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注:①攣(luán)急:伸展不利。
②厥:手足發(fā)冷。
③譫(zhān)語:神昏妄言,也就是說胡話。
釋義:(本條講傷寒陰陽兩虛癥,誤用桂枝湯而致病變加重的救誤方法,以及可能發(fā)生的其他兩種變癥和治法。)
傷寒病,出現(xiàn)脈浮自汗出、小便頻數(shù)、心煩、輕微怕冷、兩小腿肚拘急疼痛、難以屈伸癥狀的是太陽中風兼陽虛陰虧癥,治當扶陽解表,反而單用桂枝湯來解表,這是錯誤的治法。服藥后就出現(xiàn)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煩躁不安、嘔吐等癥,是誤治導致陰陽兩虛。治療應(yīng)該先給予甘草干姜湯,使陽氣來復,若服了甘草干姜湯后四肢厥冷轉(zhuǎn)愈而見兩腿溫暖的,說明陽氣已復。然后,再給予芍藥甘草湯來復陰,陰液恢復,病人兩小腿肚拘急疼痛即可解除,兩腿即可自由伸展。若誤汗傷津,致腸胃燥實而氣機不調(diào)和,有譫言妄語等癥出現(xiàn)的,可以少量調(diào)胃承氣湯治療。若反復發(fā)汗,再加上用燒針強迫發(fā)汗,汗多亡陽,導致少陰陽衰的,應(yīng)當用四逆湯主治。
脈浮、自汗出、微惡寒,是病在表,屬太陽表虛證;小便頻數(shù),是里陽虛不能攝斂津液;心煩、腳攣急,是陰液不足,失于濡潤。此屬陰陽兩虛之人感受外寒,治當扶陽解表。僅用桂枝湯,是犯了“虛虛”之戒,屬于誤治。
誤以桂枝湯解表散邪,導致陰陽之氣更虛。陽虛不能溫煦四末,則手足厥逆;陰液不能上滋,則咽中發(fā)干;心神失于濡養(yǎng),則生煩躁;陰寒犯胃,胃氣不和,則見嘔逆。此乃陰陽俱虛,錯綜復雜之證,宜區(qū)分標本緩急治療。權(quán)衡得失利弊,此病實以陽虛為急,需先用甘草干姜湯以復其陽。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甘草干姜湯中甘草味甘,干姜味辛,辛甘合化則為陽,且甘草量倍于干姜,重在復中焦之陽,中陽振奮,脾陽健運,則厥逆可愈。
藥后陽氣得復,則厥逆消失,下肢轉(zhuǎn)溫。再用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緩急舒攣,筋脈得到陰血的濡潤,攣急即可緩解。芍藥不宜在陽氣未振之前使用,因其酸苦陰柔,不利于陽氣的振奮,又有收斂之性,也不利于表邪的外散。而在陽復邪去之后使用,則無此弊。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中白芍苦酸,甘草甘平,酸甘合化,能養(yǎng)血斂陰,和中緩急,使陰液得復,筋脈得養(yǎng),則腳攣急可緩解。
若患者譫語,則是邪從燥化,病已轉(zhuǎn)入陽明,形成胃腸燥熱證,宜用小量調(diào)胃承氣湯,以潤燥瀉熱。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開即成,每次溫服少量。
體虛之人感受外寒,治當扶正解表,兩相兼顧;體虛甚者,則當先扶正,后解表。既不可只用解表劑發(fā)汗,更不可再用燒針發(fā)汗。若一誤:再誤,則汗多亡陽,需用四逆湯回陽救逆。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身體強壯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本條論述的是表證夾里虛而誤汗的變證及隨證救治方法,因患者感邪有輕重,體質(zhì)有強弱,病邪之傳變途徑各異,故疾病的變化會多種多樣,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上也僅是舉例介紹幾種可能發(fā)生的病變,但這已較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治療思路與方法。
辨證論治:
1.陽不足
主癥:肢厥,煩躁,吐逆。
成因:中陽不足。
治法:溫中復陽。
方藥:甘草干姜湯(甘草、干姜)。
2.陰不足
主癥:腳攣急,經(jīng)脈攣急。
成因:陰液不足,筋脈失養(yǎng)。
治法:酸甘化陰,柔筋緩急。
方藥: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