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漢語使用方塊字,便有人說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這個說法不正確。只要是文字,就是音、形、義三者有機的結(jié)合體,缺少了哪一樣都算不上是文字。漢字的讀音與字形的聯(lián)系不像拼音文字那么緊密,但可以肯定漢字是表音的。1000多年前,漢語就有了真正的字母表。 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守溫韻學殘卷里,有30個字母: 不芳并明 端透定泥 知徹澄日 見溪群來疑 精清從 審穿禪照 心曉邪 匣喻影 這與敦煌唐寫本《三十字母例》是一致的。說明唐代這種字母表已經(jīng)產(chǎn)生。每一個字代表一個聲母,以便稱說。字母這個名詞來自印度,原來只表示元音,后來包括了輔音。而在唐代的中國,又專門指聲母。 后來,人們改變了上述字母的順序,增加了“非、敷、奉、微、娘、床”6個字母,固定下來,通稱“三十六字母”。 下面是三十六字母的格局與注釋。
注:1、特殊的音標未能輸入。(在Word里插入能正常顯示的音標在這里沒有了。) 2、“全清”、“次清”、“全濁”、“次濁”的“全”、“次”并不準確,只是第一、第二的區(qū)別,這里照樣收錄。 3、部分字母的讀音還有爭論。 以上字母代表中古時期的漢語標準音聲母系統(tǒng)。時間為5—13世紀。當然這一時期語言有變化。我們就用《切韻》(隋朝陸法言著)的聲母系統(tǒng)代表中古的漢語聲母。 “全清”一列是不送氣的清音,第二列是送氣的清音(也可以用h代替送氣符號),第三列是濁音,第四列成分復(fù) 雜,前5個為鼻音。第五、六列每行是一組對應(yīng)的清音和濁音?,F(xiàn)在普通話沒有清濁對立,漢語拼音的b、d、g、j、zh、z等都是不送氣的清音!這一個問題在中國大陸學生學歐洲語言時往往產(chǎn)生誤導,其實古漢語里清音不送氣、清音送氣和濁音分布嚴整,歷史音變把其中的濁音弄丟了。 每一橫行分別以開頭的字母命名,以“幫”開頭的一組叫“幫組”,以“非”開頭的一組叫“非組”,依此類推。 上古音沒有“非組”和“知組”,它們分別從“幫組”和“端組”分化出來,時間大約在兩晉時期。在隨后的一段時期新舊形式并存,從當時的反切注音就能看出來。從其它民族語的借詞和漢語的方言及異讀可以體會到某些讀音。比如,“文”在日、韓語里的聲母分別是b和 m,讀b的更古一些。 “知組”是“端組”的腭化音,前三個音現(xiàn)在普通話里沒有,相當于俄語的軟音。如[t]的腭化音與漢語拼音j(機)很接近。同樣,娘母是泥母加上[j],因此我沒說現(xiàn)在沒有這個音。為什么要分立?泥母加an是nan,娘母加an是nian。拼成的音節(jié)不同。 “照組”實際有兩類發(fā)音,分別命名為“莊組”和“章組”。上面的“照組”重新命名為“章組”,用“章、昌、 船、書、常”表示。這一組有的音音標與普通話一樣,但與現(xiàn)代音的來源和機理是完全兩回事。而“莊組”包括“莊、初、崇、生、俟”。初母相當于英語 chair里的ch,莊母是它的不送氣音,崇母相當于英語just里的j,生母相當于英語sure里的s,俟母相當于英語pleasure里的s?,F(xiàn)在廣東、山東等地仍有這一組音,沒有普通話的zh、ch、sh、r。在我國,大多數(shù)人由于用普通話的zh、ch、sh等讀英語,把英語里的這幾個音都發(fā)錯了! 而保存莊組古讀的地區(qū),按照自己的口語發(fā)英語那幾個音,一點不差! 第三列和第五列的濁音在普通話里已經(jīng)消失。吳方言保存最多。有的方言里雖然有,也不是繼承古音的結(jié)果。 “日”母的發(fā)音還是個謎。古人說它的發(fā)音方法是“先齒后舌”,即舌面前音(娘母)加上擦音(禪母),不可思 議!有人說它與娘母同音。在日語里,“人”的音讀有nin和jin,韓語與漢語東北、山東、天津方音一樣,是in,越南語有與日語類似的兩種讀法??梢娙漳冈谥泄胖辽賾?yīng)該存在兩種讀法。藏語“太陽”為ni,對應(yīng)漢語“日”,這說明“日”字自上古就有不帶塞音韻尾的讀法。目前漢語音韻學界一般認為中古“日” 母讀ny音,即與娘母同音。 古人說來母是“先舌后齒”,正好跟日母相反。以前學者未理會。近來中外學者發(fā)現(xiàn),情況不是用一個[l]就能概括的?,F(xiàn)在的普通話發(fā)[l]的一些字,上古聲母很可能是含有r的復(fù)輔音!證據(jù)有三個: 1、這些字與藏緬語的同源詞; 2、漢代越南借用的漢字音——“古漢越語”; 3、形聲字,如“驚”的聲旁是“京”,而“掠”的聲旁也是“京”。“格”的聲旁是“各”,“洛、絡(luò)”的聲旁也是“各”…… 這些字都是kr-之類聲母,如“蓮”字2000多年前發(fā)音為kren。古代日語、韓語有閃音r,無l,漢語 借詞的l全變成r。另外有一部分則可能是讀泥母。漢語“來”(動詞)借的是“萊”(大麥)的字形,而藏語nas(讀如“nei”)——青稞正是一種大麥,與它同形的格助詞有“從”的意思。俗話說,“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從”與“來”的關(guān)聯(lián)是順理成章的。至于上古漢語里的r何時變成l,還有待探索。 中古漢語沒有卷舌音,zh、ch、sh、r全沒有,它們的產(chǎn)生是晚近的事。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