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蘇東坡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xué)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fā)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xiàn)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對社會現(xiàn)實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xiàn)在其文學(xué)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yù)社會現(xiàn)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的文學(xué)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xiàn),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dú)特性;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
蘇軾蘇東坡 -繪畫藝術(shù)特點(diǎn)
從蘇軾現(xiàn)存的幾幅作品,諸如《枯木竹石圖》《古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及后世關(guān)于蘇軾畫作的評議來看,蘇軾的繪畫作品在題材上盡管廣有涉及,但他最為喜愛的,不過松、木、竹、石而已。蘇軾常以松木竹石入畫,初看之下似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松木竹石從造型難度來說,遠(yuǎn)低于山水花鳥,二是這些繪畫題材能充分顯示書法筆意,展示蘇軾深厚的書法功底。所謂“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不過,這兩方面的原因,實際上僅僅是表層的。蘇軾在繪畫造型上何以要避難就易,他何以要以書入畫,這顯然都值得深究。
應(yīng)該看到,蘇軾繪畫造型方面的避難就易,并非是由于蘇軾造型能力低,無力描摹形體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對象。據(jù)載,蘇軾也擅畫人物、佛像。他畫的蟹,瑣屑毛介,曲隈芒縷,無不具備,顯示了較高的寫實能力。所以,對于造型難度較高的物象,蘇軾非不能也,乃不為也。蘇軾選取松木竹石入畫,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尚簡、尚寫及審丑的文人畫美學(xué)趣味。
蘇軾畫面形象的簡化處理所獲得的這種美學(xué)效果,若再深究一層,不外是畫面形象簡率的處理所帶來的“陌生化”效應(yīng),這就是阿恩海姆所說的“一切原來為人們所熟悉的事物都具有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外表”,而“以一種扣人心弦的新奇性和具有啟發(fā)作用的方式,重新解釋了那些古老的真理”。對蘇軾畫面的形象“陌生化”特征的分析,無疑會深化我們對蘇軾尚簡趣味的認(rèn)識。
蘇軾蘇東坡 -書畫藝術(shù)成就
蘇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xué)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fēng)濤之勢,加之學(xué)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jīng)坎坷,其書法風(fēng)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dāng)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xué)習(xí)。
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xué)習(xí),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dāng)推(蘇)為第一?!碧K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天才。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本梢娖渥鳟嫼苡衅嫦脒h(yuǎn)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yuǎn)。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尊定了理論基礎(chǔ)。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其中,《瀟湘竹石圖卷》也系他的作品。
蘇軾蘇東坡 -書畫作品
《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赤壁賦》、《江上帖》、《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東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近人帖》、《與范子豐》、《瀟湘竹石圖》、《小雞啄米圖》、《枯木怪石圖》、《偃松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