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于今判偽真。自古以來,皇帝就被分為明君和昏君,大臣也被分為忠臣和奸臣。歷朝歷代的史書中,一般都會把公認的奸臣列入《奸臣傳》中,讓他們遭后世千年唾棄,這對于扶植正氣、懲惡揚善,當然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古代與現(xiàn)代社會背景與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和史書編寫者的個人情感好惡與偏見,都會不可避免地在史書中呈現(xiàn)出來,在對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與定位上,也會因此而出現(xiàn)偏差。有些奸佞小人被塑造成有功之臣,而有些忠臣義士,卻被扣上奸臣的大帽子,含冤負屈千百年。這樣的情況雖不多,但確實存在。
《宋史》是記錄宋朝歷史的權威史籍,《宋史》第471卷中,列傳第230篇到233篇,是北宋的“奸臣傳”部分。宋朝歷史上出過的一批著名奸臣,比如蔡京、秦檜、賈似道等人盡在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當時和后世公認的奸臣,從此他們遺臭千古。
不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宋史》雖然名列二十四史之一,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與謬錯之處?!凹槌紓鳌敝械囊粋€人,明明是忠肝義膽的大忠臣,對宋朝做出過重大貢獻,卻被列入“奸臣傳”誤解千年,堪稱中國古代最應該平反的奸臣。
此人就是北宋后期宰相章惇。章惇,生于公元1035年,卒于1106年,字子厚,福建埔城人。章惇出身官宦世家,父親章俞,擔任過北宋銀青光祿大夫,家學淵源,章惇自幼飽讀詩書,才學出眾。
章惇為人行事個性十足。嘉佑二年(1057年),章惇初次參加科考,高中進士,但因為名次低于同科的族侄章衡,章惇恥居人下,居然甘愿放棄這次考試成績,回家繼續(xù)讀書。嘉佑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高中一甲第五名,他這才欣然上任。
章惇入仕之后,憑借出眾的才干,很快青云直上,并于元豐五年(1082年),任門下侍郎,相當于副相,元豐八年(1085年)升任知樞密院事,元祐八年(1093年)拜相。章惇在任期間,以富國強兵、振興大宋為己任,大力支持促進王安石開創(chuàng)的變法事業(yè),使得宋朝國富民強,氣象一新。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章惇在宋朝對外關系上采取強硬攻勢,一掃北宋開國以來萎靡不振、歲幣求和、保守怯懦的痼疾,銳意圖強,開疆辟土,在對外戰(zhàn)爭中連連獲勝,北宋強鄰西夏連遭敗績,喪師失地,茍延殘喘迅速衰落。章惇還出兵征服吐蕃,平定西南,使得宋朝國防形勢氣象一新,重振天朝大國雄風。
章惇最為讓人稱道之處,在于他慧眼識人,竭力諫阻宋徽宗登基。宋哲宗病死后,朝臣商討新君人選,向太后力主讓端王趙佶繼位。章惇當即反對:“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惜反對無效。如果向太后聽他的,不讓宋徽宗這個敗家子登基,北宋的歷史結局很可能大有不同,靖康之變的大禍也就不會發(fā)生。
章惇身居高位,為人自律甚嚴,操守廉潔,《宋史》也不得不承認,“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從不利用首重權力扶植親族勢力。
但章惇為人性格直率外露,耿直倔強,鋒芒畢露,使得他一路走來樹敵太多。加之他又屬于支持王安石的新派人物,按照兩宋時的流行觀點,北宋亡國“自王安石始”,章惇也就成了守舊派眼中的“禍國殃民”的奸臣。在新舊兩派的持續(xù)十余年的激烈交鋒中,章惇不懂得韜光養(yǎng)晦,對反對變法者大加貶斥毫不留情,都成為他被人攻擊的口實。實際上,舊派人物得勢之后,對新派也照樣痛下殺手,彼此彼此而已。
綜合章惇一生經(jīng)歷來看,其歷史功績要遠遠大于過失,是一位忠肝義膽的忠臣與君子。宋徽宗雖然不喜歡章惇,也不得不承認“上以贊乎天工,下以定乎國是,廟堂鯁議操守一心,帷幄深籌,決勝千里”,后世有識之士如南宋名臣李綱指出,“自今觀之,愛惜名器,堅守法度,諸子雖擢第,是不過筦庫州縣,豈不賢哉”,思想家王夫之也認為章惇“其功博,其德正,其仁大矣”。
參考資料:《宋史》《宋論》《續(xù)資治通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