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文:
桂樵仁兄年大人閣下:
去歲冬辰,得奉惠示,藉慰渴思。祇以京華乏便,久稽裁答,實深歉歉。顧惟禔祉延綏,潭第集慶,至以為頌。所示張世兄壬林一節(jié),俟與彼省當(dāng)?shù)乐T公通信時,自當(dāng)為之讬囑,以副尊囑。弟里門居處,諸托適平,今春本擬赴都,惟以痰嗽舊恙,時亦觸發(fā)。春間痰中帶血,現(xiàn)雖就痊,而精力尚未全復(fù),擬稍養(yǎng)息再行北上。遙憶京華舊雨諸公,每為之向往神馳耳。肅復(fù),敬請臺安,統(tǒng)惟荃照,不備。
年愚弟張之萬頓首
至好諸公均乞致候。
注:
焦祐瀛,生卒年不詳,字桂樵,直隸天津人。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一。
“狀元宰相”張之萬
張之萬(一八一一至一八九七),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今屬河北滄州)人,張之洞堂兄,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狀元及第。張之萬一生歷仕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為晚清重要大臣,著名書畫家,也是歷代狀元中最高壽者。在中國歷史上,兄弟二人同朝入閣拜相的僅有張之萬、張之洞二人。
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張之萬被選拔為貢生,送京城國子監(jiān)讀書。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以七品京官分發(fā)到刑部浙江司。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鄉(xiāng)試中舉,七年后狀元及第。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太平軍進攻河南,進逼開封。張之萬請求調(diào)軍鎮(zhèn)壓,親自帶頭捐獻軍餉,致太平軍北伐受阻。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又在靜海一帶圍攻太平天國北伐軍告捷,并因有功得清政府嘉獎。咸豐六年(一八五六),調(diào)入北京,充日講起居注官,入值上書房。咸豐八年(一八五八),教授愛新覺羅·奕詒、愛新覺羅·奕譓兩郡王讀書。咸豐九年(一八五九),補授翰林院侍讀,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七月,英法聯(lián)軍進攻大沽口,張之萬又奉命督辦團練。后署工部侍郎,提為內(nèi)閣學(xué)士。
進入同治朝,張之萬更受到慈禧重用,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其擢升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同年秋,御史劉毓楠奏劾洛陽知府任桂擅殺李書聲,副將楊飛雄擅殺汝州魯山縣李詹事。朝廷命張之萬按察,張之萬經(jīng)詳勘細(xì)探,回朝實奏河南官吏擅殺、罰銀、浮收、苛派等情形。張之萬因主理此案而名聲大震,同年底,授任河南巡撫。主政河南后,張之萬著力解決財政困難,并先后數(shù)次上疏,力主變通折漕、改革地方稅收辦法。同治九年(一八七〇),調(diào)任江蘇巡撫。張之萬為官十分重視民生,在河南巡撫和江蘇巡撫任內(nèi),其尤其注重興修水利。曾于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請設(shè)水利局興修三吳水利;并用挖泥機船疏浚吳淞江。是年,張之萬調(diào)任閩浙總督。光緒三年(一八七七)正月,張之萬返鄉(xiāng)南皮。
光緒八年(一八八二)一月,張之萬再度被復(fù)召入京,授兵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次年,補調(diào)刑部尚書。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到軍機處,兼任吏部尚書。時值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清軍在越南喪師失地,慈禧下令由張之萬等組成的新的軍機處,處理緊要突發(fā)事件。張之萬奏請以兩江總督左宗棠舊部王德榜鎮(zhèn)守鎮(zhèn)南關(guān),張之洞為兩廣總督,啟用馮子材攻克越南諒山,這在戰(zhàn)事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八十五歲的張之萬因年邁四次請辭,才免值軍機回南皮家鄉(xiāng)養(yǎng)老。其事母至孝,勤儉持家,志趣高潔,在士林中頗受稱道。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五月,張之萬不治而終,享年八十七歲。贈太傅,謚文達,入祭賢良祠。
政事以外,張之萬還是晚清著名的書畫家。其書法雄峻秀逸,尤精于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其畫承家學(xué),山水畫與戴熙志趣相契并齊名,有“南戴北張”之稱。抽暇便寄情其中,并以文會友,與潘祖蔭、吳大澄、陳寶琛等名人交厚。
有清一代凡二百七十余年,狀元中官居宰輔者并不多見,而張之萬是其中有重大建樹、十分杰出的一個“狀元宰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