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循著陳文龍生命的軌跡,我找到了他生命的起點。地點:一個叫玉湖的地方;出身:一個始祖姓陳名仁,雖為布衣,卻為子孫立下“以忠義孝慈、詩禮經(jīng)書為業(yè)”家訓的家族。從陳仁之后,陳家簪纓繼世,到第八代陳文龍時,世稱“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陳文龍的曾叔祖陳俊卿,是著名的抗金丞相,榜眼及第時以“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廷對,讓皇帝感嘆同榜狀元“公度(黃公度)不如卿”。陳俊卿的這一名言不僅訓育了玉湖陳家子孫,也成為激勵莆田歷代學子奮發(fā)上進的動力。
莆田清代進士張琴編著的《陳忠肅公年譜》載:“公幼聰穎,苦學不厭。年未弱冠,以賦律名郡癢。”陳文龍幼年喪父,但他從小就深受家教家風影響,受曾叔祖陳俊卿“人才當以氣節(jié)為主”觀念的影響,立志“忠君報國”,以“能文章、負氣節(jié)”而聞名鄉(xiāng)里。淳祐十一年(1251)入鄉(xiāng)學,寶祐四年(1256),二十五歲的文龍補入太學。在太學歷次考試中均奪得第一名,“負六館盛名”。咸淳四年(1268)十月,度宗皇帝親臨殿試,賜進士664人,親選陳文龍狀元及第。唱第日,御筆改名為文龍,賜字君賁,意思是皇帝的股肱、衛(wèi)士。陳文龍不僅文章賦律聞名,他的書法也頗為出眾,二十多歲時便稱譽朝野。詩人王一贊陳文龍:“近得鐘王法,才華世共稱。劍鋒看舞女,筆陣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鳴琴竹里燈。石渠成遠別,白下酒如澠?!笨梢娝臅ǚ峭岔?。在尋覓陳文龍人生軌跡的雪泥鴻爪中,讓我感興趣的并不是他的聰穎、他的學問,因為,歷代所謂聰明的人很多,有學問者也不少,但是真的能像陳文龍那樣始終保持操守,一生忠義,視死如歸的卻并不多,因此真正深深打動我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氣節(jié)”。
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家族文化的教育、熏陶,“氣節(jié)”融入了陳文龍的血脈,鍛造了他的信念、氣質(zhì)、品性和意志。
二
陳文龍的氣節(jié),在他的仕宦經(jīng)歷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
陳文龍是宋度宗皇帝親自面試、錄取的“飛龍射策”的殿試狀元,在朝廷中享有盛名。丞相賈似道當然想把他攏為羽翼,初時陳文龍很受賈似道“禮遇”,不斷得到提拔,按常理說,此時賈似道是有恩于陳文龍的。令人尷尬的是,在從政生涯中,陳文龍漸漸看清了賈似道奸臣的面目,于是面對著賈似道的“提攜”之私恩和國家民族之大義糾結(jié)的局面。大概是血脈中涌流的“氣節(jié)”,讓正直耿介的陳文龍別無選擇,只能正道直行,挺身而出,抨擊賈似道弄權(quán)誤國的行徑。
咸淳八年(1272),臨安(今杭州)知府洪起畏秉承賈似道的旨意,極力推行類田法,用劣等公田強行更換肥腴良田,導致浙西“六郡之民,破家者多”,百姓怨聲載道。時任監(jiān)察御史的陳文龍給度宗皇帝寫奏折,據(jù)理力爭,極力反對“類田法”。賈似道迫不得已,只好處罰洪起畏為自己開脫,并停止類田法。消息傳出后,百姓拍手稱快,“朝紳學校相慶”,贊揚陳文龍是“鳳鳴朝陽”。
由于賈似道弄權(quán)誤國,封鎖邊事消息,再加上其女婿范文虎救援不力,咸淳九年(1273)一、二月間堅持抗戰(zhàn)五年之久的江防重鎮(zhèn)襄陽和樊城相繼淪陷。消息傳到臨安,朝野紛紛要求懲辦范文虎。賈似道卻盡力袒護,讓他擔任安慶知府(今屬安徽),并重用黨羽趙溍為建康(今南京)知府、賣身投靠的無恥之徒黃萬石為臨安知府。陳文龍對賈似道倒行逆施、結(jié)黨營私、禍國殃民的行為極為憤怒,上書痛責賈似道用人不當,并嚴辭彈劾范文虎等人。陳文龍怒陳:“文虎失襄陽,今反見擢用,是當罰而賞也?!闭l都知道范文虎乃賈似道的女婿,彈劾范文虎,就是彈劾賈似道,就是和當朝太師叫板。賈似道見疏大怒,借故把陳文龍降級為大理寺少卿。咸淳十年(1274)春,陳文龍又被貶為撫州(今江西臨川)知府,不久賈似道又指使李可彈劾陳文龍,把陳文龍罷免回家。
在“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時代,多少學子孜孜矻矻就是為了求個一官半職,多少人為了升官發(fā)財把良心道德都棄之如敝履,而一個多少年蹭蹬書山、學富五車的狀元,卻為自己心中的綱常道義竟然視官職如草芥,靠的是什么,“氣節(jié)”兩字而已。
三
陳文龍并非人們常常宛然嘆息的愚忠者,他在保持氣節(jié)時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原則。
1275年,元兵進逼安慶,賈似道的女婿安慶知府范文虎打開城門投降。賈似道硬著頭皮率軍迎戰(zhàn)。結(jié)果可想而知,兵敗魯港,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年度宗駕崩,才坐上龍椅的恭宗無奈之際想起了被罷免了的陳文龍。此時,正在莆田老家的陳文龍接到詔書,星夜趕回京都,任左司諫、侍御史。臨行時,從叔陳瓚告之曰:“為今之計,莫若盡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擇與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敵若至,拼力奮斗,則國猶可為也?!蔽凝埓鹪唬骸笆逯叻遣簧?,然柄國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蔽凝埱逍杨A(yù)料到當時那些朝廷重臣大多顢頇自負,甚至有的就是奸臣,那些救國良策必定難為所用,此去唯一死而已。如此清醒意識到前途險惡,這是“智”,知其不可為依然挺身而出,這是“忠”和“勇”。
不出陳文龍所料,朝廷雖然罷黜了賈似道,卻又起用了昏庸的陳宜中為右丞相。他與左丞相王爚一樣“不能畫(謀劃)一策,而日坐朝堂爭私意”(《宋史》)。庸臣坐而論道直接導致了張世杰兵敗焦山,文天祥丟失獨松關(guān)。元兵鐵騎來勢洶洶,周遭郡守縣令,紛紛棄官逃跑。危難之際,12月28日,陳文龍與文天祥、陳宜中、張世杰等文臣武將商議。陳文龍主張背城一戰(zhàn),他對張世杰說:“愿太尉無奈收拾殘兵出關(guān)一戰(zhàn),大家死休,報國足矣!”文天祥主張入閩廣再圖匡復,可陳宜中力贊議和。心急如焚的陳文龍急忙上疏“請詔大臣同心圖治,無滋虛議”。最后陳宜中的意見得到謝太后的同意,于德祐二年(1276)正月,派人向元軍奉表稱臣。
面對如此局面,陳文龍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歸養(yǎng)為辭,無限惆悵地回到了故鄉(xiāng)莆田?;实燮蚪担凝埐辉敢驗橛拗腋ギ敔奚?;他選擇了辭官,既保存了節(jié)義,又保存了為宋朝再次效命的本錢,這就是大智大義大勇。
四
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jié),陳文龍不惜犧牲身家性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
德祐二年2月,元軍攻陷了南宋首都臨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員被俘北去。5月,益王趙昰正在張世杰、陸秀夫等大臣的擁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陳文龍再次被起用為參知政事(副相)。9月,元軍向閩粵進軍,兵鋒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戰(zhàn)而降。張、陸等保護端宗從海上逃亡避難于泉州。朝廷任命陳文龍依前職充閩廣宣撫使,并于興化(莆田)開設(shè)衙門。
于是,陳文龍傾盡家財招募兵勇組成民軍,厲兵秣馬備戰(zhàn)。
在福州、泉州兩城守將先后叛降后,陳文龍固守孤壘,四次斬殺前來勸降的元使,并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跡、激勵士氣。最后一次其姻親被元軍抓來勸降,陳文龍大義滅親,復信說:“孟子曰‘效死弗去’,賈誼曰‘臣死封疆’,國事如此,不如無生,惟當決一死守……若以區(qū)區(qū)之守義為不然,或殺身復家,鄙意則雖闔門磔尸數(shù)段亦所愿也?請從此訣,勿復多言?!比模S然紙上。
德祐二年12月,被陳文龍派往福州打探敵情的部將林華、陳淵,和降將王世強勾結(jié),引元軍來到興化城下,通判曹澄孫開城投降,元兵蜂擁而至,陳文龍寡不敵眾,力盡被擒。他見元軍在城中放火燒殺,怒聲呵斥:“速殺我,無害百姓?!保ā端问贰り愇凝垈鳌罚?/p>
第二天,文龍和兩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將董文炳軍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陳文龍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節(jié)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周圍的人無不為他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所感動。董文炳還不死心,對陳文龍說:“國家興亡有成敗,汝是書生,何不識天時?”陳文龍回答:“國亡我當速死?”元將唆都企圖以“母老子幼”來動搖他,陳文龍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國恩,萬萬無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關(guān)念。”(事見《弘治興化府志·陳文龍傳》)陳文龍的《復元將唆都書》也千古傳頌,迄今仍為大學課文。
元軍見勸降無望,就把陳文龍押往杭州。他從離開莆田即開始絕食,行至合沙時,賦詩一首給他的仲子訣別,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強烈心聲。(《陳忠肅公墓錄》)
陳文龍到杭州后,被囚禁在太學里。景炎二年(1277)4月25日,他要求拜謁岳飛廟。當他以孱弱之軀蹣跚進入岳廟時,不禁失聲痛哭,哀慟悲絕,當晚死于廟中,年僅46歲,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園里。
陳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藥。她對監(jiān)守說:“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周圍的人無不為之黯然淚下,感嘆:“有斯母,宜有是兒?!敝链耍愇凝堃患?,包括其季弟陳用虎、弟媳朱氏(在陳文龍被俘后就自縊)、其叔陳瓚、其母,都忠貞不屈,為國捐軀。
陳文龍以及許多陳文龍這樣的民族英雄這種為了國家民族舍身取義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歷經(jīng)無數(shù)次劫難而不死的重要原因。后人稱贊陳文龍“文章魁天下,節(jié)義愧當時”,我想,在陳文龍的這種崇高的“氣節(jié)”面前,有愧的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當時”,或許也包含了當今這個時代的人們。 □陳天宇
聲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請保留鏈接: 千秋節(jié)義愧當時 ——寫在宋抗元英雄陳文龍殉國740年前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