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120年前,中國是因為日本,才認識乒乓球這項西方運動?
你又是否知道,100年前,中國乒乓球界,第一次組隊對外打比賽,對手正是日本,而這場比賽的結果,又是如何?
70年前,日本是公認的“乒乓球王國”,卻被迅速崛起的中國乒乓球趕超,將王冠拱手讓人。從此他們刻骨銘心,連做夢都要為媽媽打氣鼓勁。這段蕩氣回腸的歷史里,藏著怎樣的中國輝煌?
再到50年前,中國不僅對美國展開乒乓外交,也和日本開始了乒乓外交。那段艱難突圍的歲月里,日本人扮演了怎樣的重要角色?
1890年的雨季,幾個英國人閑得無聊,在桌子上玩起網球。這一玩就上了癮。他們后來用上了賽璐璐空心球和木板,這就是乒乓球的起源。
14年后,清光緒三十年,乒乓球走進中國。
彼時,上海有一家合記文具店,在河南路、昭通路都有門面。店主是個中年男人,名叫王道平。
清朝末年的文具店,還是少數文化精英的俱樂部,這位王道平也非凡人。為了解新知識信息,他專門去了日本。在那里,他看到一項運動:桌子兩邊有人來回打球,球在桌上發(fā)出清脆的彈跳聲。
王道平善于捕捉商機,是個營銷流量推手。他立刻花錢,買了十套乒乓球器材,又讓店里的伙計現場學習,然后全部帶回上海,放在文具店里展示表演。
這種新玩意,引發(fā)了滬上知識階層的注意,隨后很快流行起來,學打的人越來越多。
有人寫了首乒乓球詩流傳:席上春風為汝招,絲球中隔意非遙。自裁楊木輕于扇,戲搖流星旋旋飄。
王道平賺得盆滿缽滿,乒乓球也通過日本,走進中國的城市鄉(xiāng)村、千家萬戶。
前國際乒聯主席、國家乒協主席、世界乒乓球冠軍徐寅生老先生,曾親口說過這個故事,證實了其真實性。
徐寅生出生于1938年,距此有三十多年,上海已有了濃厚的乒乓氛圍,對他的運動生涯起步,打下堅實基礎。
徐老還分析說,上海乒乓球界傳統,以直拍打法居多,很少像歐洲那樣去橫握球拍。從這點看,乒乓球從日本傳來,還真的挺靠譜。
徐寅生
日本,一個給點燦爛就敢自己發(fā)光的國家。很快,他們就以“前輩”自居,但立刻在上海被打臉。
1925年,“在滬日本人卓球協會”理事長城戶尚夫,找到上海乒乓球聯合會會長胡鐵晉,協商舉行比賽。
雙方從上海三菱公司經理秋山那里拉來了贊助。
秋山認為,中國不行,日本妥妥勝利,慨然捐助銀制大獎杯一個。
這年3月,“秋山杯”上海中日乒乓球錦標賽正式開打。
比賽結果,讓日本人大跌眼鏡。中國隊以總分9:2、6:5連勝兩屆,永久保留錦標。
兩年后,不服氣的日本方面,邀請中國組隊赴日比賽。
一批乒乓球高手匯聚上海,啟程赴日。日本當地集結了各種聯隊迎戰(zhàn),雖占主場之利,最終6場比賽中,中國隊贏下了4場。
然而,體育背后是國力比拼。
時隔不久,日本開始領先。第八屆遠東運動會,日本連勝中國。
1930年,中國選手再赴日比賽,已連遭敗績。中國乒乓球從此陷入低谷。
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乒壇黃金十年,屢次登上世界冠軍寶座。從1952年到1959年的七屆世乒賽里,49個冠軍被日本奪走24個,尤其是1956年,日本第2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日本收獲4個項目獎牌,可謂志得意滿。
不過,這種好運氣就要被中國終結了。
1959年,第25屆世錦賽,容國團連勝日本隊主力和歐洲名將,拿下中國乒乓球第一個世界單打男子冠軍。
在日本人面前,他捧起圣博萊德杯,升起五星紅旗。日本人感覺到了不對勁。
容國團
1961年,第26屆世錦賽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來舉辦的第一次世界性比賽。
日本乒乓球隊還未出發(fā),該國媒體就開始吹噓:為了對付中國隊,我們有了秘密武器,叫做弧圈球。這一技術曾經把匈牙利隊、南斯拉夫隊打得找不著北,是我大日本的秘密武器。這次,作為乒乓球王國,我大日本肯定能在北京奪冠,而且要拿下所有的冠軍!
殊不知,憋著一口氣的中國隊,早就通過各種研究演練,找到了對付他們的辦法。
這屆世錦賽上,中國選手用近臺快攻戰(zhàn)術,壓制了弧圈球的作用。拿下男團、男單、女單的冠軍。
其中最令人難忘的,還是“十二大板”驚心動魄的一刻。
男團決賽在中日之間展開,前三盤,中國1:2落后。第四盤,徐寅生對星野展彌,前兩局打成一比一。
第三局局點,星野發(fā)球,徐寅生搶攻,星野退后。
徐寅生經驗豐富,并未發(fā)全力,而是利用中等力量,不斷進攻星野反手。
一場力量、智慧和意志的搏殺開始了,
徐寅生保持著充分的專注和耐心,穩(wěn)定地殺球。整個北京工人體育館上萬名觀眾,山呼海嘯,齊聲數數:“八、九、十、十一!”
星野也確實是一位優(yōu)秀運動員,他頂住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居然連續(xù)回了11個好球!
第十二板,殺在星野面前,星野終于回球失誤,球出界了,徐寅生拿下了,中國隊拿下了。
此后,中日雙方的大比分打到4:3。
關鍵一盤,容國團斗志爆發(fā),仰天高呼:“人生能有幾回搏!”他再次拿下星野,贏得全場最后的賽點。
激動的中國球迷團團圍住容國團,將他舉起、落下,又高高舉起!
中國隊在主場第一次大賽,就捧得斯威斯林杯,又一次站到了日本隊的身前。
賽后,多國媒體評論說,乒乓球界,中國取代了日本。
星野和他的隊友,成為歷史的見證者。但善良的中國民眾對他們很熱情,周恩來總理還專門宴請他們,表示雙方相互學習,還要共同繼續(xù)努力。受到這樣的款待,星野愛上了中國,始終對我國非常友好,后來也多次訪問中國。
在賽場上,日本隊并不甘心,發(fā)誓要復仇。但是,中國隊以王者姿態(tài),讓他們幻想連續(xù)破滅。
1963年27屆的世乒賽上,中國隊繼續(xù)壟斷男單、男雙的冠亞軍,并獲得團體冠軍。
1965年28屆世乒賽,中國又拿下5個冠軍、4個亞軍和7個季軍。日本只獲得兩項冠軍。
如果說,五十年代,世界乒壇是日本天下。六十年代,已徹底改朝換代。
由于特殊原因,后兩屆世乒賽,中國沒有參加。日本再次風光起來,在1967年、1969年又連續(xù)稱霸國際乒壇。
日本是一個只崇拜強者的民族。他們雖然贏了,但心里卻沒忘記中國隊。他們總是憋著勁想“請”回中國隊。
當時的日本乒協會長,叫后藤鉀二。他知道,沒有中國隊的世乒賽,含金量不高,就算拿獎,對大和民族的面子也不好。
后藤認為,想要讓中國參賽,必須要把臺灣地區(qū)在亞乒聯的所謂代表清除出去。
說干就干,后藤立即行動起來,他有點軸勁,發(fā)誓說如果做不到這點,自己連亞乒聯主席也不干了。
1971年1月,后藤訪問中國,面見周總理,提出這個建議。
周總理始終關注乒乓球事業(yè)和中日關系,鼓勵他說:“7億中國人民都支持你,請放手做吧!”
這一年2月7日,后藤提出讓中國參賽的提案,但整個亞乒聯無人支持,后藤當場辭職。
事情陷入僵局,到最后是國際乒聯主席伊文斯決定,不接受臺灣地區(qū)進入國際乒聯。
后藤有了底氣,返回日本組建新的亞乒聯。經過千辛萬苦,日本人終于把中國隊“請”回國際乒壇。
1971年3月17日,中國乒乓球團抵達日本,參加31屆世乒賽。
不出所料,這個請回來的老對手,又一次從日本對手中拿回了男子團體冠軍。
日本人此時心里的滋味,是高興還是不甘,那就說不清了。
從此之后,中日乒乓球交流密切,雙方多次派團互訪,成就了中日之間的乒乓外交。
又一個十年過去,日本已不是中國的對手,歐洲成為主要挑戰(zhàn)者。連續(xù)10屆世乒賽,70個冠軍,中國拿下45個,日本只有3個。
到90年代,日本乒乓球幾乎沒有了競爭力,只能靠從中國挖人。1994年亞運會上,前中國世界冠軍、日籍華人小山智力連續(xù)戰(zhàn)勝鄧亞萍,拿下了女單冠軍,好歹算刷了一把存在感。
在21世紀,中國乒乓球的海外軍團,開始“援助”日本。不少中國教練員來到日本,其中既有華裔日本人,也有中國的省隊、國家隊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短暫到日本從教。還有專業(yè)教練團隊,將我國先進技術帶到日本,實現教學相長。
在日本的福岡、千葉、岡山等基層訓練、社區(qū)體育中,都有中國乒乓球教練的身影。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也是在中國教練的陪伴下成長起來,并和中國隊的許多人,都成了好友。
福原愛
在中國人的幫助下,日本乒乓球這次總算是有所起色,拿到一塊混雙金牌,被媒體吹成“青史留名”。其實,我們應該氣量大一點,允許他們驕傲一會。畢竟,無論日本乒乓球發(fā)展如何進步,都談不上威脅到強大的我們。
一方面,作為強者,我們要不斷輸出乒乓文化,要不斷看到有伊藤美誠這樣的“狂妄”對手成長起來,才能讓全世界更關注乒乓球。
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積極努力,讓國球變得更加普及、更加強大,保持我們始終領先的王者地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