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學生的家長,聽我講抑郁癥的診斷。下課來問我:如何判斷孩子是真的抑郁癥,還是因為收到了太多負面的暗示,自以為是抑郁?
我問:這兩種情況有啥區(qū)別?
她說:如果是真的抑郁癥,孩子就要停學治療。但這一停代價太大了,醫(yī)生說可能需要幾個月,學習一下耽誤太多了。搞不好還得留級。
「如果不是抑郁癥呢?」
家長笑笑:那當然不用治了。
我理解了她的擔憂。她怕的不是治病,只是停學。我說,我不是問用不用治,而是要不要停學。他就算不得抑郁癥,也可以停學一段的。
「正常人為啥還要停學?」
我說:因為他想休息。
無論有沒有抑郁癥,正常人也可以休息。這與診斷的真假無關。這是課間發(fā)生的對話,時間有限,來不及展開。但正好跟我要講的內容有關,所以我承諾為此單獨寫一篇,詳細談談。
我猜這位家長不太高興,我提到了她不愿意面對的一種可能。但這是無從否認的現實:孩子累了。無論是不是病,他都在評估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思考未來一段時間采取怎樣的工作節(jié)奏和強度,這是現實的必要考量。我絕不是在暗示孩子好逸惡勞或是怎樣。但是——天吶,哪個正常人不想多休息呢?休息是多么輕松多么甜美,這件事無須多說。尤其課業(yè)壓力繁重的學生,想到擁有一段自己支配的自由,無不心向往之。
寫到這里也有點難過。我居然在寫一篇文章,闡釋一個如此基本的訴求。人餓了要吃飯,不想干活要歇著,這不都是天經地義的需要么?
但我不是外賓,我也理解人們在猶豫和恐懼的是什么。休息就要落后,這是不言自明的代價。所以很多人一邊心里渴望休息,一邊在現實中咬著牙拼命死磕,無非就是在權衡,值不值。
那么問題就是:誰負責拍這個板?
孩子本可以自己拍板。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豐儉由人。現在累是累,但人在困頓時能不能再咬咬牙?他愿意把自己逼到何種程度?只有他自己清楚。何況除了他,誰都負不起這責任。
但家長始終不放心,想替他管起來。看家長的意思,毫無疑問是不主張休息,「正常情況下為啥要停學?」相當于替孩子做了判斷。當然心里也沒底,所以開了一個口子:除非抑郁癥是真的。癥狀成立,休息就具備某種「合法性」。
倒也不是責怪家長,我理解他們的恐懼——考慮到年代背景,他們對競爭的慘烈有比年輕人更深的創(chuàng)傷。但我想說,對于成年的孩子,家長越俎代庖的姿態(tài)很容易激起反抗。這就不再是休不休息的事了,孩子首先要捍衛(wèi)自己說了算的「權利」,那么就必須證明抑郁癥是真的。別的事他說了不算,但是病到什么程度是他可以說了算的(但也不盡然,家長還在爭奪定義權)。
結果,就讓「抑郁癥」成了必爭之地。
學累了,歇一歇,就為這么簡單一個事,搞出「抑郁癥」這么嚴重的話題,我總覺得太扯了。我們是怎么把自己逼到這么狼狽的份上?
說回我的建議吧。
我建議在這件事里淡化診斷的位置。有沒有病,這件事的本質都是:孩子累了,要休息。
一面要休息,一面又舍不得休息,始終糾結著下不了一個決心,這就是問題所在。問題可以用日常的語言描述,那就不用訴諸診斷。那么家長和孩子就無需醫(yī)生參與,自己可以商量著辦。要我說,我主張休息,哪有什么彌補不回來的損失?先躺平,至少躺個一兩周,后面看情況再定。但這也是我的個人意見,家長恐怕不同意。那么我建議你和孩子商量,談的時候可以說:「我不敢讓你休息,你知道的,是因為我心里害怕」,這樣至少誠實。不要說「你不是真抑郁,你只是負面暗示自己」,這些話容易激化矛盾。
但,比起親子的矛盾,這件事更大的矛盾不在這里。家長不心疼孩子嗎,孩子不知道家長心疼自己嗎?其實都知道。知道,但是沒辦法。
想休息是真的,舍不得休息也是真的。最后無論做什么決定,都一定有遺憾。既然如此,家長還是不妨退后一點,請孩子自己拿主意。放心,其實孩子沒有膽量真的不管不顧。他們也是可憐的。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始終下不定決心,那么就擲硬幣。有時「抑郁癥」就是那枚硬幣,醫(yī)生下診斷了,太好了,那就是宇宙告訴我要休息!如此他們才能心安理得地,喘口氣。
這個問題,想想還是讓人難過。
插播廣告:
《21天正念書寫行動營》新一期招生了。這是一個將正念書寫和積極心理學結合的線上干預項目,有扎實的數據支撐。通過培養(yǎng)正念的態(tài)度,幫助了超過20000人減輕情緒困擾。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