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用純(1627 ~ 1698 年),字致一,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昆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明諸生,入清隱居教讀,居鄉(xiāng)教授學生,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并進,躬行實踐。他深感當時的教育方法,使學生難以學到真實的學問,故寫了《輟講語》,反躬自責,語頗痛切。曾用精楷手寫數(shù)十本教材用于教學。生平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著有《朱子家訓》(又稱《治家格言》)、《四書講義》、《困衡錄》、《愧訥集》、《大學中庸講義》。
《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內(nèi)容簡明賅備,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jīng)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 , 毋臨渴而掘井”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以下言論皆為董老師的個人見解
我個人認為《朱子治家》的內(nèi)容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勤勞儉約。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對一個人來說,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勤儉都是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在歷史上,早在遠古時期,就有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傳說;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也載有“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之語。朱用純繼承了先人的這一思想并有所發(fā)揮,文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以其深刻雋永、通俗易記而膾炙人口,成為家喻戶曉的警句。而“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羞”等,也給人教益良多。
二是正直樸實。諸如“居身務期質(zhì)樸”,“勿貪意外之財”,“與肩挑貿(mào)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tài)者,賤莫甚”,“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句,均屬此類。誠實質(zhì)樸,崇德尚義,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
三是和睦安順。古語云:“福善之門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內(nèi)離?!保ā稘h書·東平思王劉宇傳》)正確地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互敬互讓,和睦相處,對維持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作者指出:“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馀歡?!辈⑦M一步提出處理家庭關(guān)系的一些原則,如“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婦求淑女,勿計厚奩”,“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等等,反映了一種重親情、輕錢財和嚴己寬人、與人為善的思想。
四是讀書明理。“學而優(yōu)則仕”是孔子為讀書人規(guī)定的一種行為模式,旨在學以致用,救濟蒼生,并非是說讀了書就一定要做官。但士子中的不少人卻歪曲孔子的思想,將金榜題名、高官厚祿作為學習的動力和人生的惟一追求。朱用純不贊同這種思想,他認為書固然是要讀的,“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但“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這就指明了學習的目的,將讀書與做人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我覺得是頗有見地的。
《朱子治家》注重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規(guī)范和教育子孫,許多觀點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但我們也應看到,由于時代的局限,一些提法,如“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等等,與當今的時代精神已格格不入。因此,注意汲取我國古代家訓中積極向上的、民主性的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非常重要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