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觀夜空,繁星 閃爍,銀河在天。如此景象在大都市中已經(jīng)難得一見了。城市人來到鄉(xiāng)村,除了為山川的 秀色而陶醉,到了夜晚,也常常會為有幸一睹久違的 星 空而興奮。
恒星 是夜空中的 主角。肉眼可見的 滿天群星 之中,除了少數(shù)幾個大行星 之外,絕大部分都是恒星 。雖然我們用望遠鏡可以輕易看見月球、木星 、土星 等天體表面的 特征,但是對于恒星 ,無論你用多大的 望遠鏡,卻永遠是一個點,最多帶一點色彩而已。那么,對于天上的 繁星 ,是否除了亮度的 差異,我們就無從了解其本質(zhì)了呢?
(圖:望星 空)
隨著近現(xiàn)代天文觀測技術的 迅速發(fā)展,人們先后發(fā)明了照相術、分光觀測技術和高分辨率測量系 統(tǒng)等,伴隨天體物理學的 發(fā)展,我們終于得以窺識恒星 的 種種天機。
恒星 究竟是什么?單從字面上看,恒星 好像是指恒定不動的 星 。在古人心目中,恒星 的 確是不動的 ,他們把這作為區(qū)別恒星 與行星 的 主要依據(jù)。然而,現(xiàn)代天文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的 恒星 在宇宙中都是不停地運動的 ,只不過它們距離我們實在太遠,因而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辨別出它們相對位置的 變化。而利用現(xiàn)代的 高分辨率測量方法,天文學家已經(jīng)測出了大量近距離恒星 的 準確運動速度。
恒星 的 本質(zhì)在于它們是能夠自己發(fā)光發(fā)熱的 天體,如同我們的 太陽一樣,是一團團熊熊燃燒的 氣態(tài)大火球,
(圖:哈勃望遠鏡中所見多彩的 恒星 世界。)
散布于廣袤的 宇宙空間。而與之相對的 是行星 、衛(wèi)星 、彗星 等天體,它們自身并不發(fā)光發(fā)熱,而是靠反射太陽光才為我們所見。所以,恒星 區(qū)別于行星 的 重要特征,就是恒星 通過自身內(nèi)部的 熱核反應而發(fā)熱、發(fā)光。在浩瀚的 繁星 世界里,太陽只是一顆非常普通的 恒星 ,只是因為離地球最近,才成了天空中最大最亮的 天體。其他的 恒星 ,因為離開我們極其遙遠,看上去就成了一個個閃爍的 亮點。
滿天的 恒星 ,其實就是滿天的 “太陽”。
二.恒星 的 大小
雖然我們用望遠鏡看不出恒星 的 大小差別,但是天文學家仍然有辦法間接地推算出恒星 的 體積差異。
恒星 之間的 體積相差懸殊。太陽的 直徑將近140萬千米,“身軀”內(nèi)裝得下130萬個地球,但在恒星 世界里,這樣的 個頭實在算不了什么。很多恒星 的 體積都比太陽大,例如仙王VV星 的 半徑就達到太陽的 1600倍,堪稱恒星 世界的 “巨人”。當然,也有不少恒星 比太陽小,最小直徑可小到太陽的 十分之一。而若考察一種演化到末期的 恒星 遺?。凶有?,其直徑只有幾十千米,堪稱恒星 “侏儒”了。
相對來說,恒星 質(zhì)量的 差別要小得多。太陽的 質(zhì)量約2×1030千克(2千億億億噸),是地球的 33萬倍,但在恒星 中僅處于“中游”水平。恒星 中質(zhì)量最大的 約為太陽的 120倍,最小約為太陽質(zhì)量的 十分之一。
(圖:白矮星 、中子星 與地球大小的 比較。)
(圖:金牛座中的 畢宿五是一顆紅巨星 ,體積比太陽大得多)
三.恒星 的 溫度和顏色
恒星 是有顏色的 。如果對恒星 進行照相,由于長時間的 星 光累積,不同恒星 的 色彩差異將更為顯著。
其實,每一顆恒星 都是一個熾熱的 氣體球,其內(nèi)部溫度高達幾千萬度,進行著劇烈的 熱核反應。核心釋放的 巨額能量通過輻射、對流等過程向外輸送,使星 球的 表面增溫而發(fā)光。由于年齡和質(zhì)量的 不同,各恒星 之間的 表面溫度差別很大。
恒星 的 顏色,反映的 是恒星 的 表面溫度。藍色的 恒星 ,表面溫度高,可達3、4萬攝氏度,而紅色的 恒星 ,表面溫度要相對低很多,只有2、3千攝氏度。恒星 的 顏色和表面溫度之間大體上有著以下的 對應關系 :
顏色 表面溫度(攝氏度)
藍 25000-40000
藍白 12000-25000
白 7700-12000
黃白 6000- 7700
黃 5000- 6000
橙 3700- 5000
紅 2600- 3700
(圖:獵戶座中的 恒星 。其中左上角的 亮星 參宿四是顆紅超巨星 ,顏色明顯發(fā)紅)
【思考與討論】
· 恒星 的 顏色可以用來表征恒星 的 什么性質(zhì)?紅色的 恒星 與藍色的 恒星 比較,哪顆星 更熱 ?
· 恒星 發(fā)光的 能源來自何方 ?
四.恒星 的 光度與亮度
滿天星 斗,明暗懸殊。恒星 的 亮和暗,與什么有關?
研究表明,恒星 的 發(fā)光本領相差非常大。恒星 單位時間輻射的 總能量也就是恒星 的 發(fā)光強度,簡稱光度。它除了與恒星 的 表面積成正比之外,還與恒星 表面溫度的 4次方成正比。通常以太陽光度為單位,光度最大的 恒星 ,可達太陽光度的 1百萬倍;而光度最小的 恒星 ,約只有太陽光度的 1百萬分之一。在天文學中,把光度小的 恒星 ,稱為矮星 ;光度大的 恒星 ,稱為巨星 ;光度特別大的 恒星 ,則稱為超巨星 ,它們的 直徑通常也很大。
實際觀測到恒星 的 明暗程度稱為亮度,亮度的 大小取決于天體的 實際發(fā)光本領和天體的 距離兩個因素。同樣光度的 天體,離開我們越遠亮度就越小,亮度與天體距離的 平方成反比。
為了比較恒星 的 真實發(fā)光能力,天文學家定義了一個絕對星 等來表示恒星 的 光度。也就是假想把不同距離的 恒星 放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進行比較。恒星 的 這條“起跑線”就定義在離開我們32.6光年遠的 地方。把恒星 放在這個標準距離處,它所顯現(xiàn)的 亮度用絕對星 等來表示。而我們在地球上實際看到的 恒星 星 等,則稱為視星 等。
因此,一顆恒星 ,它的 視星 等亮(即星 等數(shù)值小),它發(fā)出的 光不一定真強,而絕對星 等亮,它發(fā)出的 光才真正的 強。比如說,太陽的 視星 等是 -26.7等,絕對星 等是4.85等;織女星 的 視星 等是0.03等,絕對星 等是0.6等。因此,織女星 發(fā)出的 光,實際上比太陽強50倍。
大多數(shù)恒星 的 亮度基本保持恒定不變,但有時由于恒星 之間的 互相遮掩,或恒星 體積時脹時縮的 周期性變化,或恒星 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爆發(fā),都會使其亮度發(fā)生明顯的 變化,這種發(fā)生明顯亮度改變的 恒星 通稱為變星 。
【小資料]】
星 等 早在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就已經(jīng)把肉眼所見的 恒星 按亮度分成六個等級,最亮的 是1等星 ,最暗的 為6等星 。到了19世紀,由于出現(xiàn)了可以測量恒星 亮度的 光度計,英國天文學家普森就提出,把1等星 與6等星 之間的 亮度差別,嚴格地定義為100倍,也就是說,星 等每增加1等,亮度就降低為原來的 2.512分之一。根據(jù)這個定義,就可以有0等星 (它比1等星 亮2.512倍),還可以有負星 等,小數(shù)星 等等。(圖:一些著名天體的 星 等)
假設A星 與B星 的 視星 等相同?但A星 到地球的 距離是B星 的 2倍,哪顆星 的 絕對星 等大?
五.恒星 的 運動
古時候,人們觀測發(fā)現(xiàn),除了每天周而復始的 東升西落,天上的 絕大多數(shù)星 星 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 時間里,相互之間的 位置都沒有什么變化,但也有少數(shù)幾顆星 會在這個恒定不變的 背景中做相對運動。古人發(fā)現(xiàn)了這兩類天體的 不同,就將后者稱為行星 ,而將前者稱為恒星 ,這一名稱沿用至今。然而,恒星 這一名詞其實是名不副實的 ,因為它們其實也在不停地運動著,速度甚至高達每秒幾十千米以上,只是由于它們離我們極其遙遠而不容易覺察到罷了。
天文學上通常把天體的 運動速度沿兩個方向分解,一個是沿觀測者到天體的 視線方向,稱為視向速度;一個是與視線相垂直的 方向,稱為切向速度,切向速度在天球投影面上表現(xiàn)為自行,也就我們直觀上所看到的 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 變化速度,自行與該天體的 距離相乘,就可以得到切向速度的 大小。
測定恒星 自行的 基本原理是,相隔一段比較長的 時間,精確測定同一顆恒星 在天球上的 位置,并加以比較,從而確定該恒星 每年在天球上移動的 角度,稱為恒星 的 年自行。肉眼可見恒星 的 年自行大多小于0.1角秒,目前所知自行最大的 恒星 是蛇夫座的 巴納德星 ,年自行為10.31角秒。即使是這顆星 ,也得經(jīng)過170多年才移動一個月球直徑那么大的 一段距離,難怪古人要把它們當作是恒定不動的 天體了。
恒星 自行雖然很小,但是在漫長的 歲月中,它會使恒星 間的 相對位置發(fā)生顯著的 變化。在天空中,由一些星 星 構(gòu)成的 圖案,如北斗七星 ,是我們所熟悉的 。由于恒星 自行的 緣故,在十萬年前或十萬年后它的 形狀和現(xiàn)在就完全不同了。 (圖:北斗七星 形狀的 變遷。10萬年前的 北斗七星 (上),現(xiàn)在的 北斗七星 和每顆星 的 運動方向(中), 10萬年后的 北斗七星 (下)。)
恒星 自行的 大小并不能反映恒星 真實運動速度的 大小。同樣的 切向運動速度,距離遠就看上去移動緩慢。巴納德星 的 自行較大,主要是因為它離我們較近(不到6光年),而其真實的 切向運動速度(每秒88千米)在恒星 的 賽跑中其實并不快。
恒星 的 自行反映的 是恒星 在垂直于我們視線方向的 運動,而在沿我們視線方向的 運動,則用視向速度來表示。視向速度不能直接被觀測到,但可以采用多普勒效應的 原理,利用恒星 光譜的 特性來測定。巴納德星 的 視向速度是每秒108千米并正向我們靠近。
恒星 的 真實空間速度是切向速度和視向速度的 合成,例如巴納德星 的 空間運動速度大小實際為每秒139千米。
【思考與討論】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 經(jīng)驗:當火車向你奔馳而來時,你聽到的 是火車刺耳的 鳴笛聲。一旦火車從你身旁馳過以后,刺耳的 笛聲立即變得低沉,這就是聲音的 多普勒效應。恒星 發(fā)射的 光同樣也有這種效應,請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一顆恒星 快速遠離我們而去時,我們看到它的 星 光應該變藍還是變紅?
六.恒星 的 距離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恒星 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到底有多遠?我們又怎樣去測量其距離?測定天體的 距離,是天文學研究中最基本、卻也是最困難的 問題之一。天文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可謂費盡心計。除了人們熟知的 三角測量方法以外,還不斷引入新的 測距途徑,如光度距離、速度距離、尺度距離、宇宙學距離等等。
測定天體距離最基本的 方法是三角視差法。如圖所示,相隔半年時間,在地球公轉(zhuǎn)軌道直徑的 兩端觀測同一顆恒星 ,可以測量得到該恒星 對地球軌道半徑的 張角,稱為恒星 的 視差。已知地球軌道半徑約為1.5億千米,于是由幾何關系 就可以推算出恒星 的 距離。我們現(xiàn)已知道,最近的 一顆恒星 (比鄰星 )距離我們?yōu)?.2光年,相應的 視差角小于1角秒,其它恒星 距離更遠,視差角當然也就更小,測定起來相當困難。目前人類借助空間觀測手段,用三角視差法測定恒星 距離的 最遠范圍大致不超過500光年。銀河系 的 尺度約為10萬光年,其中絕大部分恒星 的 距離遠遠超出今天三角視差法的 適用范圍;為了測量更遠恒星 的 距離,天文學家們必須另辟蹊徑。 (圖:三角視差測定原理)
【小資料]】
光年:恒星 離我們太遙遠,用普通的 長度單位表示很不方便。天文學家就發(fā)明了“光年”來量度恒星 間的 距離。1光年是光在一年中通過的 距離,約等于10萬億千米。
同樣光度的 天體,離開我們越遠亮度就越小,即亮度與天體距離的 平方成反比。如果能通過其他途徑確定天體的 光度,那么根據(jù)同一天體的 光度和亮度,也就可以確定它的 距離。天文學家已經(jīng)找到了好幾種確定天體光度的 方法,其中最著名的 當推造父變星 的 “周光關系 ”,即利用這類變星 光變周期和平均光度之間存在的 確定關系 ,由光變周期來求得光度,適用范圍可達500多萬光年,遠遠超出三角視差的 能力范圍。(圖:造父變星 周光關系 )
研究表明,某些特殊的 天體具有確定的 光度,它們可以用來作為宇宙中的 “標準燭光”,并由此推算出天體的 距離。這類天體包括新星 (一種爆發(fā)型的 變星 )、超新星 (參見第4章)、天琴RR型變星 、星 系 中某類球狀星 團(參見第3章)的 光度等等,其中適用范圍最遠的 是Ia型超新星 。這一類超新星 爆發(fā)時極為明亮,最大光度又非常恒定,是一種很好的 標準燭光,所測定的 光度距離最遠可超過100億光年。
【思考與討論】
你如何理解具有確定光度的 一類天體可以作為“標準燭光” ?如果已知一類天體具有確定的 大小(以光年為單位),你能利用這個特性來推算天體的 距離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