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屹立上下五千年不倒,其憑借的是什么?
無論文字還是地緣,諸位都說的很清楚了。
我不是專家,這里提個思路,僅供參考:文明的傳承,來自承載文明的人。
下面我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可能不是很系統。
如何滅絕一個文明?
簡單粗暴的“殺光所有人”固然有效,但對于地廣人多的泱泱大國,實行起來并不容易。
蒙古人試過(他們還想改田為草,統統養(yǎng)羊牧馬),沒成。
打不過就跑,過了江又能支撐好多年。
殺太狠了就起義,按下葫蘆起了瓢。
殺不光總要治理,統治階層管理者人數不夠,怎么辦?
選些人做中層管理(官)咯。
用誰呢?做管理的,好歹得有點文化吧?
會搞這種三光政策的,本身多半沒啥文化(日本人例外)。
嗯,這里有很多文化人,挑一些溫順馴良的吧。
完蛋,又回去了。
換一個,“燒光所有書籍,殺死所有文明承載者”(別忘了用自己的文明填補空缺)。
這個管用。只需五六十年,兩三代人,效果杠杠的。
燒書這事兒,古今中外都屢見不鮮,總體來說,效果還是有的?;旧厦扛阋淮?,整個文明都要元氣大傷一回。
不過書畢竟是人寫的,只要人還活著,燒了舊的還可以再寫新的。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人。
把能讀書會識字的人殺光了,沒人能懂的書籍就成了廢物。
那么好了,哪些人是文明的承載者?
通常不外乎——貴族,僧侶,學者。
貴族,包括皇族、豪強、門閥、宗族,取的是血統,因此通常與權力的承載者高度重合。
你要鏟除一家貴族,“斷其血統”是頭等大事。不然今天一個福王,明天一個魯王,后天一個唐王,煩死你。雖然皇室大族人口眾多,但畢竟目標明顯,一般花個幾年還是殺得光的。
在中國,貴族的問題在于——雖然門閥氏族真正沒落是在唐朝,但其實最早死在大澤鄉(xiāng)。
歐洲那片,貴族很多時候沒啥文化,有的地方甚至以讀書識字為恥。
一群沒文化的蠻子殺來殺去,文明傳承得下來就有鬼了。
僧侶,包括所有宗教人士,對于政教合一的文明,相當于是整個官僚階層。
一般這類斗爭,都打著“圣戰(zhàn)”的旗號,一方或雙方都有宗教背景支持。
宗教戰(zhàn)爭是總體戰(zhàn)。麻煩就麻煩在“無所不在,無孔不入,野火燒不盡”。
中國以宗教為旗號的次數不多,大規(guī)模的也就黃巾軍、太平天國、白蓮教,都被鎮(zhèn)壓了。
明教也就方臘那次聲勢浩大,至于和明朝的關系,我個人看法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從歐洲到中亞到南亞,基本上只要是宗教戰(zhàn)爭,就是徹底殺光僧侶,再放一把火。
像這種宗教,一旦真的被擊敗,只要徹底鎮(zhèn)壓個二三十年,通常也就再起不能了。
你看那些落敗的文明,至今除了偶爾考古挖出幾片石板、泥版,還剩多少文化傳承?
學者,在中國就是“讀書人”的統稱。
中國應該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自古以來”的考試大國。
而且還有幾點奇葩之處:
課本于公元前5世紀成書,公元前1世紀定為官方教材,一直用到20世紀初。
公元6世紀確立制度,全國招生,統一考試,而且是國家頭等大事之一。
原則上不論血統出身,考試通過即可成為國家儲備人才;
然后這套制度一直用了一千多年,連統治者(征服者)都在用!
皇族以下,整個中層管理階級都是考出來的!
今天還是泥腿子,明天考過了,魚躍龍門就是人上人!這直接導致“文化人”數量猛增。大戶人家但凡有點追求,就會讓家里小孩上個“族學”,連姑娘都有機會讀蒙學。
這就是海量的“讀書人的種子”。
歐洲?你不是家里第X個兒子被送進修道院,就連貴族也不一定能讀會寫。
制度領先歐洲一千年,牛逼大大的!
中國的另一個奇葩之處,在于儒家。
它看上去非常像宗教,重經典,講禮儀,各方各面都很像。
但你見過世界上哪個宗教的創(chuàng)始人,像孔子一樣,是“凡人”?周游列國講學授徒,討不到飯還是要餓肚子,絕不會“五餅二魚”帶大家搓一頓。
就連迷信者,相信某人是“文曲星轉世”,那也是“天降星宿”,羽落凡塵還是人。
于是儒家學說神圣化,至圣先師神圣化,但儒家自己并不神圣。
你讀了儒家的書,承認儒家的理念,你就是儒生。
不需要純正血脈,不需要朝拜圣地,不需要朝晚祈禱。
“子不語”,說難聽點就是“關我屁事”。
你只需要讀書,讀書,讀書,和讀書。
儒家這套教材,還是歷朝歷代學者以“統治社會”為目標精心調教的。
不會讓你長生不老,也不能保證死后復活或者上天堂,但讀好了直接就是現成的公務員苗子。搭配考試制度,可以成百上千的量產官僚管理階層。
無論是誰,只要用它(哦,還有“外儒內法”),就有無窮的人力資源。
所以不管怎么殺,只要漏掉一個儒生、一套經典,給個機會,整個儒家就能原地復活。
(xie注:需要聲明一點,我本人對儒家愛不足。我是自學名家。從結構上,名家擅長分析問題,法家擅長執(zhí)行,中間負責引領方向、指導思想的,可以是儒家,也可以是任何一家其它學說)
重點不在于考試制度,也不僅僅是儒家學說(那只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而是一套階級晉升制度,和一套非宗教信仰為基礎的文化理論,兩者與統治階層的緊密結合。
窮文富武,讀書成為普通民眾階級晉升最簡單、直接、有效、低成本的手段。
有文化=進入統治階級,沒文化=開國元勛也要家族沒落。
你作為統治者(征服者),想要用較少的人口(能養(yǎng)得起眾多人口的地方早就讓中國吞了)去管理如此廣袤的國土,并且要在短時間內拿出一套新的政府班子,除了繼續(xù)沿用這套“公務員量產制度”,還有什么其他辦法?
啟用考試制度吧,起用儒生吧,反正只要保證皇族永遠是最頂層的階級就好。
整套文化體系接受下來,中華文明也就傳承下去了。
反過來,如果是周邊國家戰(zhàn)敗了呢?
納入中國版圖,需要官僚管理——考試!統一教材!
你作為被統治者,想要翻身,唯一的出路擺在面前,就是讀儒學經典,參加全國統考。
文化吸收完成,中華文明得以擴張和豐富。
至于現在,儒家的教科書已經被淘汰了,科舉制度也進化成現代考試制度。
但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棒~與熊掌不可兼得”,連小學生都會背。
你找個外國(隨便哪國)學生,讓他說幾句一千年前的古語試試?
不用翻成語詞典,只要打開報紙,說個“碩鼠”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都兩千多年了!
中華文明,屹立世界歷史長河數千年不倒,靠的就是這么幾句話:
子不語怪力亂神(破宗教迷信);
書同文,車(度量衡)同軌(文化統一,制度統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非殖民主義??傮w來說,中國對歸附的藩國,比西方列強對殖民地,待遇是天壤之別);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誅獨夫”的政治正確性);
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提倡法制),對應的也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家與儒家的分歧,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另外這句話的解釋有好幾個,且互不兼容。亦有“禮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的解法,與法家兼容);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破血統論);
學而優(yōu)則仕(階級晉升);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化追求);
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破民族隔閡,提倡文化認同);
(暫時這么多,歡迎在評論里補充)。
千多年來,這些話連老弱婦孺都耳熟能詳,這就是中華文明優(yōu)越性的積淀。
小么小兒郎呀
背著那書包進學堂
不是為做官(說說而已)
也不是為面子光(當然要有)
只為窮人要翻身
不受人欺負呀 不做牛和羊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不是很完善,暫時先這樣吧。
2016.05.18補充:
章林:說的不錯,以現代人的視角見識去看的話,挺有說服力的??上Ь褪怯悬c兒淺,我理解成為了通俗易懂不得不如此吧。
我的回復:因為如開頭所言,我真的不是什么專家。
只是看到這個問題,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覺很深入,很細致,就是好像還欠了點什么。
就是那種……“這東西好像別人也有啊”,要么就是“這東西到底是幫助還是阻礙一直有爭議啊”。
于是我就換一個大家還沒怎么深入闡述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想法。
關于貴族、僧侶和學者的劃分,我覺得是個關鍵。
歐洲、中亞那些封建制、政教一體的文明,文化掌握在貴族、傳教士手中,普通民眾既沒有途徑,也沒有動力去學習。并且一旦遇到戰(zhàn)亂,貴族和傳教士首當其沖,都是優(yōu)先被砍腦袋的。
只有中國,文化掌握在廣大讀書人(數量再少,也比貴族和傳教士多吧)手中,并且一般民眾為了自身階級晉升,即使自己目不識丁,只要有機會也會讓下一代玩命讀書,就為一朝考上個秀才,有了“功名”,可以免除徭役,不會隨意受刑,有事直面縣官,在地主、族長面前更是昂首挺胸。這是讀書人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從最低一級就能享受。遇到戰(zhàn)亂,各方勢力爭相聘請讀書人加入自己陣營,連山賊都知道綁個“能寫會算的”上山做軍師。一旦打贏了,坐了天下,更要大舉提拔讀書人充斥朝廷,以彰顯自己的統治合法性(“不食周粟”就是典型的“不認可”)。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