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唐五代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名《浣花集》。這些詩作反映了時代的苦難,人民的痛苦,成為了晚唐之時一個時代的挽歌。其描繪黃巢之亂的長篇史詩《秦婦吟》,長達一千六百多字,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長篇敘事詩。它以一個戰(zhàn)亂之中飽受流離之苦的“秦婦”為線索,描繪了黃巢進入長安之時的巨大聲威,哀嘆戰(zhàn)亂之中人民所經受的災難,寫出了人民群眾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結構宏大,描述動人。魯迅說其情緒“慷慨激昂”[[2]],是少有的杰作偉構。他的詞作則風格清麗,屬辭婉轉,開創(chuàng)一代詞風,是“花間詞派”的代表詞人。
韋莊第一次來到汧陽(今陜西千陽)是在公元893年的秋天。
這一年是唐昭宗乾寧元年癸丑。這年春天韋莊應舉落第,他曾為此賦詩一首,詩名為《癸丑年下第獻新先輩》(《浣花集》卷八):
五更殘月省墻邊,絳旆霓旌卓曉煙。
千炬火中鶯出谷,一聲鐘后鶴沖天。
皆乘駿馬先歸去,獨被羸童笑晚眠。
對酒暫時情豁爾,見華依舊涕潸然。
未酬闞澤傭書債,猶欠君平賣卜錢。
何事欲休休不得,來年公道似今年。
韋莊在詩中描繪了放榜之日的盛況。五更之時,殘月在天,曙光初現(xiàn)。尚書省之門墻,黃榜高懸,彩旗飄搖,曉煙之中,望若云霓。那些新科進士則乘著駿馬傲然而去,他們如黃鶯出谷一般欣喜異常,如白鶴沖天一般將要翱翔云天。而他自己則失意而歸,心情黯然,久久難眠??吹剿@樣的頹喪,兒童們眾聲喧鬧,嘲笑奚落。詩中對高中科第的先輩們無比艷羨,對自己的落第極其悲傷。應舉之前,他也曾求卜問卦,但是卜辭的吉言并沒有兌現(xiàn)。雖然對酒可以澆愁,使悲哀的情緒緩釋而開朗;但是,看見朝開暮謝的鮮花,他還是禁不住內心的悲哀而潸然落淚了。如果當年少壯之時他尚能以“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而自慰自勉,而今他已經五十八歲,垂垂老矣,似乎已經難以承受這樣的打擊了。但是面對這個命運的打擊,他也無可奈何。他的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了有司者當庭“至公無遺”的宣言[[3]]。據(jù)文獻所載,每當舉子入場考試之時,有司官員都要在含元殿前臨場宣講:“卿等學富雄詞,遠隨鄉(xiāng)薦,跋山涉水,當甚勞苦。有司至公,必無遺逸。”他只有將希望寄托在了來年,也許命運將會公正公道的吧。
唐代的科舉制度與后代相較還不是十分完備。當時進士科最為人們所重,常常是千人左右才錄取三十名進士,一第難求。但是,考試之時考卷既不糊名(即考生可以將姓名直接寫在試卷上),考官也不鎖宿隔離,甚至還形成了“行卷”之風。所謂“行卷”是在考試之前,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作品蒐集編輯,做成“卷軸”(當時還沒有而今的書籍的裝訂之法),在應試之前或應試之時,做為 “贄禮”,進獻給富有名望的達官貴人甚至主考官,以求其對自己學識才能的賞識,進而提攜和舉薦。也許起初只是少數(shù)人的行為,但是它漸漸流行開來,甚至于形成一種制度,規(guī)定考生必須向禮部交納“省卷”(亦稱“公卷”);除此之外還可以私下遞送,即為“私卷”。它的初衷也許是為了增加社會和考官對考生的認知和了解,避免“一考定終身”;但是,其蔽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應試者和主考者之間的關系完全透明而且缺少監(jiān)督制約,因而即出現(xiàn)了所謂的“通榜”之士。他們是那些與考試主司關系密切的人士,常??梢杂绊憫囌叩匿浫。踔量梢詤⑴c錄取,與主司共同商定錄取的名單,因此請托之事也就時有發(fā)生。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朱慶馀的故事了。
朱馀慶是寶歷二年(公元826年)進士。流傳甚廣的《唐詩三百首》選了他兩首詩,其中一首即名為《近試上張籍水部》,詩曰: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籍時為水部郎中,亦即今日的國務院水利部部長,自然是高官無疑了。古代的習俗,新婚嫁娘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要上堂拜見舅姑,即今日所說的公婆。朱詩即以新娘自喻,將張籍喻為新郎,將主考官喻為舅姑。向其問詢:“您看我的打扮是不是合乎舅姑之意呢?” 他巧妙地問詢張籍:您看我此次入試是否能中主考官之意呢?詩是在接近應試之時所獻,顯然有請托之意,要張籍為其向主考官暗通款曲。張籍果然不負所望,據(jù)《金華子雜編》載:“中朝盛時,名重之賢,指顧即能置人習翼。朱馀慶之赴舉也,張水部為其發(fā)卷于司文,遂登第也?!?/span>[[4]] 而所謂“發(fā)卷于司文”,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遞條子,走后門”了,然而這在唐代卻并不被人們認為是違法之舉。
韋莊對時人中所流行的這些舉措似乎并不以為然。晚年之時,他在回顧自己一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時說:他的詩歌“班班布在時人口,滿軸松花都未有?!保ā俄f莊集·補遺·乞彩箋歌》) “軸”者,卷軸也;“松花”者,書寫所用之彩箋也。既然“滿軸松花都未有”,顯然是未曾結集;未曾結集自然也未能做為“行卷”贈人,只是聽其自然流傳于四方眾人之口而已。當年,他的《秦婦吟》就被人們廣為傳頌,他也被人稱為“《秦婦吟》秀才”。面對這次的落第,他開始反思自己,責備自己是“性拙多蹇”(《浣花集》卷八《寄江南諸弟》),責怨自己生性苯拙,命運才如此多蹇。他感嘆自己是“因循每被時流誚”(《浣花集》卷八《絳州過夏留鄭尚書》)。他思忖自己因循守舊,只是遵循最初之舊例,從不遞送“行卷”,也并不曾拜謁權貴,常常因此而被趨時的社會流俗所嘲笑。這時,他終于面對現(xiàn)實,反思自己的做為,更改自己的做法了。
這年夏秋之際,他北上綏州(今陜西綏德)、東往絳州(今山西新絳),拜訪權貴,遍訪名人。他在西往汧陽(今陜西千陽)的時候,在《題汧陽縣跑馬泉李學士別業(yè)》(《浣花集》卷八)一詩中才第一次吐露了自己的心跡,詩曰:
水滿寒塘菊滿籬,籬邊無限彩禽飛。
西園夜雨紅櫻熟,南畝秋風白稻肥。
草色自留閑客住,泉聲如待主人歸。
九霄歧路忙于火,肯戀斜陽守釣磯。
跑馬泉原在今千陽縣東龍王殿村,上世紀70年代在千河上修建了馮家山水庫,此后跑馬泉遂淹沒于水庫之中。據(jù)《千陽縣志》所載,當年“泉徑五尺,終年旺盛,味質甘甜?!?/span>[[5]] 學士在唐代是一種官職,唐代的中央政府之門下省設弘文館,“館置學士,掌管校正圖書,教授生徒,并參廷議朝廷制度禮儀的沿革?!?/span>[[6]] 據(jù)《舊唐書·職官志》所載:學士官階不過五品,并不算高。
詩中描繪了這別墅內外的景色:門前池塘清流水滿,籬邊秋菊綻放盛開。園內,櫻桃樹上掛著紅艷艷的果實;門外,稻田則稻穗低垂似乎要等待收獲了。這里景色優(yōu)美,田園豐腴,好一個迷人的所在。他將這里比做著名的“西園”。西園乃是東漢末年魏國的名園,為曹操所建,地在漳河岸邊的鄴城。但是,他不能在此久居停留,因為應試的舉子們都在忙于請托。他說:“九霄歧路忙于火”?!熬畔觥奔淳盘煸葡觯居骰实壑铀??;实鬯?,官場所在。多年的生活經驗告訴他,要想步入官場,歧路多多,意外叢生,必須四處請求托付,格外用力。他告誡自己:怎么能迷戀這可以隱居的優(yōu)美之地而無所作為呢?
韋莊此時干謁請托中最為重要的行動則是獻詩鄭延昌。《浣花集》卷八有《絳州過夏留鄭尚書》一首,在韋莊的詩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與科舉考試干謁請托有關的字眼。據(jù)今之學者考證:鄭尚書為鄭延昌?!班嵮硬?,字光遠。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進士及第,遷監(jiān)察御史,歷兵部侍郎兼京兆尹、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終拜尚書左僕射?!?/span>[[7]]《資治通鑒》卷二五九載,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三月“以戶部尚書鄭延昌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span>[[8]] 乾寧元年(公元894年)五月辛卯“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鄭延昌罷為右僕射?!?/span>[[9]] 按:唐代官制,尚書省設尚書令一員,總領(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又設“左右仆射各一員,掌統(tǒng)理六官”[[10]]。鄭延昌此時雖因身體不適,而降為右仆射,但仍然是官從二品。從韋莊的作品中看,這是他一生際遇中官階最高的官員了。于是他干謁請托,賦詩留別。
獻詩之地,地為絳州,即今山西新絳縣。獻詩之時,時為“過夏”。所謂“過夏”是指應試舉子下第之后,繼續(xù)攻讀,以待來年再試。此時雖名為讀書備考,其實更為重要的是要拜謁權貴,造訪請托,時人謂之“打通關節(jié)”。韋莊此時也效仿流俗,打通關節(jié)了。其詩曰:
朝朝沉醉引金船,不覺西風滿樹蟬。
光景暗消銀燭下,夢魂長寄玉輪邊。
因循每被時流誚,奮發(fā)須有國士憐。
明日客腸何處斷,綠槐風里獨揚鞭。
詩中明確表達了冀其提攜關照之意。金船,酒器中的大者古人謂之金船。首聯(lián)言其朝朝沈醉,時光荏苒,轉眼之間,秋風已至。頷聯(lián)暗用蟾宮折桂之典,說他夜夜苦讀,光景暗消于銀燭之下;心中所念,夢魂所寄唯在于蟾宮折桂,獨占鰲頭。頸聯(lián)中慨嘆自己,盛贊對方。古人有“國士無雙”之語。他以“國士”贊美鄭延昌。這是對一個人極高的稱贊。他將自己的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了鄭延昌的身上,明確表示希望得到鄭氏的垂憐舉薦。尾聯(lián)則表示他明日離去,獨行千里,于綠槐風中,客腸寸斷。這孤苦無依的畫面,恐怕不免要逗引出鄭尚書的憐惜之情了吧。
韋莊的這些努力沒有落空。第二年,即唐昭宗乾寧元年甲寅(公元894年)韋莊終于進士及第?!短撇抛觽鳌肪淼谑唬喉f莊“乾寧元年,蘇檢榜進士。釋褐,授校書郎。”[[11]]
進士及第之后,按當時的制度和習俗,新的及第進士要參加一系列的社交禮儀活動。首先是要拜謁敬謝主考(時稱座主)以及宰相。其次還要參加多次的集體狂歡的活動,諸如杏林宴、曲江會、關宴等等。最后還要在長安南郊的雁塔題名留念。
在時人看來,以上這些活動都是非常榮耀之舉,常常被取用為詩作的題材;年少之時,當他人進士及第之日,韋莊也曾寫詩祝賀,自己雖未及第也興奮不已。而此時的韋莊,已經五十九歲,年過“知命”,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興奮。在及第之后僅僅留下一首詩作:《病中聞相府夜宴戲贈集賢盧學士》(《浣花集》卷九)。詩曰:
滿筵紅蠟照香鈿,一夜歌鐘欲沸天。
花里亂飛金錯落,月中爭認繡連乾。
樽前莫話詩三百,醉后寧辭酒十千。
無那兩三新進士,風流長得飲徒憐。
此詩寫相府夜宴之人為“新進士”?!短妻浴肪硪辉唬骸敖昙暗谖催^關試,皆稱新及第進士?!?/span>[[12]] 于此可知,此詩必寫于關試之前,即進士放榜之后數(shù)日之間??贾剖?,這時鄭綮新任宰相。鄭綮為一詼諧之士,好為歇后語以嘲譏時事?!侗眽衄嵮浴吩唬骸疤葡鄧嶔欤m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 “昭宗時,吳(指吳王楊行密)雄據(jù)準海,朝廷務行姑息,因盛言鄭公之德,由是登庸,中外驚駭。”[[13]] 唐昭宗任其為相,不僅“聞者大驚”,連他自己也不相信此事,說:“使天下更無人,未至鄭綮?!碑斮R客到達之時,“綮搔首言曰:‘歇后鄭五作宰相,時事可知矣!’累讓不獲,乃視事?!?/span>[[14]] 由這樣一位既缺乏聲望又缺乏自信的人物出任宰相要職,自然是難服眾望了。因此“綮為相,同列以為忝竊,每訕侮之。”[[15]] 看來,鄭綮特意打破常例,而延請幾位新進士到相府聚會歡宴,是要在朝中拉攏親信,樹立黨羽,以加強自己在朝中之威望和影響了。
詩中極力描繪歡宴之時的盛況:滿庭盛筵,歌妓如云似花;紅燭高照,額飾明滅閃爍。歌鐘喧囂,徹夜不休。室內觥籌交錯,杯起盞落,迅捷如飛。室外馬飾映月,精美華艷,爭相辨認,夸飾贊嘆。詩意似乎不無贊美;但是,細細品味,后四句卻似乎另有滋味,不無譏諷了。新進士聚會正是展露才華之時,應當是飲酒賦詩,風流倜儻,大展才華,爭奇斗勝。可是這個聚會卻無關詩書,只是豪飲而已。而且來客無多,只有兩三人而已。其所有的“風流”之舉,不過高陽酒徒罷了!果然,鄭綮“既入視事,儼然守道,無復詼諧?!比轮螅捌浣K以物望非宜,自求引退”[[16]]了。
這首詩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是:進士及第之后的韋莊不僅病患在身,而且對朝政也甚為失望?!顿Y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九,《考異》亦引《北夢瑣言》曰:“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逼湫愿瘛叭迮城迳鳌痪繒r病。”[[17]] 這首詩在嘲諷之中,也正寄寓著對國事朝政的失望吧。
也許是疾病和失望,也許是年老和頹衰,面對這遲來盛名,韋莊的心情平靜了許多。在韋莊的筆下,進士及第之后眾多的禮儀社交活動除了這一首詩作而外,沒有留下更多的痕跡。他一生求仕求食,流離轉徙,遭逢不幸,仕途坎坷。這使他在榮譽到來的時候冷靜了許多。
韋莊第二次再到汧陽是在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的春天。
這時的韋莊已經在唐室任職多年了。按照唐制,及第之后,要“守選”多年。所謂“守選”,就是參加吏部的守侯冬集詮選??己送ㄟ^之后,始可授官,步入仕途。在一般情況下,進士及第最少也須守選三年。
守選三年,應該說是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不言而喻,在這個漫長的等待中,及第進士是有許多社交事務需要進行的。按照唐代的禮儀習俗,回鄉(xiāng)歸覲則是首要之務,必為之事。其次,即是再行拜謁,希望再度舉薦提攜,以期縮短守選的時間,及早得到任用。這在今天看來,就是公開地進行非法的“公關活動”了。
韋莊在及第之后東行出關,前往早年依族而居的虢州回鄉(xiāng)歸覲,更多的則是遍訪故舊,其行蹤甚至于遠至今日陜北的鄜州、宜君一帶。這些詩作是錄入《浣花》卷九中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七言五首》、《宜君縣北卜居不遂留題王秀才別墅二首》、《鄜州留別張員外》諸詩。詩題之中標舉“丙辰”(公元896年)之年的“寒食”,這已經是守選的第三個年頭了。他在詩中說:“莫言身世他時異,且喜琴罇數(shù)日同?!保ā多~州留別張員外》)可見其此時尚未授職。韋莊在此或“城外醉吟”,或“卜居不遂”,這或與當時的政局有關。遠在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李茂貞即“為鳳翔節(jié)度使兼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守中書令,於是茂貞盡有鳳翔、興元、洋、隴秦等十五州之地?!?/span>[[18]] 在這三年之中,李茂貞的勢力日益增長,相對而言,其境內還較為平靜安定。漫長的等待,求官不易,不免使其想要隱居于此,想在這個安定平和的所在度過余生了。
而就在此時,即乾寧三年丙辰(公元896年)之秋,政局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年七月,李茂貞以“詣闕訟冤”之名,帶兵進逼京師,昭宗出幸鄜州、富平。這時,從僖宗中和年間以來即東據(jù)華州的韓建,上表昭宗曰:“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貞?!袢A州兵力雖微,控帶關輔,亦足自固。臣聚訓厲,十五年矣,西距長安不遠,愿陛下臨之,以圖復興。”昭宗為避其鋒,遂至華州,以府署為行宮。李茂貞進入長安,“自中和以來,所葺宮室市肆,燔燒俱盡?!?/span>[[19]] 然而,就在這個大變動的時候韋莊得到了實授官職的機會。授職之后,韋莊隨唐僖宗“任職駕前”,不久即受皇室派遣,以判官之身隨兩川宣撫使李洵出使川蜀,調解西川王建與東川顧彥暉之爭。他們面見王建之后,述說了朝廷之意。但王建卻抗旨不遵,不愿停止與顧彥暉的兵爭。此行雖然無果而終,但這次出使卻使韋莊與王建相識,并使他對川蜀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
唐代后期,宦官專權弄政,甚至操縱皇帝的廢立。唐昭宗對當時任樞密使的宦官宋道弼、景務修的專橫甚為不滿。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年二月,崔胤為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后,即與昭宗謀劃誅殺宦官。唐昭宗先是派二人出任外地監(jiān)軍,接著又流放宋、景二人,并賜自盡。宋、景死后,宦官人人自危,雙方矛盾激化尖銳。
唐昭宗即位之初,史言其“體貌明粹,有英氣,喜文學。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復前烈之志,尊禮大臣,夢想賢豪,踐祚之始,中外忻忻焉?!?但是“上自華州還,忽忽不樂,多縱酒,喜怒不常,左右尤自危?!?/span>[[20]] 這給宦官們造成了發(fā)動政變、廢主立幼的口實。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上獵苑中,因置酒,夜醉歸,手殺黃門、侍女數(shù)人。明旦,日加辰巳,宮門不開?!庇谑亲筌娭形緞⒓臼雎受娙雽m,脅迫崔胤曰:“主上所為如是,豈可理天下。廢昏立明,自古有之,為社稷計,非不順也。胤畏死,不敢違。”[[21]] 于是劉季述召集百官,陳兵殿庭,與宰相崔胤連名具狀,請?zhí)颖O(jiān)國,并促其一同署名。劉季述等遂帶兵沖入宮中,逼迫昭宗交出傳國玉璽,即將其囚禁于少陽院中。
劉季述掌權之后,軟硬兼施,一方面濫殺昭宗寵信之人,一方面以優(yōu)賞收買朝中百官。天復元年(公元901年)春正月,崔胤借王促先、孫德昭之力,誅殺劉季述等,昭宗遂復位返正[[22]];然而事發(fā)突然,就連宰相陸扆亦曾棄職逃避[[23]]。這次事變發(fā)生在月余之間,可以說昭宗失位復位是發(fā)生在頃刻之間。由此可見,唐王朝對于政局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簡直猶如同顛簸在大海之上的一葉小舟。這無疑使韋莊對唐王朝徹底失望了。
李茂貞本居鳳翔,這時“鳳翔、彰義節(jié)度使李茂貞來朝,(昭宗)加茂貞守尚書令。兼侍中,進爵岐王”《資治通鑒》胡注于此評論說:“唐自太宗以尚書令即阼,不復授人。郭子儀有大功,雖授之而不敢受;王行瑜怙強力,雖求之而終不獲。蓋君臣上下,猶知守先朝之法也。今以授李茂貞,唐法蕩然,於此極矣?!?/span>[[24]] 而李茂貞則“留兵三千于京師,充宿衛(wèi),以茂貞假子繼筠將之。左諫議大夫韓偓以為不可,(崔)胤曰:‘兵自不肯去,非留之也?!瘋唬骸颊吆螢檎僦??’胤無以應。偓曰:‘留此兵則家國兩危,不留則家國兩安?!凡粡摹!?/span>[[25]] 李茂貞控制了唐室,君臣上下對于政局的危亂絲毫沒有左右的力量。在這種形勢下,韋莊對唐室的信念徹底崩潰,他只能另做它計了?!缎蜁V》曰:“莊以中原多事,潛依王建”[[26]]?!皾撘劳踅ā?,這說明這是一次密秘的個人行為,為安全計,韋莊此次入蜀,遂在李茂貞所轄之域,一路西行。
從長安西行,入蜀之道乃經鳳翔、汧陽,到隴州汧源縣(今陜西隴縣),這在唐代是“絲綢之路”的一段官驛大道。從汧源縣過固關(即大震關),達秦州(今甘肅天水)。再由秦州南行經鳳縣(今陜西鳳縣)、往東南即步入陳倉道,過連云棧到留壩(今陜西留壩),沿褒河而下,經雞頭關而出石門(隧道),即可到達褒城、漢中(今陜西漢中),杜甫當年即經由此道入蜀。
這是韋莊再次到達汧陽(今陜西千陽)了。這里是隴州的州治所在,其感受與第一次到達汧陽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他賦詩一首,名《汧陽間》(《浣花集》卷十)。這首詩在《全唐詩》中又名《汧陽縣閣》,詩曰:
汧水悠悠去似絣,遠山如畫翠眉橫。
僧尋野渡歸吳岳,雁帶斜陽入渭城。
邊靜不收蕃帳馬,地貧唯賣隴山鸚。
牧童何處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聲。
站在閣樓遠望:這里汧水悠悠緩緩,直如一線,向南流去。遠山蒼翠如畫,彎如眉黛,橫陳眼前。外出的僧人尋覓渡口,要返回吳岳之中的山寺。春歸的大雁在夕陽中輕輕落下,停息在河水之濱的城邊。邊防靜謐,看不見蕃帳之下的戰(zhàn)馬。土地雖然貧瘠,市場上卻出賣著罕見而珍貴的山禽。這時,一曲羌笛悠然響起,奏起了《梅花》出塞之聲,它是那么的幽長而瀏亮,引人遐想!
前四句寫閣中所見之景:這里水流舒緩,山勢無險,出行無虞,連飛禽也都平和安然。后四句寫此地的風土人情:這里曾為邊境,而今安寧平靜不見戰(zhàn)馬。土地雖然貧瘠,然交易尚盛,而牧童吹奏羌笛則使這里更顯得平和安寧了。韋莊從戰(zhàn)亂無休無已的長安逃離出來,在這里看到的卻是一片和平安寧的景象,其心境真是無比的安適啊。
這正如前人朱三錫《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所論:“一寫水,二寫山,皆閣中所見。舉世紛亂,斯地獨守。三曰‘僧尋野渡’,四曰‘雁帶斜陽’,言入山者入山,入城者入城,總以見人物之相安耳。五言邊境清寧,六曰居民貧乏,然其地雖貧而四境宴然,亦太平樂事?!?/span>[[27]] 朱氏之論,通達平實,不僅切合史實,而且切合詩意。韋莊本以匡復社稷而自任,而今經此變故,面對這里的太平景象,只能增加他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他決心前往川蜀了。
這里需要說明的還有兩個故實,一是“蕃帳之馬”,一是“隴山鸚鵡”。馬在古代或用于戰(zhàn)事,或用于傳驛,所需不少。然中原之地自古缺乏良馬,必經汧隴之道從河西進口大量馬匹,唐代特為此而設立了專門機構。從安史之亂以后,吐蕃長期為患,河西以至隴右皆已沒入吐蕃。唐代中葉唐宣宗之后,吐蕃衰亂,河西之地才陸續(xù)收復。因而秦隴之地曾經成為唐與吐蕃的邊界之地,所以詩中出現(xiàn)了“邊靜”、“蕃帳”之語。而“隴山鸚鵡”則可能是一句美麗的傳言了。古籍之中,關于隴山鸚鵡記述頗多。《爾雅》之中即提及隴右及南中出產鸚鵡,《本草集解》亦曰:“鸚鵡有數(shù)種,綠鸚鵡出隴蜀,而滇南交廣近海諸地尤多?!?/span>[[28]] 后來“隴禽”一語甚至成為了鸚鵡的別名。唐詩之中吟詠隴山鸚鵡者甚多,李白、岑參、白居易等人皆有詩作。而《元和郡縣圖志》甚至指明:秦州隴城縣,有“小隴山……東去大震關(在今陜西隴縣)五十里,上多鸚鵡?!?/span>[[29]] 據(jù)此所言,隴山鸚鵡的產地與小隴山與汧、隴可謂近在咫尺。但是,這并不是事實,動物學知識告訴我們,鸚鵡是熱帶鳥類。事實上,今天的小隴山即甘肅東部也并不出產鸚鵡。今天的學者以為:所謂出于隴蜀的紅嘴紅爪全身綠毛的鸚鵡,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地則是常見的品種,當是經由絲綢之路而傳入長安,而汧、隴之地正當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古人或誤以為原產于汧、隴了。因此,韋莊在此所述并非實見,不過是用典而泛言山野之禽罷了。古人作詩為了對仗工穩(wěn),不免有附會之語。這首詩中“蕃帳馬”與“隴山鸚”就是如此;上一首關于汧陽的詩中“紅櫻”與“白稻”之對也有此嫌,因為二物之時令并不相同,一在夏初,一在深秋。
在入蜀的路途中,韋莊留下了兩首詩,一為《雞公幘》,一為《漢州》。前者是他途經褒城雞頭關時所作,這首詩寫出他告別唐室之時心情的忐忑。后者則寫他進入四川,初到廣元之時的驚喜交集的感受。他高興的是這里是城郭樓臺,屋舍儼然,松桂樹影,旌旆飄搖;甚至在風荷正舉之處,還有美妙悠揚的管弦之聲隱約傳來。他驚訝是這里人心安定,似乎未經離亂。時運在此,還是太平之年啊。自從廣明元年黃巢進入長安以來,十多年來韋莊所經由之地,不論是江南的魚米之鄉(xiāng),還是兩京的繁勝之地,無不戰(zhàn)亂頻仍,兵連禍結,遍地瘡痍,滿目凄涼。而這里太平景象卻簡直要使他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了!他曾經胸懷大志,要匡復天下,“有心還筑太平基”,但是殘酷的現(xiàn)實,卻使他不能“兼善天下”,他只好遠走它鄉(xiāng)“獨善其身”了。他進入成都,在浣花溪邊杜甫當年的舊址之上安下家來。不久,他受蜀王王建的聘請,入閣為仕。在唐亡之后,當王建稱帝建立前蜀之時,韋莊為其謀劃一切,《唐才子傳》說:“(王)建開偽蜀,(韋)莊托在腹心,首預謀劃,其郊廟之禮,冊書赦令,皆出莊手?!?/span>[[30]] 這時的韋莊已經到垂暮之年,沒有多久,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他就逝世于成都,終年74歲。
韋莊兩次蒞臨汧陽,留詩兩首,一為他進士及第之前,一為他脫離唐室之后。這是在他生命中最為關鍵的轉折時刻所留下的印記,汧陽也就這樣留在了詩人的記憶之中。而這兩首詩則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的歷史圖畫,使我們對晚唐時代的汧陽增加了不少感性的知識。
《寶雞日報》2015.4.17第9版.刊載(有刪節(ji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