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種父母?
公園里,家長們帶著孩子在玩耍。對于家長們的行為表現(xiàn),你可能很快便能分辨出3種家長,下面是這三種家長的典型例子:
一位穿粉紅色衣服的媽媽拿著玩具鏟子和玩具桶,跟穿藍色衣服的兒子說:“看,你需要這樣鏟沙子,才不會灑到鞋子里?!碑敽⒆訃L試用玩具桶直接鏟沙,遭到媽媽阻止:“不對,桶不是這樣玩的,玩具鏟子才是鏟沙子用的,桶是用來裝沙子的……”當孩子丟掉了鏟子,嘗試直接用手抓沙子和小石子,又被媽媽阻止:“不能,沙子會進手指縫”……沒多久,小男孩覺得無趣,跑向了一旁的灌木叢。
一位穿墨綠色襯衫的爸爸和穿黃色T恤短褲的兒子。小男孩在沙池里挖坑,爸爸眼睛盯著手機屏幕。沒多久,小男孩朝爸爸叫喊,希望爸爸跟他一起玩,被爸爸不耐煩地拒絕:“我沒空,大人不會做這么幼稚的事情的!”聽到爸爸的回答,小男孩跑到爸爸身邊并且牽起爸爸的手,希望把爸爸拉進沙池里。小男孩的舉動遭到爸爸呵斥:“要玩你自己玩,不玩我們就回家!”小男孩眼淚汪汪。
一對穿綠色T恤親子裝的媽媽和女兒。小女孩在沙池里堆城堡,媽媽坐在一旁,不時關注地看看自己女兒。當女兒提問題時,她微笑著回答;當女兒偶爾需要幫忙時,她會用口頭指導,偶爾也會參與到女兒對城堡的裝飾上。比如媽媽建議女兒,她可以在城堡前面建一排籬笆或挖一條護城河,這樣城堡不僅好看又安全。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專家Chen Yu曾經(jīng)與同事做了一場研究。他們把一群1歲左右大小的寶寶和寶寶的爸爸或媽媽邀請到實驗室,并要求大人像平常一樣陪伴寶寶玩一會兒玩具。研究人員在一旁觀察父母與寶寶的互動情況;父母陪伴了一會后,研究人員讓這些父母鼓勵寶寶自己玩,研究者繼續(xù)觀察寶寶們的玩耍情況。最終,研究人員將父母的不同表現(xiàn)分為三種陪伴模式:
1、父母主導模式。父母為玩耍的主導者,一坐下來就拿起玩具給寶寶,并且“盡責”地告訴寶寶怎么玩。
2、父母忽視模式。這些父母讓寶寶自己玩,有些父母干脆看著遠處發(fā)呆,與寶寶互不相干。
3、寶寶主導,父母輔助模式。父母讓寶寶在玩具旁邊坐下,讓寶寶自發(fā)玩耍,當寶寶需要幫忙或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給予指導。
結果,在第三種父母影響下的寶寶,他們的專注力時間是第二種父母的4倍,而第一種居于兩者中間。用圖片顯示是這樣的:
?三種陪伴模式對應在親子教育上,便是3種不同的親子教育模式:
父母事事包辦
一位小男孩在出門前嘗試自己穿鞋子,媽媽走到他身旁說:“還是我?guī)湍愦┌?,你太小還不懂”;出門后,當小男孩想自己背包,媽媽說:“你不要背,對背部發(fā)育不好”;走在街上,小男孩想自己戴上帽子,這時媽媽又沖過來:“你戴不緊,我?guī)湍恪薄?/span>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說,寶寶一生下來就是環(huán)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們通過對客體的操作,積極地建構新知識。換一種說法,便是孩子們需要自己動手,才有助于他們認識環(huán)境、掌握技能、學習生存的能力。父母事事包辦將打擊孩子主動探索的天性,傷害了孩子學習的自信,孩子不僅不能學習成長,他們也不會熱衷做事情,那么最終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父母忽視孩子
忽視型的父母,最常見的是留守兒童的父母,以及“假留守兒童”的父母。什么是“假留守兒童”父母?父母每天都能見到孩子,但不關心孩子,很少陪伴孩子玩耍,當孩子希望父母陪伴時或遇到困難需要父母幫助時,這些父母習慣性拒絕。父母可能沉浸于自己的事情或工作,對孩子冷漠。結果呢?他們的孩子容易擁有低自尊和自我懷疑的特質。因為父母長期的忽視和冷漠,讓他們覺得“爸媽不愛我”,“我是不被重視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他們一開始可能會嘗試讓父母的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比如那些愛玩手機的父母,他們身邊常常不缺乏吵吵鬧鬧的孩子;歷經(jīng)拒絕之后,這些孩子不會再嘗試讓父母關注他們,而是從父母身上學會了冷漠和忽視他人。低自尊和自我懷疑也常常讓他們不能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在面前的事情,所以這些孩子的專注力最糟糕。
父母陪伴、孩子主動成長
在這種親子模式中,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和陪伴者,他們關注孩子的成長,但不會告訴孩子如何“成長”,更不會事事包辦。他們往往先讓孩子順從天性地成長,當發(fā)現(xiàn)孩子遇到困難或做了錯誤的行為時,這些父母能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和糾正。這些孩子不僅容易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也因為具有更多的主動性而充滿自信。他們就像花圃里被保護著卻又能沉浸在陽光和雨露中的小樹苗那樣,快活成長。
美國丹佛大學自尊研究心理學家蘇珊·哈特(Susan Harter) 說,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支持和關注,會帶來孩子的高自尊和積極的自我關注。他們快樂地而踏實地成長,沒有父母事事包辦的煩惱,也沒有因為父母冷漠而帶來痛苦,他們沒有這些心理上的困擾,他們更容易專注自己眼前的玩具和事情,專注力也會比其他同齡孩子更好。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教育,應該是在“忽視”與“包辦”兩者間取得平衡,正如波茲坦大學心理學家法寇˙萊貝格所言,“忽視”和“過度保護”一樣糟糕。父母們既不能對孩子缺少陪伴和關注,但又不能關注過度而限制了孩子的主動性。
4歲就彈奏高難度的莫扎特音樂而走紅美國的小男孩Evan Le,他的父母也是這種“父母陪伴、孩子主動成長”的養(yǎng)育模式。Evan2歲半時,父母給他的哥哥買了一臺玩具電子琴,好奇的Evan自發(fā)玩了起來,父母常常會耐心地回應Evan有關按鍵發(fā)音的問題。后來,父母發(fā)現(xiàn)年幼的Evan會聽著一些簡單的童謠時,在玩具電子琴上按出相似的聲音。父母覺得孩子很專注于音樂,便給兒子買了一臺真正的電鋼琴。年幼的Evan對音樂越發(fā)喜愛,他總能自發(fā)地長時間沉浸于探索和演奏音樂,還自己創(chuàng)作音樂。后來Evan被當?shù)氐囊魳穼W院招收,老師認為他是不可思議的“天才”。
形象地說,父母是園丁,花骨朵往左邊生長還是右邊生長,由花兒自己說了算。正因為園丁給了花兒足夠的愛和自主空間,它們便能專注地生長、專注地綻放。
關鍵字:陪伴模式、親子教育模式、親子關系、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