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北大清華名師的課?在家就行!】據(jù)@微言教育:教育部公布第八批“精品視頻公開課”,在“愛課程” http://peopleurl.cn/4QsPNJ 等網(wǎng)站就能在線看啦!211門課程,戳圖,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據(jù)說,對業(yè)余時間的規(guī)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發(fā)展的高度。不如,一起上課吧![偷笑]
本文由《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雜志授權發(fā)布
作者:鄭旭東、吳秀圓、王美倩
摘要
多媒體學習科學研究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努力,其認知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已基本成熟,并被有效應用于實踐。然而,從建立一門扎根于理論的循證科學這一自我期許來看,它仍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模型中學習者對材料進行選擇、組織與整合的具體機制究竟是什么?實驗室情境下得出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能否被平滑地遷移和應用于復雜多變的課堂教學實踐?隨著新的學習理論和研究方法的不斷涌現(xiàn),多媒體學習科學研究從具身認知理論、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論和會話分析方法中汲取未來發(fā)展的思想資源:具身認知強調(diào)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為多媒體學習認知加工過程提供新的分析視角;基于設計的研究視“實踐的邏輯”為最高準則,將實驗場所從實驗室轉到現(xiàn)實教學情境,為擴展實驗室研究嚴格的邊際條件提供新的方法論指導;會話分析強調(diào)多角度、長期的課堂交互研究,為多媒體學習研究擴展到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多媒體學習;認知神經(jīng)科學;具身認知;基于設計的研究;會話分析;梅耶
自20世紀70年代梅耶開啟多媒體學習的科學研究以來,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努力,其認知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已基本成熟,并被有效應用于實踐。然而,從建立一門扎根于理論的循證科學這一自我期許來看,它仍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例如,構建多媒體學習科學體系所依賴的三大假設是否有來自認知神經(jīng)科學之基礎研究的經(jīng)驗證據(jù)支持?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模型中學習者對材料進行選擇、組織與整合的具體機制究竟是什么?實驗室情境下得出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能否被平滑地遷移和應用于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課堂教學實踐?這些都是多媒體學習科學研究在未來必須面對并做出回答的問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具身認知等新的認知理論以及基于設計的研究和會話分析等新的方法論與方法,可能會影響多媒體學習科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一、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的三大假設是否有來自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經(jīng)驗證據(jù)支持
1.與雙重通道假設相關的基礎研究
雙重通道假設是指人對視覺表征和聽覺表征的材料擁有獨特的信息加工通道:當信息以圖像或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給眼睛時,人開始在視覺通道加工信息;當信息以聲音的形式呈現(xiàn)給耳朵時,人開始在聽覺通道加工信息。雙重通道是梅耶多媒體學習科學理論賴以構建的重要前提假設之一,其科學性直接決定了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模型的科學性,進而決定了整個多媒體學習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目前,神經(jīng)生理學和神經(jīng)成像研究開始逐漸關注雙重通道在自然狀態(tài)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定反應。(文東等,2013)有學者通過記錄觀眾在觀看電影片段過程中的腦磁圖標記(MEG)數(shù)據(jù),對皮質(zhì)反應階段刺激動力學關鍵方面的緊密耦合進行了探索。(Luo et al.,2010)結果表明:聽覺皮層不僅可以跟蹤聽覺刺激,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反映視覺信號;同樣,視覺皮層不僅可以有效感知遵循視覺屬性的刺激,也可以顯示靈敏的聽覺場景。這就驗證了神經(jīng)生理學早期跨通道相位調(diào)制體系的存在。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基礎研究還表明:大腦可以通過合并不同感覺通道的信息來提高反應的速度和精度??ɡぐN乃梗↘arla Evans)和安妮·特利斯曼(Anne Treisman)發(fā)現(xiàn),聽覺特征的音高與視覺特征的垂直位置、大小和空間頻率等是相互映射的。(Evans et al.,2010)另外還有學者發(fā)現(xiàn),人類視聽覺通道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持續(xù)發(fā)展的,它并不局限于早期的關鍵生命周期,也可以在成年期通過實踐得到改進。(Huyck et al.,2011)
2.與容量有限假設相關的基礎研究
基于工作記憶模型,梅耶為多媒體學習的科學研究建立了第二個假設——容量有限假設,即人在每個通道中一次加工的信息數(shù)量是有限的。由于人類認知加工過程分為視覺和聽覺雙通道,工作記憶也分為視覺工作記憶和語音工作記憶兩個部分。研究視覺工作記憶和語音工作記憶的容量及其對工作記憶的影響,成為為容量有限假設尋求基礎研究之經(jīng)驗支持的關鍵步驟。(Fougnie et al.,2011)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表明:不同個體和群體的視覺記憶容量存在顯著差異,這不僅表現(xiàn)在存儲容量上,也表現(xiàn)在處理變化信息的能力上。(Luck et al.,2013)視覺工作記憶容量是制約視覺注意力的關鍵因素,工作記憶編碼及其注意力的有效維持對視覺對象的認知和行動具有重要影響。人的視覺加工過程不僅僅是視覺信號的輸入,更是個體通過原有知識經(jīng)驗對輸入的視覺信號進行選擇和處理的過程。(Chun,2011)在語音工作記憶容量有限的研究中,Mainela-Arnold等(2010)曾指出,兒童的聽覺感知及語音工作記憶都存在個體差異,而有效的早期訓練能夠從整體上提高他們的語音工作記憶。McGettigan等人(2011)通過實驗對工作記憶與語音處理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索,肯定了Mainela-Arnold等人的觀點,認為對早期兒童進行相應的語音訓練,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語音工作記憶容量,并促進其認知加工。(McGettigan et al.,2011)
3.與主動加工假設相關的基礎研究
主動加工假設是在生成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它與人們通常所說的被動加工觀點相對應。被動加工觀點認為,人會盡可能地將更多信息加入到自己的記憶中,以便對所需要的信息進行提取。主動加工觀點則認為,人為了將新知識與已有經(jīng)驗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會主動參與認知加工過程。(理查德·E.邁耶,2006)這一過程包括形成注意、組織新進入的信息和將新進入的信息與原有經(jīng)驗進行整合。學習者的主動加工發(fā)生在他們對新進入的知識進行認知加工的過程中。它能夠幫助學習者通過新材料與原有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從而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Oakes等人(1994)通過兩組對比實驗研究了嬰兒對觀察對象的持續(xù)注意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對復雜和新穎的事物會表現(xiàn)出更大的好奇和注意。嬰兒的這種對新穎事物的態(tài)度和注意力集中的特點有力地證明了主動加工假設。在多媒體學習中,多樣化的資源呈現(xiàn)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更完整的知識表述和更深層次的知識領域,從而更好地促進其主動加工。Vander Meij等人(2011)指出,多媒體學習環(huán)境的設定就是要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支持學習者對復雜內(nèi)容的處理,從而使其對學習材料進行更好的加工和處理。他們比較了提供教學支持及指定自解提示的科學探究與提供教學支持和一般自解提示對學習者主動加工的影響。結果表明:接受指定提示的學習者在知識獲取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總體而言,來自認知心理學尤其是認知神經(jīng)科學之基礎研究的經(jīng)驗證據(jù)為雙重通道假設、容量有限假設和主動加工假設提供了科學而有力的支持,為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石。我們相信,伴隨著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于基礎研究的經(jīng)驗證據(jù)為這三大假設提供支持,不斷豐富多媒體學習研究的科學基礎。
二、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模型中選擇、組織與整合學習材料的具體機制究竟是什么
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模型是多媒體學習科學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它為我們揭示了發(fā)生在學習者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及長時記憶中的五個認知加工過程:從呈現(xiàn)的文本或解說中選擇相關語詞;從呈現(xiàn)的插圖中選擇相關圖像;將所選擇的語詞進行組織以形成連貫的語言表征;將所選擇的圖像進行組織以形成連貫的視覺表征;將語言表征和視覺表征與學習者的先前知識進行整合。(王建中等,2013)這五個認知加工過程涉及三個關鍵步驟:選擇相關材料、組織選擇的材料,以及把選擇的材料與已有知識進行整合。(Mayer,1996)“選擇”(Select)、“組織”(Organize)和“整合”(Integrate)構成了梅耶解釋多媒體學習認知加工機制之SOI模型中的關鍵概念與范疇。梅耶用這三個術語來解釋發(fā)生在多媒體學習中的知識建構。他對“選擇”、“組織”和“整合”曾有過簡明的描述:當學習者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材料中有合適的語詞和圖像時,就會將其從外部帶入個體認知系統(tǒng)的工作記憶,這時對相關材料的選擇就發(fā)生了;對相關材料的組織是在認知系統(tǒng)中,將已經(jīng)選擇的材料與其各成分之間建立起結構關系;整合過程則是將選擇的新材料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建立起聯(lián)結。
梅耶雖然通過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模型和知識建構的SOI模型指出了對學習材料進行選擇、組織和整合的整個過程,但卻沒有對發(fā)生在學習者認知過程中的選擇、組織與整合的具體機制進行詳盡闡述。梅耶自己也認為,促進學習者有意義學習的關鍵就是教給他們相應的學習策略,即如何對學習材料進行合理地選擇、組織和整合,從而達到知識掌握與能力發(fā)展的目的。然而,他還沒有在科學層面上真正揭示出選擇、組織與整合的具體機制。因此,對SOI模型中知識建構的過程(即學習者對材料進行選擇、組織與整合的內(nèi)部心理機制)進行深入剖析,將成為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未來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們認為,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模型只有打開選擇、組織尤其是整合的“黑箱”,才能從根本上揭示學習者的內(nèi)部認知加工過程,從而在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資源、提供合理的學習策略指導的基礎上,有效促進學習者的認知加工和知識建構。只有深入研究學習者對材料的選擇過程,揭示學習者組織學習材料的原則與方法,并探索他們將所選材料帶入認知系統(tǒng)的整個過程,才能對多媒體資源的內(nèi)容與呈現(xiàn)方式進行恰當安排,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習者對呈現(xiàn)材料的認識。研究學習者對材料的組織過程及實質(zhì)能夠有效促進他們在為所選材料構建的語言模型與圖像模型之間建立起一致性,以幫助他們將學習材料組成恰當、合理、一致的因果鏈。在研究學習者材料選擇與組織過程的基礎上,如果能夠打開知識整合的“黑箱”,則可以真正揭示發(fā)生在學習者認知加工過程中新知識與已有經(jīng)驗之間進行整合的內(nèi)部心理機制,從而在教學上為其提供恰當?shù)膶W習策略并有效促進其認知加工的順利完成。
梅耶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模型及知識建構的SOI模型是對學習者認知加工過程的初步描述,對我們認識學習者的多媒體學習過程并恰當選擇呈現(xiàn)材料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需要借助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力量深入“黑箱”,對學習者對學習材料進行選擇、組織尤其是整合的內(nèi)部心理機制進行深入考察,并為其提供經(jīng)驗證據(jù)的支持,以使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模型變得更加完善,從而在教學上發(fā)展各種措施來有效促進多媒體教學材料的選擇、組織與呈現(xiàn),為學習者提供最恰當合理的學習材料和學習策略指導,切實促進他們對知識的選擇、組織與整合。這也是把多媒體學習研究真正打造成一門扎根于理論的循證科學必須解決的問題。除了在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基礎研究這一層面上對選擇、組織與整合的具體機制進行揭示之外,如何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概括與描述,也是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研究不斷走向深入的關鍵。
三、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能否被平滑地遷移和應用于真實的教學實踐中
多媒體學習是一門扎根于理論的循證科學。(鄭旭東等,2013)梅耶及其同事在多年的研究中一直走著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道路,即通過大量的實驗來支撐多媒體學習理論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的研究上。例如,他們通過實驗提出了多媒體原則、空間接近原則、時間接近原則、一致性原則、通道原則、冗余原則、個體差異原則等。(嚴莉等,2013)但問題是,這些在簡單的實驗室情境中得到循證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能否被平滑地遷移和應用于真實場景中復雜多變的教學實踐?除了梅耶及其同事已揭示的那些約束性條件之外,它還面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呢?
1.多媒體原則
雖然我們已經(jīng)有來自對比實驗研究的明確證據(jù)證明以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的材料可以有效促進學習,但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和不同的教學目標,什么樣的多媒體呈現(xiàn)類型最好還不得而知。(Clark et al.,2011)另外,多媒體原則還存在其他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例如,多媒體教學材料可以是動態(tài)的,也可以是靜態(tài)的,但什么情況下呈現(xiàn)動態(tài)畫面比使用靜態(tài)畫面效果更好?這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又如,對多媒體學習效果的測量大多安排在學習之后立即進行,但對這一效果的持久性研究還很少見,而學生對知識的持久掌握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此外,多媒體資源的設計是耗時耗力的,這需要我們對多媒體設計內(nèi)容的成本效益進行精確計算。
2.時空接近原則
多媒體教學的時空接近原則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語詞與畫面臨近呈現(xiàn)與隔開呈現(xiàn)相比,前者能使學習者學得更好;對應的語詞與畫面同時呈現(xiàn)與繼時呈現(xiàn)相比,前者產(chǎn)生的效果更好。多媒體學習中應用時空接近原則的目的是通過合理安排語詞和畫面呈現(xiàn)的位置與時間,有效促進學習者在多種材料之間建立起關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在多媒體教學時空接近原則的研究中,還存在以下問題值得探究:一是對設定語詞與畫面時應該注意的細節(jié)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二是對于打印文本與解說詞表現(xiàn)方式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需要對解說詞的聲音特點給學習者學習興趣和認知過程帶來的影響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以選擇最佳的聲音類型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3.通道原則
通道原則是指在多媒體信息的呈現(xiàn)中,用聲音形式呈現(xiàn)的語詞比用打印文本形式呈現(xiàn)的語詞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影響更為正面。在多媒體學習中應用通道原則的目的是通過視覺和聽覺雙通道呈現(xiàn)信息,以降低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提高其學習效果。但是,雙通道并非任何時候都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認知加工水平。梅耶曾指出,打印文本也能有效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但什么時候使用打印文本與畫面并存的形式對學習者的學習更有效,還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同時,將打印文本以標簽的形式進行總結是否有效,什么時候用聲音無效,怎樣消除屏幕文本的負面影響,以及長期訓練的課程中是否可以降低屏幕文字的負面影響等,都是影響通道原則有效應用的關鍵
4.冗余原則
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冗余原則指出,學生學習由“動畫+解說”組成的學習材料比學習由“動畫+解說+字幕”所組成的學習材料效果更佳。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冗余原則不起作用。這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探討。從學習者角度來看,在帶有總結性語句的畫面中加入字幕對第二語言及較低先前知識經(jīng)驗的學習者是否不存在冗余問題并能有效促進他們的認知加工過程?從學習材料來看,當字幕作為技術術語、公式或簡短標題出現(xiàn)時,是否不存在冗余現(xiàn)象并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從呈現(xiàn)形式來看,當字幕的呈現(xiàn)速度很慢,或者字幕的呈現(xiàn)受學習者控制,或者當敘述內(nèi)容出現(xiàn)在字幕之前,學習者已經(jīng)對關鍵內(nèi)容的相關名詞和典型特點有所了解時,是否就不存在冗余現(xiàn)象并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5.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是指當無關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梅耶本人通過對比實驗證明了它的多重優(yōu)勢。但是,它是否能夠被無改變地直接應用于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還有待我們進一步驗證。一方面,對這一原則的研究多數(shù)是以發(fā)生在實驗室情境中的簡短課程為證據(jù),它是否適合于真實情境中的長期教學還有待檢驗;另一方面,對學習者的特點與一致性原則給教學效果帶來的影響之間的關系沒有進行深入研究。此外,在對一致性原則進行的實驗研究中,研究對象多為缺乏先前知識與經(jīng)驗的學習者。因此,通過這些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否同樣適用于具有較高水平先前知識與經(jīng)驗的學習者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Kalyuga,2005)梅耶等(2005)通過實驗就發(fā)現(xiàn),增加細節(jié)化的內(nèi)容對初學者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但卻能有效促進具有較高水平先前知識與經(jīng)驗的學習者的認知加工。
6.個體差異原則
梅耶指出:“多媒體教學材料的設計效果對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習者來說,要強于知識水平較高的學習者;對空間能力較高的學習者來說,要好于空間能力較低的學習者?!保ɡ聿榈隆.邁耶,2006)盡管個體差異原則在多數(shù)情況下有效,但什么時候會產(chǎn)生反作用,以及如何避免這一情況還尚待研究。如果說對于個體差異原則的最好處理方式是針對不同的學生應用教學代理,以根據(jù)他們的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學習策略指導和支持,那么教學代理的類型、特點及其對學習者知識建構過程的影響,則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另外,對于特定類型的學習者能否在個體差異原則的指導下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也不得而知。例如,新手與專家型學習者之間、關注學習內(nèi)容與關注自身需求的學習者之間,以及不同性別學習者之間是否存在差別,都是影響我們合理應用個體差異原則的關鍵因素。
四、多媒體學習研究能夠從哪些新理論與新方法中汲取未來發(fā)展的思想資源
在多媒體學習科學研究不斷走向成熟的同時,各種有關認知的新理論層出不窮,學習研究的方法論也在經(jīng)歷一場脫胎換骨的創(chuàng)新,各種新的學習研究方法不斷涌現(xiàn),為未來深化多媒體學習科學研究提供了潛在資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首推具身認知理論、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論和會話分析方法。
1.具身認知: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交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是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認知科學的新理論,它強調(diào)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及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交互的重要性。具身認知認為,人的認識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身體和環(huán)境的影響;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是一種“映像”,而是身體與感覺運動系統(tǒng)共同塑造的結果。傳統(tǒng)的認知心理學將認知比喻為計算機對抽象符號的加工和運算,是運行在大腦這一“硬件”上的“軟件”或“程序”。(葉浩生,2010)具身認知則認為,認知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它不是一個運行在身體硬件上的“心智程序軟件”,而是與身體和環(huán)境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Shapiro,2007)具身認知將認知過程看作是情境性的,把認知工作內(nèi)置于環(huán)境中,將環(huán)境看成是認知系統(tǒng)的一部分,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之間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與傳統(tǒng)的認知心理學不同,認知的具身觀點將認知視為包括大腦在內(nèi)的全身心參與的過程,認知是具身的,而身體又是嵌入環(huán)境的。因此,認知、身體和環(huán)境共同組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如下圖所示。
受傳統(tǒng)“身心二元論”的影響,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強調(diào)學習者對信息的加工,即學習者對不同類型呈現(xiàn)材料(語詞和畫面)的選擇、組織與整合,而推理、分類和記憶等高級認知過程則依賴于抽象的言語符號。近年來,認知科學、哲學和語言學的學者在研究中逐漸意識到,認知的表征和操作是受身體影響并植根于特定物理環(huán)境的,是具身的,它受身體和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將“具身認知”的觀點引入多媒體學習研究中,能幫助我們在深入剖析學習者認知過程的同時,加強對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認識,從而在對多媒體學習的認知加工過程——選擇、組織與整合——進行考察時做出不同于傳統(tǒng)認知科學視角的新解釋,進而使整個多媒體學習科學體系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認知科學不同的理論氣質(zhì)。從實踐的層面來看,具身認知觀點的引入讓我們在對學習材料進行呈現(xiàn)時,充分考慮學習者各感官體驗、學習環(huán)境及認知的相互作用,通過合理的資源呈現(xiàn)與環(huán)境設計有效促進學習者的“具身認知”,從而使學習者在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提高學習效果。
2.基于設計的研究:真實情境下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發(fā)展
以桑代克、斯金納等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對學習的科學探索多以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實驗室研究為主,強調(diào)對變量進行控制以及精確的定量測量的重要性。這種變量控制與操作下的實驗室研究和鮮活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習實踐之間存在顯著差別,難以將經(jīng)過簡單化處理的實驗室研究中得出的結論直接應用于課堂教學,因為真實的教學與學習情境往往不符合這些結論應用的邊際條件。20世紀80年代中期,安·布朗(Ann Brown)等人引入杜威“將實驗室搬入教室”的主張,吸收和借鑒皮亞杰開創(chuàng)的臨床觀察的研究方法,在“互惠式教學”的研究中開始嘗試突破傳統(tǒng)實驗室研究的局限,將維果茨基有關對話和支架的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引入社會文化理論的概念,嘗試改造傳統(tǒng)的實驗研究方法,以達到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對學習進行研究的目的,開創(chuàng)了“基于設計的研究”這一學習研究的新方法論,并深刻改變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與心理研究的現(xiàn)實景觀。這種充分考慮真實情境的“基于設計的研究”將“實踐的邏輯”而非“發(fā)現(xiàn)的邏輯”作為最高準則,以解決教學問題和學習問題為首要目的,并在這一過程中發(fā)展理論,從而實現(xiàn)研究與實踐之間的相互促進。
受傳統(tǒng)的學習與認知研究中以“發(fā)現(xiàn)的邏輯”為導向的所謂“科學的”研究方法之影響,梅耶等人通過提出假說、驗證假說的傳統(tǒng)實驗室研究對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和多媒體教學的設計原則進行了探索與建構。但是,這種以分析還原為基礎、集中于少數(shù)變量控制的實驗室固定程序研究,難以實現(xiàn)對學習者真實情境下學習情況的全面了解,導致其提出的一系列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的應用都具有苛刻的約束性條件。而要突破這一點,只有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論——基于設計的研究,將研究場所從實驗室轉入鮮活而豐富的現(xiàn)實教學情境,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過程中,通過教師、學生、研究者的共同參與,對復雜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入探索。這一方面可以大大解除實驗室研究施加在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身上的那些苛刻的約束性條件,同時還可以豐富和發(fā)展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從而實現(xiàn)多媒體學習科學研究與實踐改進的一體化。
3.會話分析:多角度、長期的課堂交互研究
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源于人際交往的方法論,旨在通過多個視角對互動雙方進行研究,揭示會話的基本結構特點,描述并解釋會話參與者理解、控制和建構會話的能力。(Vanderveken,1992)在會話分析中,我們可以從不同視角對會話雙方的交互行為進行研究。在教育領域內(nèi),會話分析常常被用于對教學中不同對象的交互行為進行多角度分析。學習科學的領軍人物Pea曾指出,建立在物質(zhì)和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活動分析研究逐漸增多,對理論研究人員和實踐研究人員來說,架起宏觀社會文化學習理論研究與基于特定學科領域的個體學習活動微觀分析之間的橋梁,成為當前學習研究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Pea,1993)科學思維中個體觀念的轉變與發(fā)展是這一類研究中的一個很好案例。會話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描述與分析框架,使我們通過對對話、協(xié)商與合作的研究,實現(xiàn)對人的概念轉變的深入認識,為社會文化理論發(fā)展及新型學習理論的演進提供重要支持。
如果說基于設計的研究這一方法論能夠?qū)⒍嗝襟w學習的研究從實驗室推向鮮活、真實的教學實踐,那么會話分析則為研究這種具有高度復雜性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多媒體學習研究中引入會話分析,可以在將研究場所從實驗室搬到課堂的基礎上,通過多角度、長期性的交互研究,準確把握受外界不確定因素干擾的教學實踐。會話分析對多媒體學習研究的支持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將研究場所從實驗室轉向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會使研究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干擾,而會話分析通過多角度的分析,能夠有效降低這些不確定因素對研究的影響。二是要真正確定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能否有效促進教學實踐,需要我們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而會話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法和視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