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簠(1622-1694年),字汝器,號谷口,清代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工書法,尤以隸書擅名于清初書壇。其隸書初學明代宋玨,后專意于《曹全碑》,并在隸書中融入草書筆法,形成疏宕縱逸、頓挫飛揚的獨特風格,對清代隸書產生很大影響。包世臣將其書列為“逸品上”,時有“谷口八分古今第一”之譽。
鄭簠少時便立志習隸,學漢碑達三十余年,為訪河北,山東漢碑,傾盡家資,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櫥。孔尚任在《鄭谷口隸書歌》中道:“漢碑結僻谷口翁,渡江搜訪辯真實.碑亭凍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嘆唧唧”,是鄭簠愛碑如癡的寫照 。鄭簠擅隸書,亦精行草書,兼工篆刻。初師宋玨,后改學漢碑,主要有《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于后者。所書字大小相近,粗細、疏密卻富有變化,多姿又規(guī)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點,又具有飄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謂之“草隸”。
鄭簠的隸書稍接近漢人和富有古意。這些都為隸書開創(chuàng)了新的出路,成為乾嘉以后碑派書法追求的境界,影響甚大。后人把他與寫“六分半書”的鄭板橋合稱“二鄭”。包世臣《國朝書品》將其與金農的隸書同列為“逸品上”,后人稱之為清代隸書第一人。鄭簠以行草書筆意,寫《曹全碑》的體勢,其書遒媚飄逸,開清代書法崇尚碑學之法門。鄭簠是清初最重要的參與訪碑活動并肆力學習漢碑的書法家,他的隸書獲得其時知名文士的集體追捧。他倡學漢碑,對后來漢碑之學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他自稱:“作字最不可輕易,筆管到手,如控于鈞弩,少馳則敗矣。”其隸書飄逸虛靈,活脫灑麗。其傳世書跡主要有《楊茂源酬于附馬詩軸》、《盧仝新月詩軸》、《浣溪少詞軸》及《靈寶謠》。梁巘《論書帖》稱:“鄭簠八分書學漢人,間參草法,為一時名手。”錢泳《履園叢話》稱:“谷口始學漢碑,再從朱竹垞(彝尊)輩討論之,而漢隸之學復興。”
隸書劍南詩軸,紙本,縱104cm,橫56.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幅錄七言詩一首,末識:“劍南詩庚午春歸日書,谷口鄭簠?!毕骡j“鄭簠之印”、“脈望樓”印二方,首鈐“酒原泉處福長”印。右下角鈐“伊秉綬印”?!案纭睘榍蹇滴醵拍辏?690年),鄭簠時年68歲。
此軸書法用筆厚重,結字稍扁。鄭簠隸書到晚年產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尤其在用筆上少了一些輕靈飄逸而增加了沉實厚重的氣息,特別是一些出挑的用筆變化較大,結字也更加緊湊,在漢隸的基礎上求新求變,反映了鄭簠彌老彌堅的藝術追求。此軸曾藏清代中期著名書法家伊秉綬處,伊氏也為隸書名家。
隸書五律冊頁,紙本。臺灣何創(chuàng)時書法藝術館藏。
謝靈運詩軸,紙本??v200.2厘米,橫98.8厘米。錄謝靈運詩《石室山》一首,詩云:“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垌郊。莓莓蘭渚急,藐藐苔嶺高。石室冠林陬,飛泉發(fā)山椒。虛泛徑千載,崢嶸非一朝。鄉(xiāng)村絕聞見,樵蘇限風霄。微戎無遠覽,總笄羨升喬。靈域久韜隱,如與心賞交。合歡不容言,摘芳弄寒條?!?/p>
作者時年六十七歲。清初號“實庵”者有二,一為巴陵人黃秀,字君實,康熙進士,官至山東道御史,尚樸學;另一為安丘人曹貞吉,字升元,亦為康熙進士,官禮部郎中,擅詩。題中所稱或為其中一人。 此軸書法雖以《曹全碑》為宗,但去其俏麗而略增雄渾之氣,用筆較為粗放,逾規(guī)越矩,別具風采,是其晚年佳作。
李白詩一首,隸書,紙本。
陶淵明詩軸,隸書,紙本。錄陶淵明《時運》詩第三首,詩云:“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齊業(yè),閑詠以歸。我愛其掙,寤寐交揮。但恨殊世,邈不可追?!?/p>
鄭簠 隸書七言詩軸。紙本,隸書,縱202.2厘米,橫96.9厘米。此軸書法結體端秀雅逸,尚有《曹全碑》靈動飄逸之風神,而筆畫的粗細及運筆卻極富變化,舍漢隸之方正,而求“盤于跳蕩”之姿,尤其是一些草書筆法的應用,更增加了全幅飄逸靈動之勢,同時又不乏莊重沉實的氣息,代表了鄭簠隸書的典型風格。
鄭簠《隸書七律條幅》,絹本??v167.5厘米、橫47.5厘米。西泠印社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