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依然有紅包哈~
“財務自由”這四個字可能是理財圈里最有名的“毒雞湯”,也被很多人誤解。
實現(xiàn)了所謂的財務自由之后,做什么呢?
我坦白,作為一個公司人,我表面上喜歡財務自由這四個字。其實本質(zhì)上喜歡的是另外四個字—不用上班!但在過年期間,“不用上班”看起來實在不怎么誘人。我才在家呆了六天,很閑,閑得我想回北京上班。
如果僅僅是為了不用上班,財務自由一點也不值得追求。老錢覺得,這個事兒最大的意義在于,擁有了選擇權。我們曾在本號的綱領性文件中討論過,越往上爬,越能獲得更多選擇權。
財務自由以后,最缺的資源不再是錢了。這才是最誘人的,值得追求的。
我們有資本去選擇如下生活,比如,離開大城市去過更輕松些的生活,或者體面而有安全感地留在大城市...不管目標是什么,此時,錢不是最大的問題。
我媽1990年結的婚,她當時最大的目標是,攢夠一萬元,之后賺多少花多少??尚γ??這就是1990年財務自由的標準。
財務自由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如果不再工作,只靠投資,可能僅能維持幾年時間。因為資產(chǎn)到達一定量級以后,最大的敵人就是財富縮水(通貨膨脹,購買力下降)。我們曾經(jīng)算過這筆賬,用M2增速-GDP增速,縮水速度大概在13%/年。
再來算筆賬,富人資產(chǎn)500萬,窮人資產(chǎn)5萬,縮水速度每年13%,誰會更快變窮?答案顯而易見,一定是富人—每年要縮水65萬的購買力。
真相是,富人更容易變窮,而不是越來越富。從這個角度看,財務自由簡直是個偽命題,不太可能持續(xù)。除非有源源不斷地收入增長。
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有兩個很爽的感受。
第一,當“在投資產(chǎn)”積累到一定體量時,每日產(chǎn)生的收益,可以基本覆蓋當日的必要開支;對于公司人來說,可能這意味著一日三餐、通勤等花費,都被賺了回來。這是真真切切的“小確幸”,每每想到都會心里一暖;
第二則是消費脫敏和隨之而來的升級。當收入增加時,一些之前覺得承受不起的消費,現(xiàn)在變得習以為常。比如我剛畢業(yè)時,打車是件很奢侈的事,順口溜、吉野家也貴,iphone、macbook都太貴了。
后來這些都消費得起了,買臺macbook雖然還得咬咬牙。不過細想一下,雖然肉疼但也不會影響到生活質(zhì)量,更不用節(jié)衣縮食。對我來說,這些就是消費脫敏了。
其實用消費脫敏來衡量財務自由是個更靠譜的角度。比如我媽,菜市場消費脫敏她就覺得蠻幸福;很多公司人能達到商場消費脫敏也很高興,可以不看價錢,買買買;當然,要是想在4S店、售樓處消費脫敏,那就需要費些力氣了。
在沈陽這幾天,跟高中同學們出去耍。有點被女生們抓娃娃的熱情嚇到了,甚至有專門的抓娃娃店,人滿為患,還能辦儲值卡。我的那幾個高中同學,幾百幾百地充值,半個小時就能在店里消費掉。
抓到的娃娃不喜歡,還可以還給店家,換成積分,再用積分換取更大的娃娃。牛逼!娃娃竟然還能流通。我的一個高中女同學告訴我,她家里有一柜子娃娃,花費上萬,她今年25...
我在娃娃店外觀察了蠻久,里面每個女生都兩眼放光。說實話,看得我都有點想開個店了。這種時候覺得沈陽還是蠻有活力的。
支付寶紅包口令:
雞年大吉咯咯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