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碑
全稱《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李百藥撰,歐陽詢書。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化度寺在唐長安城內(nèi)朱雀街,遺跡已無可考,原石也于宋代斷毀。據(jù)明解縉《春雨集》載,北宋慶歷(公元1041至1048年)初年,開府公范壅奉使至長安,路過終南山佛寺,見階砌之下有塊殘碑,就近細視,原來正是久負盛謄的《化度寺碑》,他驚喜異常,“稱嘆以為至寶”。寺里的和尚卻誤以為石中有寶。等范壅走后,便將碑石敲碎,結果哪里有什么“寶貝”!掃興之下,便拋諸寺后。過了一段時間,范壅又來寺中尋求舊跡,而石已不在。經(jīng)過詢問,才得悉詳情。待找到以后,業(yè)已斷裂為三段了。范壅遂出高價買回,置于他的住所“賜書閣”中。后經(jīng)“靖康之亂”,碑石被藏于井中。亂后,好事者又從井中取出,爭相椎榻數(shù)十本之后,便將碑石徹底碎毀。從此原石便永遠從人間消失了。
此碑結字嚴謹,整秀清勁而神采飛揚,一向被謄為楷書極則。它和《九成宮》同為歐陽詢晚年力作。而就書法的精絕來說,前人多以為它更勝《九成宮》,這自然是由于它除了具備《九成宮》的精整和險峻之外,還含有一種渾穆高簡的氣象。只可惜原石早已無存。
《化度寺碑》在宋時就有不少翻刻。大體分南北兩類,“南本失于瘦,北本失于肥”(明宋濂《潛溪集》)。清光緒間,在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化度寺碑》殘本六頁(共二百余字),首頁被法國人伯希和弄走,現(xiàn)藏巴黎博物館,其余五頁為英人斯坦因所得,后流落英國。這個殘本曾被目為唐拓本,但經(jīng)人考索,實際也是翻刻本。除此之外,還有清代翁方綱藏本和吳縣吳氏四歐堂藏本等數(shù)種有名的本子。其中上海博物館藏吳縣吳氏本可稱是存世《化度寺》原拓孤本,其他均為翻刻本。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