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什么要反?作為秦國變法的執(zhí)行者、律法的制定者,商鞅難道不知這樣做的后果?難道不知秦軍的驍勇和勇猛,憑手中那點邑兵能保自己性命?——也就是說,商鞅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事物的“結果”,往往都具有很大的表象化或欺騙性,未必能真實的反應事物的真相或本質(zhì)。而難點就在于,如何透過這些表象洞察本質(zhì)。
歷來變法愈是深徹,對舊勢力的切割分配亦愈加痛徹。作為在朝既無根基、在野亦無民望的嬴駟,隨時可以被復辟勢力推薦的新人選取代,比如公子虔。因此,嬴駟重點考慮的是親掌朝政、朝局平穩(wěn)無掣肘,其次才是變法如何延續(xù)。若答應老氏族而除掉商鞅,于理、于國、于民皆不可容,且此后以“有功”自居的老氏族將成為更大的掣肘。而商君,其能力和朝野影響早已是功高震主,這對于任何一個封建帝王都種隱憂,其隨時都可以架空君王、甚至自己稱王。
在此敏感時刻,當復辟勢力以類似“清君側”名義絕地反擊時,商鞅焉能不知后果必然慘烈?只是他首先考慮的,卻不是身家性命,而是自己嘔心瀝血、為后世建立的法治治國之創(chuàng)世標桿絕不可傾覆!否則,數(shù)十年心血東流,還要白白搭上性命。在那個崇尚刎頸之交為大義的鐵血年代,舍身取義、以身護法亦是歷來罕見大義之舉!只有將自家性命乃至肉身化作護法的最后一道絕壁堅仞、化作新君趁機掃除復辟勢力之“餌”,才能一次性根除隱患、“法治治國”才能長存于世!只是復辟勢力見利忘義之下老糊涂了,“君側”既清,接下來干擾君王決策的最大勢力——他們自己便暴露于天下,立刻會成為眾矢之的!
因此,當贏虔為泄私憤而指認商鞅謀反時,商鞅先是外逃不成,進而回到封邑起兵攻打鄭縣——請注意:此時才具有了贏虔指認的謀反事實!《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fā)邑兵北出擊鄭。秦發(fā)兵攻商君,殺之于鄭黽池。據(jù)此可知,商鞅是戰(zhàn)敗身亡,在咸陽車裂的只是其尸身。
既然這段史實司馬遷能知,比其早幾百年的秦國那些君王怎能不知?商鞅先是被逼、進而再遭誣陷,本是無辜,但起兵攻打鄭縣卻是鐵打的違法史實、且已身死,最低也算是功過相抵,何來平反一說?沒有出現(xiàn)所謂的平反,正是幾代秦王都堅守秦法、以身作則,只是對于商君,未免不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