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孝道教化及其現(xiàn)代意蘊

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孝道教化及其現(xiàn)代意蘊

陳延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孝道的民族。史料記載堯帝就曾命令舜推行包括"子孝"在內的"五典之教",此后重視孝道教化一直是我國的傳統(tǒng)。孝道文化通過諸種教化途徑滲透于國人的道德觀念和立身處世的人生態(tài)度之中,而家訓就是傳統(tǒng)孝道傳播、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因而,研究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對于我們今天的孝德文化建設和家庭美德建設無疑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價值。
  一、中國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宗旨和基本內容
  在家訓中進行孝道教化的當數(shù)開創(chuàng)中國帝王家訓先河的周公。他在訓誡康叔時甚至將"不孝不友"視為"無惡大憝",規(guī)定繩之以法,"刑茲無赦。" 秦漢之間《孝經》問世后,漢代統(tǒng)治者不僅將該書規(guī)定為民眾的必讀書目,要五經博士兼通,而且皇帝還親自講授《孝經》,朝廷甚至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由此孝道也就成為家訓的核心內容和重要價值導向之一。
  筆者認為,孝作為一種從子女角度來處理父子關系的道德原則,包括以養(yǎng)事親、以順悅親、以功顯親、以義諫親、以祭念親、以嗣繼親的豐富內涵。 這些在家訓中都被作為基本要求而加以強調,但限于篇幅,本文僅就其中的主要方面的教化略加闡述。
  第一,孝為立身之本。我國古代的《周易·家人》卦辭中就已經提出了"教先從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張,后來的《禮記·大學》篇更加明確地將身修、家齊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明代官吏姚舜牧在其家訓《藥言》開篇就把"孝"作為立身做人八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首位。他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是八個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他進一步強調"孝"德在子弟品德培養(yǎng)中的根本地位在于:"一孝立,萬善從,是為孝子,是為完人。"在立身處世上,明代東林黨領袖高攀龍在其《高子家訓》中要求家人子弟做個好人,而"好人"的總要求則是:"立身以孝悌為本,以忠義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清代學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將"孝"作為四個做人的根本之一,他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本之本也。"
  第二,敬為孝先。傳統(tǒng)家訓的孝道訓誡尤其強調對要精神贍養(yǎng),以敬為先。明仁孝文皇后《內訓》認為"敬"是孝之本,而"養(yǎng)"則是孝之末。"孝敬者,事親之本也。養(yǎng)非難也,敬為難。以飲食孝奉為孝,斯末矣。" 康熙也訓誡諸皇子要孝敬父母,而孝主要"不在衣食之奉養(yǎng)",而在"惟持善心,行合道理","誠敬存心,實心體貼",早晚問安,以得父母君親之"歡心",這才是真孝子。 孫奇逢《孝友堂家訓》中提出"孝友非難事,然卻非易事"。又說,孔子論孝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然如若不敬,這與飼養(yǎng)犬馬有何區(qū)別?對父母雖"服勞奉養(yǎng)"但倘若不和顏悅色,能算孝嗎?
  第三,顯父母、耀祖宗、重家聲是孝的最高標準。顯父母、耀祖先、重家聲既是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孝"的根本。以臥冰求鯉而位列24孝之一的晉代孝子王祥,在其《遺令訓子孫》的家訓中告誡子弟要以信、德、孝、悌、讓為立身之本,而孝的最高標準就是"揚名顯親"。家訓曰:"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清代學者石成金《傳家寶》中的家訓《后事十條》囑咐子弟,對他本人最好的悼念就是"凡出言行事,俱守我之仁厚勤儉,不墮家聲,是即孝道矣。"明代官吏彭端吾撰寫的《彭氏家訓》提出了"孝"道的新標準是"保此身"、"做好人",并且認為這是最高的孝。他說:"保此身以安父母心,做好人以繼父母志,便是至孝。"這種孝道思想即便是現(xiàn)在看來,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四,慈孝相應。盡管封建道德要求"父為子綱",但家訓的不少作者都要求慈孝對應,且尤其強調父輩率先以身立范。南朝宋大臣、文學家顏延之家訓《庭誥》強調指出,在處理父子兄弟關系時,父兄應該以身作則,在子弟面前起表率作用。"欲求子孝必先慈,將責弟悌務為友。雖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這就是說,慈、孝與友、悌是雙向的而且以上對下的要求在先。南宋袁采強調父愈慈才能子愈孝,為此家長就要"愛子貴均"、分析家產貴公當 。就連司馬光這樣極重封建禮教的保守派家長,也強調家長依據(jù)禮法公正治家。他在《居家雜儀》中開篇講的就是對家長的要求:"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他指出:"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明朝仁孝文皇后《內訓》中甚至將"上慈"作為"下順"的前提條件。"上慈而不懈,則下順而益親。若夫待之以不慈,而欲責之以孝,則下必不安。下不安則心離,心離則忮,忮則不祥莫大焉。" 仁孝文皇后還正確地界定了"慈"的內涵,劃清了與"溺愛"的界線。她說:為人父母者"有姑息以為慈,溺愛以為德,是自蔽其下也。故慈者非違理之謂也,必也盡教訓之道乎!" 孫奇逢《孝友堂家規(guī)》還談到了違背父慈子孝規(guī)范的嚴重后果。他說:"家之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反此則父子相傷,夫妻反目,兄弟鬩墻。積漸而往,遂至子弒父,妻鴆夫,兄弟相仇殺,庭闈衽席間皆敵國。"
  第五,儉以祭親。古人以生死為人生兩件大事,故而以祭念親也是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重要內容,但家訓作者大多囑告子弟家人不必厚葬,薄葬亦孝。例如陸游在家訓中就極力反對厚葬,告訴家人棺材埋入土中沒有什么區(qū)別,故不要買價格昂貴的木材做棺材;出殯時一律不要用紙人紙馬、香亭魂亭之類,也不要花錢請僧徒引導;雇人守墓,一人即可。他還叮囑子孫,家鄉(xiāng)氣候潮濕,在喪葬期間不要拘于古禮而睡在草席上,以致?lián)p害健康。 許汝霖的《德星堂家訂》還提出祭祀從簡,將節(jié)省下來的費用"濟孤寡而助婚喪,擴宗祠而立家塾"。清代石成金在為家人留下的《后事十條》家訓中,告訴家人在他死后"不厚斂"(只穿平常的布衣服,不必用綢緞,棺材不可寬厚),"不報喪","不開吊"(不必要親友吊喪),"不久停"(早日入土),"不奢送"("凡僧道鼓樂,紙扎亭幡等項,一概都不用"),"不葷供"(不在靈柩前用葷菜作供品),"不燒錁"(不燒紙錢)。 這些觀念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了不起的開明之見。尤為令人感動的是在他擬訂的十條之后的囑咐。他說或許有人質問,死后訃吊齋醮等等一概不用,那夫妻父子之情何以表達?他的回答是將省下來的錢物用于救難濟貧的善舉。至于親情的表達,他認為要懂得有生就有死的自然規(guī)律,對他本人最好的悼念就是"凡出言行事,俱守我之仁厚勤儉,不墮家聲,是即孝道矣。"
  上述簡略敘述的是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積極方面,也是主要方面。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時代的局限,家訓中也有一些"愚孝"的消極內容,例如,班昭《女誡》教育諸女出嫁后不僅要敬順丈夫,而且要順從甚至曲從公婆。"曲從"就是即便公婆說得再錯,也不得"爭分曲直",而要一味順從。 再如司馬光《居家雜儀》中,盡管有"父慈而子愈孝"的合理思想,但也同時宣揚了愚孝觀念,甚至將父子、夫妻關系的封建倫理道德規(guī)范推向了片面的極端。家訓認為,做兒子的應該絕對服從父母,唯父母之命是從。他說:"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子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這就是說,即使夫妻非常和睦,感情很好,只要父母不滿意,就必須將妻子休掉;反之夫妻關系再不好,只要父母滿意,就得湊合一輩子。 這種荒謬的說教對宋代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家訓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類似的內容是我們在批判繼承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時需要注意的。
  二、中國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途徑方法
  第一, 家族日常訓誡與獎懲結合。
  許多家訓作者都強調子弟的孝道教育是孝親敬長、家道隆昌的保障。如清初學者馮班《家戒》中說:"君子之孝,莫大于教。子孫教得好,祖宗之業(yè),便不墜于地。不教子弟,是大不孝,與無后等。"《鄭氏規(guī)范》規(guī)定,每月初一、十五家長率全家參謁祠堂后,在"有序堂"上舉行唱"訓辭"的儀式。先是擊鼓24聲,然后令一子弟唱"訓辭"。唱詞為:"聽,聽,聽!凡為子弟者必孝其親,為妻者必敬其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恭其兄"。 該家族還規(guī)定從40歲以上的家族成員中選出一名為人正派、可以服眾者作為"監(jiān)視",監(jiān)視負責掌《勸懲簿》,記錄每個家庭成員的是非功過。同時,制兩塊木牌,一塊刻上"勸"字,用于記錄好事;一塊刻上"過"字,用于記錄壞事。牌子掛在墻上,"三日方收,以示賞罰。"明朝龐尚鵬撰寫的《龐氏家訓》規(guī)定利用祭祀聚會之機表彰先進,懲誡過惡,教育族人。"子孫有故違家訓,會眾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責治,諭其省改。"明代官吏姚舜牧在名為《藥言》的家訓中規(guī)定:"族有孝友節(jié)義賢行可稱者,會祀祖祠日,當舉其善告之祖宗,激示來裔。其有過惡者,亦于是日訓戒之,使知省改。"
  明清時期,族規(guī)、族法對族人的處罰方法日漸增多,這些懲罰計有如罰跪、記過、鎖禁、罰銀、不許入祠、出族等11種之多。"有些宗族規(guī)定,對于亂倫奸淫、不孝忤逆等犯者,直接處以活埋、勒死、令自盡等極刑。" 訂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的太平(今安徽黃山北)《李氏家法》,載于李氏宗族的族譜之中,家法共有十六篇,第一篇就是"盡子道"。該篇對嚴重不孝行為作了法律性質的強制性懲罰規(guī)定,違犯家法嚴重者予以"自盡"或削譜的懲罰。令其自盡的是對極為不孝、甚至毆傷父母者;削譜則是對那些"不孝不弟,瀆倫傷化,作奸犯科及娼優(yōu)仆隸,寡廉鮮恥,有玷祖宗清白者"的子孫。
  第二,良好家風陶冶。
  家風或門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生息、繁衍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作風、傳統(tǒng)習慣、道德面貌。純樸、正派的家風對于子弟、家人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和鞏固有著重要的影響。陸游教子詩中反復告誡子孫"汝曹且勿墜家風" ;元朝出身于皇族的大臣耶律楚材要兒子"勿學輕薄辱我門"。 前面提及的姚舜牧尤其重視"清高"之訓,他在廣昌任縣令的書房就名之為"清白堂"。為了保持姚家的清白家聲,姚舜牧經常利用家庭聚會的形式進行維護"家聲"的教育,他在《藥言》中規(guī)定:"長幼尊卑聚會時,又互相規(guī)誨,各求無忝于賢者之后,是為真清白耳。"《龐氏家訓》中記載了龐尚鵬四百多年前創(chuàng)立的家族聚談形式,規(guī)定每月初十、二十五兩日,全家尊長卑幼日落時聚會,會上各述所聞。"或善惡之當鑒戒,或勤惰之當勸勉,或義所當為,或事所當己者,彼此據(jù)己見,次第言之。各傾耳而聽,就事反觀,勉加點檢,此即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之意。" 這種頗有新意的類似于今天"民主生活會"形式較好地發(fā)揮了孝睦治家的良好家風的陶冶作用。
  第三,朝廷典型倡導。
  漢代統(tǒng)治者"以孝治天下"政策隨著家訓的發(fā)展繁榮影響更大,社會的孝道教化唐代以降更為突出。唐代江州(今江西德安)陳氏,制訂《陳氏家法三十三條》,以孝義治家。昭宗時皇帝詔賜立義門。到宋至道三年,宋太宗又賜御書33卷,題詞"真良家",大力表彰。明太祖朱元璋基于"為治之要,教化為先" 的治國理念,極為重視社會的孝道教化。他說:"孝弟之行,雖曰天性,豈不賴有教化哉。"洪武三十年九月,朱元璋還親自制訂、頒布了《教民榜文》(也稱《圣諭六言》等),將"孝順父母"排在"圣諭"第一,足見朝廷對孝道教化的重視。這對社會孝道教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家訓作者都在自己訂立的家訓中要子弟家人恪守這六條"圣諭"。
  朱元璋還在全社會樹立家訓孝道教化的典型--浙江浦江的鄭氏家族。該家族是一個一再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賞識的封建大家族,宋、元、明史中均被列入孝義傳、孝友傳中,朱元璋更是對其培植、表彰。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親自接見鄭氏八世孫鄭濂,問其治家長久之道,并欲賜其官職。當朱元璋看到鄭家的家訓《鄭氏規(guī)范》后深有感慨地說:"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長久,況國乎!"此后,朱元璋又對鄭家屢屢表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稱贊鄭氏家族為"江南第一家";洪武二十三年,又親筆題寫了"孝義家"三字賜之。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聘請鄭氏家族的鄭濟為皇家的家庭教師,專門為太孫講授"家庭孝義雍睦之道"。 朱元璋還于洪武十一年親自編撰家訓《誡諸子書》訓誡皇室子弟。明成祖朱棣在為政之余,也采輯圣賢格言,編為《圣學心法》一書供皇子皇孫學習效法,要求子孫"以一身之孝,而率天下以孝",他認為這樣就可以在全社會收到"不令而從,不嚴而治"的效果。
  第四,官僚士大夫積極傳布。
  除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倡導之外,飽受儒家思想浸潤的官僚士大夫的積極宣傳也是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成效斐然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明代的儒士王相和清代的官吏陳宏謀、張師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王相編輯的《女四書》,成為流傳甚廣的女教尤其是家庭女教讀本。陳宏謀在地方做官期間,編輯刊印了許多社會教化讀物,影響最大的是《五種遺規(guī)》。其中的《養(yǎng)正遺規(guī)》、《教女遺規(guī)》、《訓俗遺規(guī)》都輯錄有不少家訓著作,流傳甚廣。他還將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大量印行,廣為傳播。陳宏謀在一封信中談及他做此工作目的時說:教化之事,"不知者以為迂,而知者以此為根本功夫。我之本意,總望化得一人是一人耳。" 正因為這些官僚士大夫及民間飽受傳統(tǒng)孝道熏陶的知識分子的積極傳播,家訓孝道教化更加卓有成效。
  第五,從小處做起、在踐行上著力。
  注重從小處做起、倡導實踐力行是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重要途徑。家訓作者們要求子孫把讀書明理和踐履結合起來,身體力行孝道。孫奇逢在《家訓》中要求兒子們,"讀一孝字,便要盡事親之道;讀一弟字,便要盡從兄之道。"要從"自家身上一一體貼,求實致于行。"姚舜牧特別重視在實際生活中加強子弟的孝道教育,他認為力行才是修養(yǎng)孝德的根本。他說:"講道講甚么,但就'弟子入則孝'一章,日日體驗力行去,便是圣賢之徒了。現(xiàn)儒訓道言也,又訓道行也。言貴行,行方是道,不行,雖講無益。"家訓作者都非常重視率先垂范,以身立教。明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家庭婦女李氏就是典型代表,她對子弟的身教感人至深。據(jù)其子記錄他們夫婦訓誡的《庭幃雜錄》載,李氏對丈夫前妻之子不僅在生活上關懷備至,而且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孝德,使他們記住親生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李氏居然每天都虔誠地親自帶領兩個不懂事的孩子祭奠他們的生母。丈夫前妻的長子袁衷深情地回憶道:"先母沒,期年,吾父繼娶吾母來時,先母靈座尚在。吾母朝夕上膳,必親必敬,當歲時佳節(jié),父或他出,吾母即率吾二人躬行奠禮,嘗灑淚曰:'汝母不幸蚤世,汝輩不及養(yǎng),所可盡人子之心者,惟此祭耳。'"做后母的,誰不希望丈夫前妻的孩子忘記自己的生母?更何況如袁衷所說,"予輩不自知其非己出也"。四五歲的孩子,尚不太記事,而李氏反倒這樣做,足見其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正因如此,袁衷在《庭幃雜錄》中記載此事及李氏的話后接著告誡后輩:"為吾子孫者,幸勿忘此語。" 明代官吏呂坤始終注意從小處、從萌芽狀態(tài)加強子弟的孝德及其他方面的品德修養(yǎng)。恰如他在《孝睦房訓辭》中所說"切要在潛消未形"。在兒子入學之時,呂坤就諄諄告誡兒子要將做人看得高于做官:"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此八行者,望汝努力;怠、惰、荒、寧、放、辟、邪、侈,此八字者,望汝深戒。不然,縱中三元,官一品,那值一文錢!"
  第六,編寫易記易循的歌訣箴語進行潛移默化的孝道熏陶。
  家訓作者還利用撰寫的詩詞、歌訣、箴語進行訓誡,這些形式大多對仗工整,押韻整齊,通俗易懂,便于記誦,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像邵雍的《誡子吟》、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規(guī)》,陸游的示兒詩,龐尚鵬的《訓蒙歌》,王守仁的《訓兒篇》,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等等都屬此類。譬如王守仁的家訓歌訣《訓兒篇》,既是教育子孫的,也是訓誨年幼學童的。它采用三字一句的韻語,瑯瑯上口,易懂易記,內容是包括孝道在內的道德常識的教育。"幼兒曹,聽訓教:勤讀書,行孝道。學謙恭,循禮義";"吾教汝,須諦聽:尊父母,敬兄弟。師必嚴,父要厲。" 明代萬歷進士曹于汴在《示戒》這首專門教育子弟的勸戒詩中,將孝作為核心內容。詩說:"我愛孟子書,論孝萬年鵠。斗很父母危,縱欲父母戮。……百行孝為原,芳名千古矗。" 康熙年間進士彭定求的歌訣體家訓《治家格言》三字一句,押韻合轍,讀來瑯瑯上口。篇幅雖短,卻涉及孝親齊家、為人處世等許多方面:"凡治家,須起早","孝父母,敬兄嫂。為夫婦,和順好。" 韶山毛氏家族的《百字銘訓》,以短短百字的篇幅,韻律齊整的語言,告誡族人治家睦族、處世做人應以"孝悌"為本?!栋僮帚懹枴非皫拙涫牵?孝悌家庭順,清忠國祚昌,禮恭交四海,仁義振三綱。"  可謂是言簡意賅的座右銘。這種歌訣箴言形式的家訓深受兒童、青少年的喜愛,在傳授知識、思想的同時,進行情感的熏陶,比板著面孔的說教更能為他們所接受。
  三、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對當前孝道文化建設的現(xiàn)代價值
  傳統(tǒng)家訓的教化形式雖然隨著大家族的解體和時代的發(fā)展衰落了,但其孝道教化的宗旨和積極內容并不因此而失去其價值,而卓有成效的孝道教化途徑、方式的合理部分仍然可以借鑒來為我們今天的孝德建設和孝道文化建設服務。
  首先,在培養(yǎng)宗旨上著重吸取傳統(tǒng)家訓孝為立身之本的觀念。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十分強調"孝"德在子弟品德培養(yǎng)中的根本地位,如上述"立身以孝悌為本"、"一孝立,萬善從,是為孝子,是為完人"等等。這種見解極有道理,古語云"忠臣出于孝門","百行孝為先"。很難想象一個對父母不孝的人,能是一個對國家忠誠、對社會他人關愛的好人!這啟示我們在青少年道德素質培養(yǎng)上,從調適父母子女這一最基本的家庭倫理關系、從遵守孝德這一人之為人最基本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抓起,并逐漸積淀、拓展,養(yǎng)成我們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此外,傳統(tǒng)家訓的孝道教化注重從小處著手培養(yǎng)青少年尊親敬長的孝心,提倡"端蒙養(yǎng)是家庭第一關系事" ,這種孝道教育從蒙養(yǎng)階段抓起的思想說明啟迪我們,孝德培養(yǎng)必須從小時、小處做實抓好,方能事半功倍。正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所說"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yǎng),從娃娃抓起"。2002年2月,由中宣部、全國婦聯(lián)、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環(huán)??偩?、廣電總局頒布了旨在培養(yǎng)未成年人`基本品德的《中國"小公民"道德建設計劃》。計劃指出:在全國3-18歲的少年兒童中開展"我做合格'小公民'"的宣傳教育、實踐創(chuàng)造、評選展示活動。計劃針對兒童特點推出"五小"行動,第一"小"便是"在家庭做孝順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jié)約、熱愛勞動的'小幫手'"。
  其次,在內容上,著重吸取傳統(tǒng)家訓中敬為孝先、以功顯親以及慈孝相應等思想。在加強青少年孝道教育,培養(yǎng)其"孝順父母、關心親人"的孝德品質方面,我們應該古為今用,認真吸取、借鑒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上述積極內容,充實今天新型孝道觀的內涵。例如,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做父母、祖父母的長輩過分關懷,以至無原則的溺愛,導致孩子只知有"慈",不知有"孝",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逆子打罵父母、弒父弒母的悲劇。這都警示我們必須從小抓起,加強青少年的孝道教育,重在教育他們愛親敬長,養(yǎng)成關愛、幫助父母長輩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以功顯親"的孝德規(guī)范也有其合理成份,即教育青少年砥礪志向,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培養(yǎng)為家庭、為國家、為社會成材的責任意識,從道德觀上杜絕一切遺親憂、致親羞的不良行為。此外,我們也要看到,封建孝道中"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消極影響亦然存在于某些家長之中;子輩與父輩之間的代際沖突也有發(fā)展趨勢。近來網上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的"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很能反映這一現(xiàn)實。在這方面,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中調節(jié)父子關系的"慈孝相應"的倫理規(guī)范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啟迪:在包括道德教化在內的人生教化中,家長應平等相待,尊重子女的人格、尊嚴,將教化與引導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減少代際沖突,增強父輩與子輩兩代人的感情。
  再次,在途徑方法上,借鑒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以身立教、注重踐履、家風陶冶的做法。傳統(tǒng)家訓在孝道教化途徑、方法、形式上形成的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經驗,可以借鑒來為今天提高孝道教育實效服務。比如,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倡導的"以身立教"就是青少年孝德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和應該堅持的核心原則。俗話說"父母是子女的樣子,子女是父母的鏡子"。中央電視臺"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形象地詮釋了這句樸素的格言,顯示了孝道身教的強大力量。父母是人生最長久的老師,父母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最有權威性,最具楷模的力量,他們的孝道觀念及其相關行為對孩子發(fā)生著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時要自覺加強自身孝德修養(yǎng),在面對老人、長輩時以身示范,為孩子樹立遵守孝德規(guī)范的楷模。再如,強調踐行也是傳統(tǒng)家訓對子弟進行孝道教育的一個好方法。與其他道德一樣,孝德也是在實際生活實踐中養(yǎng)成、積淀起來的,我們應該像傳統(tǒng)家訓的作者那樣,注重從小事、小處加強教化,引導孩子在踐行上著力,通過日常訓誡與獎懲結合,不斷在生活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孝德。此外,良好家風熏陶、利用家庭聚會形式在孝道建設上反省自身,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編寫易于記循的歌訣進行潛移默化的孝道教育等做法,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的特點和新型孝道建設的要求,運用于青少年孝德教化之中,以提高孝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增強孝道建設的實效性,使得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優(yōu)良孝道文化精華得以發(fā)揚光大,世代傳承。

編輯:羅大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揭秘:中國古代家庭教育
傳統(tǒng)孝道與現(xiàn)代家風
古代帝王的家訓
《家風家規(guī)家訓集錦》
中國歷代名門家訓【珍藏版】下
家風、家訓、家規(guī)二十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