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弘揚我們的文化魅力、傳承我們的文化精華,在欣賞古典巖畫彩繪的中華古老文化的瑰寶道路上不斷地提高文化修養(yǎng),增強藝術情趣,快樂健康滴生活。
一、原始時期巖畫
最早的巖畫則是雕刻于裸露的山崖石頭表面,始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初期,屬于我國繪畫藝術的萌芽時期?,F已發(fā)現著名的巖畫點有:江蘇連云港將軍崖巖畫、福建華安縣仙字潭摩崖石刻、廣東省珠海市高欄島石刻畫、臺灣高雄縣萬山巖雕群、云南省滄源縣石刻、廣西寧明縣明江石刻、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石刻等等。
云南省滄源石刻《人類生存活動場面巖畫》賞析
《人類生存活動場景巖畫》
云南滄源巖畫位于云南省滄源縣境內?,F已發(fā)現一千多個巖畫圖形,其中以人物圖像為最多,還有動物、樹木、太陽及一些原始表意符號等。
這幅圖是一件較完整反映人類生存活動場面的巖畫。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圖的中心位置,一條粗的實線表示著村道,人畜在一圓形弧線界定的村寨中和平相處。畫面的上方則是一群大小不同的舞者,他們雙臂曲舉,兩腿屈膝下蹲,似乎在應和著震撼山谷的號子聲跺步起舞,邊跳邊晃動著手上的器具,似乎在助威、吶喊,又似乎是在禱告著勝利。畫面的下方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殺場面:搭弓引箭者,揮舞槍棒者,拳腳相向者,還有橫臥地面的尸首,構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戰(zhàn)爭場景。
整幅畫面用赤鐵礦粉以手指、羽毛繪制而成,畫面雖呈現出原始人類對繪畫形體表現得簡略與稚拙,但通過對畫面人物動態(tài)和場景的安排,使我們感受到我國南方原始人類生活的場景,使我們仿佛又聽到了回蕩在山谷的呼喊聲和震耳而又有節(jié)奏的祭祀歌舞聲。
廣西寧明縣明江岸邊巖畫《祭神舞蹈圖》賞析
巖畫《祭神舞蹈圖》
在廣西寧明縣明江岸邊,聳立著一座巨大陡峭的巖壁,在數千平方米的石灰石巖壁上繪滿了各種圖像,大多數圖像都是赤裸身體的人物形象,他們雙臂曲舉,或側、或正,兩腿屈膝下蹲,似乎在應和著隆隆的銅鼓聲和震撼山谷的號子聲跺步起舞。在這一組富有充沛生命力的人群中,穿插著一個個身材更為高大魁偉的形象,也許是部落首領,頭上插著裝飾物,獸馬相隨。
巖壁上所繪各種圖像均用紅色,平涂與巖面偏愛紅色幾乎是所有原始人類的共同特點。就人類的色彩觀念來說,它與在特定社會條件下的心理感覺的不斷強化有關,天際那朝夕可見的紅色預示著一次次光明的開始或黑暗的降臨,刺激著人類對光明的追求與對黑暗畏懼的原始情緒;獵物與自身的鮮紅血液,震撼著原始心靈上的欲望與死的悲傷。整個畫面雖呈現出原始繪畫的簡略與稚拙,但通過對人物的動態(tài)描繪,使我們看到一幅震撼人心的動人“祭神”舞蹈場面。
內蒙古陰山巖畫《車·戰(zhàn)斗·行獵圖》賞析
巖畫《車·戰(zhàn)斗·行獵圖》
這幅巖畫刻于一座孤山頂向東傾斜的石上,畫中有兩輛單轅車,右下角有象征生育的蛇和小凹穴,還有行獵、戰(zhàn)斗的場面。
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巖畫《獸蹄印跡圖》賞析
巖畫《獸蹄印跡圖》
這幅《獸蹄印跡》繪制于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對于巖畫上圖像符號的解釋目前尚有分歧。一種認為表現的是女陰,另一種認為是表示祈求牲畜繁殖興旺的符號,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巖畫反映出了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對人畜興旺的一種祈禱,在北美印第安人和我國北方草原的農牧人群中仍流行著這兩種崇拜方式。對某一原始符號的認識,不可簡單地憑主觀推測來判斷其內在的含義和存在的價值。如果從美術角度去看,則應更多去體會其表現出來的古樸氣息、簡潔明快地刻畫、恰到好處的變形等,以及該形式存在、發(fā)展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
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區(qū)錦屏鎮(zhèn)桃花村錦屏山南麓《將軍崖巖畫》賞析
將軍崖巖畫,是我國發(fā)現的唯一一部反映東夷部落生活的歷史畫卷,距今已有10000年的歷史,有太陽、星相、禾苗、人像等造型。被譽為“東方天書”。
福建漳州《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賞析
漳州華安有一仙字潭,坐落于沙建鎮(zhèn)西坑村,那兒的崖壁石刻,被民間傳為神仙的筆跡,稱“仙字”、“仙書”、“仙篆”,地名遂為“仙字潭”。那些似字非字、似畫非畫的“圖字符號”,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專家學者前往考究。
廣東珠?!陡邫趰u石刻巖畫》賞析
高欄島巖畫在珠海市西南約50公里的高欄島西南部寶鏡灣。海灣所在的山麓、山腰,共分布著“天才石”、“寶鏡石”、“大坪石”和“藏寶洞”等4處共6幅巖畫。這些巖畫發(fā)現于1989年10月,其年代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臺灣高雄《萬山巖雕群遺址》賞析
臺灣高雄《萬山巖雕群遺址》高雄的崖雕。有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萬山巖雕群位于高雄縣茂林鄉(xiāng)魯凱族萬山社的傳統領域中,是高業(yè)榮老師于1978年研究魯凱族文化時,經萬山族人帶領而發(fā)現的。
內蒙古陰山《人面紋石刻》賞析
內蒙古陰山《人面紋石刻》 新石器時代 巖石鑿刻。在華夏文明的嬰幼兒時期,語言尚未形成,符號與圖像亦無明確區(qū)分。這些既像人類的面部,又仿佛太陽光芒四射的圖案,反映了早期人類對自然的原始感知。由于工具簡陋,線條顯得粗糙稚拙,但其大膽地創(chuàng)新、生動的形象仍然初具藝術的基本要素。
江蘇銅山出土《神農治水畫像石》賞析
江蘇銅山出土《神農治水畫像石》此畫像石于I956年在江蘇銅山出土。左圖刻神農手執(zhí)耒子,牽一大鳥,體現神農為農業(yè)始祖,右刻一月,中有玉兔蟾蜍,下刻一藥獸,表示神農為醫(yī)藥治病的創(chuàng)始人。右圖刻洪水滔天,鯀治水失畋被殺,禹承父志,治水成功的故事。反映了人對戰(zhàn)勝自然的向往。
二、原始時期人物畫像
商和西周青銅器紋飾中的人像不多,其中較多是與動物紋共同組合,多寓有超現實的神秘含義。真正表現人類社會生活情景的畫像類紋飾出現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zhàn)國時期。
陜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遺址陶繪《人面魚紋盆》賞析
陶繪《人面魚紋盆》
陜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遺址陶繪《人面魚紋盆》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由細泥紅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F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一件內壁繪有人面魚形紋樣的彩陶盆,一九五五年出土于陜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遺址。距今六千多年,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先民所制。現由西安半坡博物館收藏。
西安半坡遺址和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代表著仰韶文化的兩種不同類型。人面魚紋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的紋樣。
陜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遺址陶繪陶繪《魚紋盆》賞析
陶繪《魚紋盆》
魚形紋是仰韶文化半坡彩陶裝飾圖形中數量較豐富的一種動物題材紋樣。彩陶中的象形紋是迄今可見的中國最早描繪具體對象的繪畫形象。
魚紋多用簡單的三角形組合成頭部與軀體,以平涂的側面形象和軀體的彎曲來表現魚的游動。對口、眼、鰓、尾、鰭的夸張歸納表現魚的動態(tài)。看那彩陶上的魚紋,仿佛魚的眼睛是可以隨意轉動的,又仿佛有一種天真而狡黠的表情,正是這種雖夸張不“實”但卻會“動”的眼睛,顯現出中華民族在藝術發(fā)端上的不同氣質,這種氣質反映在對物對人的觀點上,表現在他們對形之外那種因寄所托之中,顯示了中華民族觀察和表現世界獨特的藝術眼光,形成了與中華民族心理、文化相吻合的造型觀念和手法。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朝時期的吉祥紋樣有鳥、魚之瑞。在漢代的畫像石中,魚紋多為鯉魚,并且鯉魚常和龍、鳳紋樣同處一畫,形成吉祥主題,寓意生殖繁盛、多子多孫、龍駒鳳雛之意。由此可見,符號的象征意義因為組合、載體、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多層含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引申意義。
甘肅武山傅家們甘谷西坪出土《鯢魚紋彩陶瓶》賞析
陶繪《人首蛇身紋》
陶繪《人首蛇身紋》現藏甘肅省博物館?!胺恕笔莻髡f中人類的始祖。根據古代典籍,伏羲與蛇有密切的聯系,《帝王本紀》說:“庖犧氏蛇身人首”;《拾遺記》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這幅《人首蛇身紋》與古籍記載相符合,彩陶所繪的正是一個人首蛇身的形象,人首的眼、眉與嘴都清晰可辨,可以說這幅原始蛇身人首的形象,應是后世神話的原型。而“伏羲”與蛇身形的結合,是否可以說是先民們對先知時令周期的自然中人與地物的一種原始崇拜呢?
河南臨汝閻村陶繪《鸛魚石斧圖》賞析
陶繪《鸛魚石斧圖》
河南臨汝閻村鸛魚石斧紋彩陶缸,一九七八年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徑32.7公分、底徑19.5公分。器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繪有《鸛魚石斧圖》(或稱鳥魚石斧)。
《鸛魚石斧圖》分為兩個部分。器的左邊畫了一只圓眼、長嘴、兩腿直撐的水鳥,它昂首,身軀微微后傾,嘴上銜著一條大魚。圖的創(chuàng)作很注意通過細部處理強調表現對象在運動中的姿態(tài)以及它們生活的某種情狀,創(chuàng)作者似乎是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畫的,通過這些動物形象傳達的某種神情,以喚起觀者的聯想。在器物的右邊豎立著一把裝有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石斧在先民征服與改造自然的活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而鳥、獸、斧的組合并非偶然。圖中鸛與魚面對石斧,寓意著先民對勞動生活的特殊審美氣質,與對勞動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們吉祥、平安和豐收的生活。圖中的鸛直接用色彩平涂形體,而魚、斧則根據不同的審美需求用粗濃的線條勾勒輪廓,轉折、起伏、剛柔互用的繪制,以表現物的形態(tài)與神情,達到形神兼?zhèn)涞膶徝酪蟆!尔X魚石斧圖》是中國發(fā)現最早的繪畫作品之一,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中國新石器時代美術創(chuàng)作上的最高層次。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陶繪《舞蹈紋》賞析
陶繪《舞蹈紋》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陶繪《舞蹈紋》,這件一九七三年由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出土的繪有舞蹈紋的彩陶盆高14公分,口徑29公分,腹徑28公分,底徑10公分。盆沿及內外壁均有彩繪,盆外壁和沿部由簡單的幾何圖形裝飾,主體紋樣繪制在盆的內壁。它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場面組成,每組五人,手與手相連,排列整齊,動作協調,頭上羽飾均向右側傾斜,面朝左側,兩腿略彎,呈踏歌狀,下體飾物甩向左側;首尾兩人外側手臂繪為兩道,似乎表示舞蹈動作頻繁之意。每組相鄰之間,用多至八條下垂的內向弧線,線與線之間繪制了一形似柳葉的圖形。使人聯想到先民們在隨風飄拂的柳樹下手拉手載歌載舞,似乎在歡慶著春的到來與祈禱豐收的一年。
山西華縣《彩陶缽繪鳥紋》賞析
山西華縣《彩陶缽繪鳥紋》 新石器時代 陶質彩繪。此陶缽出土于陜西華縣,屬仲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紋繪于陶缽外壁,鳥作側身佇立狀,又若振翅欲飛。左右有帶形紋,與鳥形相呼應。該圖用筆簡括生動,極富裝飾意味。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美術之林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名家傳世佳作歷盡滄桑保留到今日,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這里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原始繪畫部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