濕郁表,重按無力為里虛之象。接觸冷水后風團增多、瘙癢加重亦表明病性屬寒,陽虛為病之根本。大便較干為脾虛糟粕傳導不利,水濕泛于肌膚而腸道津液不足。此由脾陽虛而母病及子,使肺脾通調與運化水液功能失司,水濕蘊郁于內所致,進入6月,又恰是暑濕嚴峻之時,易受外濕引動,外阻經絡肌膚發(fā)為癮疹。治宜健脾利水,宣肺化濕。
麻黃、連翹、桑白皮、赤小豆宣散利水,令表里宣通,濕邪有外泄之途?;颊咂㈥柌蛔?,故麻黃僅用5g,以免發(fā)汗傷陽。杏仁宣利上焦肺氣,令氣化濕亦化,豆蔻溫中行氣,芳香化濕,薏苡仁、茯苓、法半夏健脾除濕,使脾氣健運,氣暢濕行,山藥益氣健脾,扶正而不礙祛邪,此培土生金之法。防風祛風止癢,取“風能勝濕”之義,車前草、牡蠣利水滲濕,荷葉清暑利濕。
3小結
以上病例,均為脾虛濕盛,氣虛或陽虛夾濕。一般而論,脾虛濕蘊多表現(xiàn)為大便稀溏,而此3例并無便溏,而是出現(xiàn)大便干、大便不爽,皆因脾虛水濕失運,泛溢肌膚經絡,屬于濕濁腐穢內盛的太陰病,以邪氣盛為主,服藥后脾陽恢復,正氣祛邪外出,表現(xiàn)為大便通暢,次數(shù)增多,或排出稀便,腐穢濕濁之邪通過下利從大便而去,腐穢去凈則下利自止,其病隨之而愈。需要注意,當脾陽恢復后,以下利的方式來祛除體內的濕濁腐穢邪氣外出,水濕之邪尚能通過出汗或小便外排,而濕濁腐穢只有通過下利方可排出體外,下利后非但不會令人感到倦怠乏力,反而覺得氣機通暢,精神爽快,因此這里的“下利”是人體正氣祛邪外出的一種方式,不可一見下利就誤認為病情惡化。
中醫(yī)學強調扶正以祛邪,通過扶助正氣來實現(xiàn)祛邪外出的目的,即所謂“正復邪自去”。《傷寒論》中“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通過健脾助運,令脾陽脾氣恢復,濕濁腐穢自去,便是對此治療思想的闡釋。
【本文來源:徐姍姍,雍小嘉.《傷寒論》“脾家實”臨證體會[J].中醫(yī)雜志.2011,52(14):1255-1257.】
身上的“老人味”,到底從何而來?40歲后做好預防,老了也沒味
我們與老年人近距離接觸的時候,可能就會聞到他們身上有一股比較難聞的味道,具體也說不上來是什么味,但就是不好聞,對于這種老人味,可能很多老年人也比較無奈,甚至一家人在一起住的,可能還會因此出現(xiàn)矛盾。那么,為什么老人身上容易出現(xiàn)老人味呢?有的老人身上沒怪味,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有一個原因可能難以避免,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40歲以后,人體各項機能會衰退,皮膚也不例外,更多的游離的脂肪酸會氧化,其中就含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就帶有一種特殊的氣味,不太好聞,且還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重;皮膚的皺褶也會變多,代謝還會變慢,這就比較容易藏有污垢,進而產生老人味了。
年齡大了,很多老人對衛(wèi)生的要求也低了,現(xiàn)在又是寒冷的冬天,衣服可能穿得里三層外三層的,換衣、洗澡也不勤了;或者是床單被褥等這些與皮膚接觸的東西沒有定期的換洗晾曬,這都會使得一些死皮、污垢或細菌等不斷的沉積,身上就容易出現(xiàn)難聞的氣味。
跟日常飲食也要一定的關系,老年人的消化能力下降了,若是經常吃大魚大肉,高油的食物的話,就不能完全被消化,殘留在體內,產生的氣味就容易上逆,從嘴巴里散發(fā)出來,再加上牙齒的咀嚼能力也下降了,嘴里的味道和這些氣味,也會加重身上的異味。
還有一種情況更需要注意,有不少老年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舊疾,或者是代謝出現(xiàn)異常了,若是健康出現(xiàn)問題的話,也是會影響到身上的味道的。舉個例子,比如說體內的血糖水平偏高,就會影響到蛋白質的分解代謝,進而使身上產生不好的氣味。
想要避免老人味的話,建議大家要做好下面幾件事,提前做好預防,或許再老身上也沒有異味,不遭人嫌棄。
在飲食上,盡量要多吃清淡,少吃油膩少吃刺激性強的食物,這既能促進消化,也能防止油脂過多,影響到皮膚的新陳代謝;在衛(wèi)生上,早晚要堅持刷牙,勤換洗衣服勤洗澡,特別是耳部、腋下和頸部等地方要記得洗,居住的環(huán)境也要多通風,還要定期的打掃,保持干凈。
若是因為健康出現(xiàn)問題的話,可能單單只靠日常調理并不能有效預防老人味,建議及時去看一下,在專業(yè)人士的建議下,進行緩解,健康沒問題了,老人味自然而然可能就沒有了。
綜上所述,老人身上的老人味的由來,可能跟以上幾個原因脫不開關系,折射的問題也有大有小,大家要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來緩解,或能有效緩解異味,老人的心態(tài)要好,家人對其也要多關心,不應嫌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