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王勃登閣賦詩,寫成文辭精絕華美的《滕王閣序》,一篇雄文使滕王閣譽滿天下。王勃用文字營造了一座新的滕王閣,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
韓愈對滕王閣心向往之。公元820年,洪都觀察使王仲舒重修滕王閣。王仲舒委托時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的韓愈著文記之。韓愈受邀作《新修滕王閣記》,盛贊滕王閣“瑰偉絕特”。韓愈耿直剛烈,敢于直諫當朝皇帝荒唐事,文章指畫山河,慷慨激昂,文如其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中國有文人相輕的傳統(tǒng)。但珠玉在前,韓愈知道,即使神握著筆,也無法超越《滕王閣序》。于是,寫下無數(shù)名篇的一代文宗韓愈,將《新修滕王閣記》寫成了一本流水賬,表達了未能登臨滕王閣的遺憾,并“竊喜載名其上”。韓夫子絮絮叨叨甚是可愛,對王勃及《滕王閣序》的仰望躍然紙上。山川以人而勝。王勃、韓愈等人開創(chuàng)了“詩文傳閣”的先河,后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滕王閣已由歌舞之所,成為中國的文化地標。盡管木質(zhì)的滕王閣屢屢毀于水火,但滕王閣的重建再也停不下來了。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名門望族太原王氏,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并稱“初唐四杰”。史書記載,“王勃,字子安,繹州龍門人,文中子通之孫。六歲善文辭,未冠,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數(shù)獻頌闕下。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時諸王斗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斥之。勃既廢,客劍南。久之,補虢州參軍。坐事,復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遷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王勃的生平,史書記載零篇散簡。寥寥幾行,記錄了王勃命途多舛的一生。王勃天資聰穎,六歲詩文初顯,九歲著《指瑕》十卷,指出大儒顏師古注《漢書》的諸多錯誤。十五歲時,獻《乾元殿頌》,筆生蓮花,唐高宗視為“奇才”。十六歲應試及第,授朝散郎。王勃少年文章,名動公卿,步入宮闕,仕途坦蕩。相比起四十歲還在求取功名的李白,一生潦倒的杜甫,王勃是何等意氣風發(fā)。當時長安流行斗雞,王勃是沛王門下清客,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此文一出,長安城內(nèi)爭相傳誦,一時洛陽紙貴。《檄英王雞》本是一篇游戲之作,但文中“兩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等詞句讓唐高宗心生忌憚。《新唐書》記載,“高宗怒曰:'是且交構(gòu)!’斥出府?!?/span>唐高宗不滿于皇子玩物喪志,更猜疑王勃挑撥生事。王勃被逐出長安,貶到虢州任參軍。厄運還未結(jié)束。在虢州,王勃又擅殺官奴,獲死罪,后幸逢天下大赦。王勃的父親王福疇為雍州司戶參軍,受其累而貶為交趾(今越南北部)令。王勃懷著深深的愧疚,啟程前往越南,去探望孤苦的父親。正是這次遙遠的旅行,讓王勃“躬逢勝餞”,偶遇了一場秋天的盛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