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陽,2008年9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副總設計師。
倪陽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精致,1963年出生的他,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白色襯衣、黑色仔褲、時尚的發(fā)型,都顯得很有品質又不失低調。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師,倪陽認為,穿著精致得體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許多賞心悅目的商品,哪怕是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盒,都能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
凡是到過世博會中國館參觀的人,一定會被中國館雄渾有力的氣勢所震撼,她猶如一方蓋在上海黃浦江畔的中國印,古樸大氣。人們紛紛為其取名——“東方之冠”、“紅色斗拱”,“中國糧倉”……無論哪個名字似乎都有幾分道理,都能體現她的中國味道。
中國館讓華南理工大學這個設計團隊聲名鵲起,而作為中國館的副總設計師,倪陽坦言:“中國館是光環(huán)也是壓力,當很多人知道你是中國館的設計師時,態(tài)度都會有所變化,當然,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有各種各樣的意見都很正常。”
上海曾經做過一個關于中國館的網絡調查,網民對中國館的接受度高達92%。可以說,倪陽和他的老師何鏡堂院士在中國館這座國家級建筑中迎來了作為設計師的最高榮耀。倪陽說,在中國館落成的后期,他很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在場館附近徘徊,聆聽一批又一批到訪者對中國館的現場評價,他最關心百姓會不會喜歡,時代能不能接受。他說:“當時聽到這么多人表達了對這個建筑的贊美,這對設計師來說是一種享受和安慰。”
“2007年9月,當聽到我們的設計方案通過時,我簡直無法相信這是真的。直到何鏡堂院長通知我時,我才緩過神來,明白這是歷史交予的機會和責任。” 倪陽說,當年何鏡堂院長領銜的團隊最初提交了三個方案。為了體現中國特色,他們從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尋找適合的載體,有三個思路:一是中國印象,包括山水畫、京劇、色彩和文字等;二是已出土的文物,包括冠、鼎等;三是傳統(tǒng)建筑規(guī)劃風格,包括九宮格、斗拱等。經過反復推敲,最后形成了“中國器”、“中國結”和“江南園林”三種方案。
倪陽的“中國器”小組在經過一番大討論后,迅速達成了團隊內的一致共識。“2007年,正是中國經濟高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氣勢、振奮人心、有力量感的建筑,來傳遞中國人的自信、端莊和喜悅,這是我們的大方向和原則。”紅色斗拱形狀的“中國器”由此而生。
“設計中國館,對搞建筑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機會,而且也讓人充滿了自豪感!”倪陽說,定稿后的日子,“中國器”在整個設計團隊指導下,在無數建筑工人的揮汗如雨中,慢慢從無到有、從一幅一幅草圖到實體建筑。“幾乎有整個半年時間我都在上海。”倪陽回憶起那段日子,依然很留戀,那是一種辛苦的快樂。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建筑,建筑承載著文化的功能,任何一個經典建筑的價值都是遠遠超出其使用意義的,而是一種文化乃至歷史的載體。”這是倪陽反復強調的觀點。2010年11月13日,倪陽應邀在民進中央機關作報告時,報告的題目就是“中國館,不只是一個建筑。”
出生于北京,父親是上海人,母親是廣東人,工作又在廣州的倪陽,深受中國三大城市多元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中,還是在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時,他都力求使建筑體現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表現社會的豐富性和層次性。
世博會中國館區(qū)由國家館和地區(qū)館組成,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中國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倪陽說:“中國文化中有很多可挖掘的元素,很多東西都是很有意思的,和建筑也是相通的,我們希望中國館能夠用不具象的形式詮釋建筑與文化的聯(lián)系,最終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征中國精神的載體。”
許多人問倪陽,中國館如何體現本屆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倪陽坦言:“的確非常有難度,也是起初困惑我們的問題,因為主題是抽象的,建筑是具像的。我理解,生活美好其實就是給人們一種振奮、喜悅的感受。因此,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力圖通過建筑的結構形成一種氣勢,通過中國紅這種色彩,傳遞一種喜悅的情緒,進而表達由內而外振奮的心情。”同時,倪陽認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其實還代表著未來,比如未來建筑的發(fā)展模式,科技、綠色、環(huán)保、節(jié)能的一些理念等,這在中國館的設計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比如自遮陽體系、冰蓄冷技術、節(jié)水技術、雨水收集系統(tǒng)的應用,等等。
“參與設計中國館,對我今后的工作大有幫助”,這是倪陽在工程結束后,感觸很深的一點。“中國館設計中一直面臨的一大課題是紅色肌理板的確定。中國紅,其實一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呈現出多樣的審美表達:朱砂、辰砂、朱紅、朱嘌等等,故宮太和殿所展示的‘紅’也達五種之多。我們在做了色彩分析之后,最終確認為四種紅色的組合,并由上到下通過漸變的手法由深到淺,增加整體‘中國紅’的層次感、空間感。我想這也有助于我將來處理類似的問題。”
當然,中國館的設計也有令倪陽遺憾之處。受中國古代帝王“冠”和“冕”的啟發(fā),倪陽最初為中國館設計了一層“珠簾”,像一個非常純凈的盒子罩在外面。在他看來,中國人一直比較含蓄、內斂,這個設計方案更符合中華民族的性格特點。雖然未能如愿,但今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中國館更加清晰、沉穩(wěn),絲毫不影響國人對中國館的認可和肯定。很多人都說,中國館真是越看越愛看,越看越覺得好。
倪陽很喜歡一幅畫,崇山峻嶺中有一條湍急的小河,一只小舟逆流而上。倪陽說,建筑設計師就像是駕駛這只激流勇進的小舟的舵手一樣,要滿懷激情,更要沉著冷靜,才能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張政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