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濕從來不孤軍奮戰(zhàn),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比如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很難祛除。
現代人貪涼、熬夜、不愛運動,脾胃越來越虛,由此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傷寒,水濕聚積體內,形成內濕。
凡有內濕的人,一旦遇到濕度大的環(huán)境,里應外合,極易引發(fā)身體不適。而且有內濕的人,吃再多補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因此,祛濕是調理慢性病、擁有健康身體的基礎,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祛濕呢?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
五指毛桃食藥兼之,在眾多祛濕食材中它的補虛作用較強,又能補脾肺之氣,中醫(yī)認為它能健脾補氣、養(yǎng)胃祛濕。
白術具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
《本草匯言》中記載,白術“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也”。
白術能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泄瀉等癥狀,黃疸、容易出汗、水腫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效。
它清熱作用比綠豆弱,但利水祛濕作用更強,不但可以治療一般的水腫,甚至可以治療“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在濕氣較重的季節(jié)或地區(qū),可用薏米煮湯喝。因薏米性微寒、偏涼,所以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者不宜長期服用。
芡實見于《神農本草經》,被視為延年益壽的上品,認為其具有“補中、除暑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等作用,有健脾除濕、固腎益精的功效。
中醫(y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之外,身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濕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濕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濕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
在北京衛(wèi)視《養(yǎng)生堂》一期主題為《伏末秋初防邪擾》的節(jié)目中,三代御醫(yī)之后傳人李劉坤教授帶來了他以清宮御醫(yī)《文魁脈學》中資生健脾膏為基礎,根據現代人的體質加以改良的針對濕氣人群的膏方。
組方包含了上述所有材料,除此之外,還加入了健脾的山藥、扁豆以及滋補的人參等道地食材,兼?zhèn)潇顫?、補脾、益氣的作用,成為北京衛(wèi)視《養(yǎng)生堂》節(jié)目里專家力薦的祛濕養(yǎng)生佳品。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