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大寒作為冬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非常適合進食根莖類的食物,尤其是下列幾種。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這句養(yǎng)生俗語很多人都知道。
尤其是白蘿卜具有消食化痰、下氣寬中的功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是將其列為“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
不過,由于白蘿卜性涼,對于體質虛弱者來說,為避免生食損傷脾胃,在進食時可搭配鯽魚、瘦肉等一同煲湯食用。也可在進食大量肉類后,選擇素炒或煮粥食用。
冬筍一向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絕”的美譽。
比起春筍和夏筍,冬筍營養(yǎng)更甚一籌,且能利膈下氣、化熱除痰。
冬天遇到上腹脹滿、胸膈不舒服或是老慢支發(fā)作,伴有咳嗽、咳痰的癥狀,可以食用冬筍。
不過,烹飪冬筍前,建議先放淡鹽水中煮5~10分鐘,可除去大部分草酸和澀味。
秋冬氣候干燥,容易出現干咳、喉嚨癢、痰不容易咳出來、燥熱、大便偏干等癥狀。
慈姑有潤肺止咳、解毒利尿的功效,小便發(fā)燙發(fā)紅,有尿路感染、疔瘡癤腫時,食用慈姑有解毒的功效。
慈姑的做法很多,可煲湯、可清炒、可燉肉。不過,由于慈姑有消癰的作用,因此孕婦忌服。
一般人也不要一次吃太多,畢竟苦寒。
蓮藕性平,味甘,歸心、脾、胃經,能清熱生津,散瘀止血,還能健脾益血。
在冬季,溫熱食物增多,加上陽氣潛藏體內,熱氣就容易郁結于脾胃,導致脾胃煩熱,就會引發(fā)“內火”,損傷津液,出現口干舌燥、喉嚨痛、睡不好、脾氣大等“上火”癥狀。
這時候,喝點蓮藕湯等,能夠補充津液、滋養(yǎng)脾胃,身體也會舒服很多。
芋頭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根菜,其性平,味甘、辛,歸腸、胃經,具有開胃生津、消炎止痛、補氣益腎的功效。
現代營養(yǎng)學研究認為,經常吃芋頭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而這主要得益于芋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此外,芋頭中的粗纖維還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止便秘。
芋頭的吃法也很簡單,可以煮粥,也可直接蒸熟食用。
對老人、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山藥是補虛養(yǎng)陰的上佳食材。
現代藥理學也指出,山藥富含B族維生素、淀粉酶、多酚氧化酶、鉀等營養(yǎng)素,能夠健脾養(yǎng)胃,適宜糖尿病人食用。
但要注意,山藥能助濕,濕盛中滿、有積滯者不宜吃。
桂圓——暖心: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傷陽氣,建議大家多吃桂圓粥,以暖心補血。
紅棗——護肝:大寒與立春相承接,大自然陰氣極盛,陽氣極弱有待生發(fā),此時要兼顧養(yǎng)肝,為春季做準備,首推紅棗。
吃酸——護血管:在大寒節(jié)氣中,心肌梗塞、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均達到全年較高水平。此時適當吃酸性食物有益血管,如富含維生素C的蘋果、橘子等。
“滅火”是大寒養(yǎng)生的重點。“三冬”就是冬瓜、冬棗和冬甘蔗。
冬瓜——降三高:冬瓜的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降低血糖,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降血脂,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冬棗——升免疫:冬棗營養(yǎng)非常豐富,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甘蔗——補血果:甘蔗能補血潤燥,還能清熱、下氣、補肺益胃。冬季,很多上班族常會感到頭暈嗜睡,反應能力下降,這時吃些甘蔗大有益處。
姜棗茶——溫暖全身:取紅棗3粒、生姜2片和紅糖15克,熱水沖開,悶泡后飲用。此茶適宜平日有手腳冰涼問題的人飲用。
馬蹄茶——生津潤燥:取綠茶5克,馬蹄(荸薺)150克。馬蹄去皮放入淡鹽水中浸泡10分鐘;浸泡好的馬蹄榨汁備用;將泡好的綠茶放入馬蹄汁中,調勻飲用,每日一次。此茶適宜平日有口舌咽干癥狀的人飲用。
黑茶——扶陽益氣:大寒時節(jié),人的新陳代謝會減慢,陽氣較弱。這個時候喝些黑茶,可以起到扶陽益氣的功效。
本文綜合自CCTV健康之路、許尤佳育兒、大醫(yī)本草悟、健康時報等,由養(yǎng)生中國編輯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
關注養(yǎng)生中國(yangsheng-cn)
每天早晨七點鐘
學點咱老百姓用的上得養(yǎng)生知識~
更多中醫(yī)藥資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