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英雄的苦惱
內(nèi)容提要:少年楊業(yè)來到太原,劉崇十分欣喜。這不僅是因為楊業(yè)少年英俊,武藝高強,而且由于楊業(yè)來太原,標志著劉崇可以利用麟州的兵馬,為自己擴充勢力。
一、武夫的功過
少年楊業(yè)來到太原,劉崇十分欣喜。這不僅是因為楊業(yè)少年英俊,武藝高強,而且由于楊業(yè)來太原,標志著劉崇可以利用麟州的兵馬,為自己擴充勢力。楊業(yè)初來乍到,一切都感到新鮮、興奮。劉崇對楊業(yè)另眼相看,更使楊業(yè)感激不盡。年青的楊業(yè),并不清楚****的爭斗,武夫的爭權(quán)是多么復(fù)雜多變,他所想的,僅僅是如何在劉崇手下建功立業(yè),并且保麟州一方平安,使父親弟弟免受刀兵之驚、周旋之苦。
在楊業(yè)到太原之前,劉崇的哥哥劉知遠這位后漢皇帝,承受不了兒子劉承訓突然死亡的打擊,從此一病不起,于948年春病死在開封皇宮里。接任劉氏后漢皇位的是年僅十八歲的劉承祐。這位荒**輕佻的花花公子,根本不會管理國家,即位不到三年,便被郭威亂軍所殺。郭威于951年初代后漢而自立,建立后周政權(quán)。后周建立后,在太原的后漢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即劉旻)當然不會臣服。劉崇早在劉知遠死后不久,就擴軍備戰(zhàn),準備對付郭威。楊業(yè)就在此時跟隨劉崇。郭威廢漢立周,并且殺害劉氏家族,因而劉崇與郭威不共戴天。就在郭威廢漢稱帝的同一個月,劉崇也在太原稱帝自立,仍用漢乾祐年號,史稱北漢。
劉崇在太原稱帝,所管轄、統(tǒng)治的領(lǐng)土范圍,實在小得可憐,僅僅“并、汾、忻、代、嵐、憲、隆、蔚、沁、遼、麟、石十二州之地。”(《資治通鑒》卷290),也就是今天的太原、汾陽、介休、平遙、孝義、靈石、忻州、代縣、樓煩、岢嵐、嵐縣、離石、左權(quán)、沁縣、繁峙、五臺以及陜西省的神木等地區(qū)。而山西省的運城地區(qū),晉城地區(qū),以及臨汾地區(qū)和河西的麟州,也朝秦暮楚,北漢統(tǒng)治勢力很難達到。楊信就曾接受后周的刺史任命,倒向后周。楊信大約在952年去世。楊重勛任麟州刺史歸北漢管轄。然而時隔一年,楊重勛又歸附后周。
北漢地狹民窮,卻要與地大物博的后周抗衡,當然不自量力。劉崇心里清楚,只有求助于契丹(遼國),才能免遭背腹受敵,與后周抗衡。因此,劉崇在即皇帝位的當月,就派次子劉承鈞向契丹獻媚,要求契丹支援北漢。四月,又派人到遼國,代表劉崇向遼稱“侄皇帝”。六月,契丹主冊封劉崇為大漢神武皇帝。劉崇向遼稱臣稱侄,全然是為與后周對抗。契丹在衡量利弊后果然先后多次派兵支援北漢,與北漢聯(lián)合軍事行動,北漢之所以在十三國中最后一個被北宋消滅,主要是因為有遼國作靠山。
幾乎在劉崇稱帝的同時,劉承鈞率領(lǐng)騎兵和步兵上萬人,向晉州即現(xiàn)在山西臨汾進發(fā),企圖攻占后周管轄的臨汾地區(qū)。二月初,北漢五路大軍包圍并攻打晉州。晉州城堅難破,北漢兵死傷上千。劉承鈞并不甘心無功而返,以為遠在黃河之東屬后周的隰州(山西隰縣)防備不嚴,便轉(zhuǎn)而進攻隰州。孰不料北漢兵不堪一擊,不僅未攻下州城,反而死傷不少。劉承鈞無奈,只得垂頭喪氣地率敗兵退還太原。
時隔半年,北漢認為已與契丹通好,便于九月再次向晉州進軍,并且約定契丹應(yīng)援。契丹也發(fā)兵南下,但途中發(fā)生變故,舊主被殺另立新主,直到十月契丹才派兵五萬到達晉州附近,北漢在向晉州進軍途中,在虎亭(山西襄垣境內(nèi))被周兵所敗。劉崇知契丹已發(fā)兵,親臨前線。十月,率軍包圍晉州,日夜攻打,郭威得知北漢聯(lián)合契丹圍攻晉州,急派王峻率兵前往救援。王峻兵屯陜州(河南陜縣),逗留不進,目的是使北漢的人馬疲乏無斗志。半個月之后,王峻才渡過黃河,經(jīng)過絳州(山西絳縣),到達臨汾南的蒙坑。蒙坑在曲沃東北,是戰(zhàn)略險地,如果北漢占領(lǐng)蒙坑,周兵將難以渡險。劉崇喝酒賭博十分內(nèi)行,領(lǐng)兵打仗卻差點勁。他竟然不派兵去占據(jù)蒙坑。王峻得知蒙坑無敵兵,高興得手舞足蹈,連聲說太好了。后周兵馬越過蒙坑,向臨汾挺進。
北漢、契丹兵包圍臨汾五十多天,怎么也攻不下晉州城。時間已經(jīng)到了寒冬,天降大雪。北漢、契丹兵饑寒交迫。晉州附近的老百姓,對北漢和契丹兵根本沒有好感,他們將衣食轉(zhuǎn)移于山寨掩藏起來。契丹兵千里迢迢來到山西,斗志本來不高,如今連吃飯都成問題,所以聽說后周的兵馬已越過蒙坑,干脆燒毀營帳,連夜北撤。劉崇得知契丹兵馬不辭而別,孤軍難勝,也開始撤軍。王峻率后周兵進入晉州城,會合城內(nèi)周兵,奮起追擊,一直追到霍邑(山西霍州市),北漢兵在霍州山谷中進退無路,被打死的,從山谷中跳崖而死的,不可勝計,契丹也喪失兵馬數(shù)千。
經(jīng)過這次晉州之戰(zhàn),劉崇才體會到后周兵強馬壯不好惹,再不敢輕舉妄動。而北漢境內(nèi)的老百姓,由于北漢大肆搜括民財,大批逃往后周管轄的地區(qū)。
劉崇逃回太原,左思右想,實在太丟人。為挽回面子,時隔一月,于952年初出兵遠在黃河西岸的府州(陜西府谷)。府州與麟州相鄰,但歸順后周。劉崇心想后周開封離府州遠,派兵救援不容易。誰想到世居府州的折氏土豪也不好欺侮,北漢不但沒有攻下府州,反而損失了二千人。府州防御使折德扆一不做二不休,渡過黃河,一直打到北漢腹地岢嵐。占領(lǐng)岢嵐后,折氏派兵駐守在那里。北漢想侵占府州,反而丟了岢嵐,可見劉崇多么無能。劉崇毫無辦法,只得在嵐州(嵐縣)加強兵力,以遏制折家軍南下。
公元954年夏歷正月,后周的郭威病死,養(yǎng)子柴榮即位。劉崇知道郭威已死,認為消滅后周的大好時機已到,便求契丹發(fā)兵聯(lián)合攻后周。二月,契丹派楊袞帶領(lǐng)上萬騎兵,趕到太原,劉崇以三萬之眾,同遼兵一起南下,這一次,劉崇不再去臨汾,而是由團柏(山西祁縣境內(nèi))向潞州(今山西長治)進發(fā)。后周李筠派兵到梁侯驛阻擊漢兵。被北漢擊敗,北漢打了個勝仗,李筠敗退長治城內(nèi)。
剛即皇位的周世宗柴榮得知劉崇竟然乘人之危,與契丹聯(lián)合進兵晉東南,十分氣忿,一面指示后周兵馬從晉州等地向潞州集結(jié),企圖從北漢兵后方及東北方包抄,一面不顧群臣勸阻,決定親自帶兵到晉東南決戰(zhàn)。三月,柴榮領(lǐng)兵到達澤州(山西晉城)。劉崇不知道柴榮親率大軍到來,竟然越過潞州,到達高平。兩軍在晉城北的巴公鎮(zhèn)附近對陣。
從雙方兵力看,后周的兵馬要少得多。北漢與契丹兵加起來有四萬之眾。兩軍對陣勇者勝。劉崇見后周兵不多,后悔請契丹兵來助戰(zhàn),他對部將說:“我們自己就可以打敗周兵,何必用契丹,現(xiàn)在我們打敗周兵,做個榜樣給契丹看,讓他們知道我們也有強大的力量?!比欢?,契丹的楊袞卻不像劉崇那么無知。他在觀察了周陣后對劉崇說,周兵是強敵,不要輕易進攻。劉崇那里聽得進楊袞的忠告,反而說楊袞畏怯。楊袞滿肚不高興。劉崇決定單獨出兵,襲擊后周的右軍。北漢軍來勢兇猛,后周東面的右軍抵擋不住,千余步兵投降了北漢。后周右軍潰敗,柴榮處于危急之中,他親自上陣督戰(zhàn),以求挽回敗局,當時任保衛(wèi)皇帝之職,后來成為宋朝開國皇帝的趙匡胤,見柴榮親臨陣前,很著急,決定與北漢兵拼個你死我活。他帶領(lǐng)四千周兵分為左右兩翼,以“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拼搏精神,沖進敵陣。周兵見趙匡胤等將領(lǐng)沖殺在前,又有皇帝督戰(zhàn),個個以一當百,奮勇殺敵,北漢終于敗下陣來。
劉崇得知柴榮親自上陣督戰(zhàn),驚恐之余,重賞將士,想挽回敗局。然而為時已晚,北漢驍將張元徽馬倒被殺,兵敗如山倒,余兵四散奪路逃命。劉崇手舉紅旗,以收攏士兵,但不起作用。楊袞懼怕周兵,又不滿劉崇的高傲,因而見死不救,自領(lǐng)契丹兵撤走了。劉崇帶領(lǐng)殘兵敗將向北逃命。后周將士在后緊追,一直追到高平城(今山西省高平市)。逃命路上,北漢的“僵尸滿山谷,委棄御物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資治通鑒》卷291)。
劉崇逃到高平城,已是驚弓之鳥。他顧不得皇帝的身份,喬裝打扮后騎上赤免馬,由萬余騎兵跟隨,出高平城,向西北江豬嶺連夜逃走。夜黑迷路,找到一個村民,強迫作向?qū)?。弄不清是向?qū)в幸膺€是無意,劉崇一行竟然一直向西,逃到了后周的晉州即臨汾地界,等到劉崇知覺,已出高平百多里。劉崇惱怒已極,將向?qū)М攬鰵⑺篮螅牡老虮眾Z路狂奔。一路上吃不上飯,不得稍事休息。老之將至的劉崇只管伏在馬背上飛馳,這才撿了條命,逃回太原。
如果說劉崇在太原自立繼漢,是因為郭威篡位立周,尚可以諒解,那么,劉崇自立后不是想方設(shè)法治理國家,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而是窮兵贖武,與后周屢戰(zhàn)屢敗而又屢敗屢戰(zhàn),就難以原諒了。還有,劉崇為與后周爭霸,不惜向契丹俯首稱臣,請契丹兵來中原,介入相互撕殺,也是不可原諒的歷史恥辱。
青年楊業(yè)是否參加了這些北漢對后周的戰(zhàn)爭,史書上只字未提。這是由于楊業(yè)在當時地位還不高,即使參加了,如果沒有特別的戰(zhàn)功,史書不可能記載。另外,楊信死后,依當時的習俗,楊業(yè)必須為父親在麟州老家守喪。如果楊業(yè)真的三年守喪,那么高平之戰(zhàn)他很可能沒有參加。
二、太原的安危
高平之戰(zhàn)以北漢三萬人全軍覆沒,劉崇逃回太原而告終。劉崇回太原后,心有余悸。為防后周北上圍攻太原,劉崇下令收集殘兵敗將,趕制武器,加固太原城墻。果然,周世宗在高平之戰(zhàn)大獲全勝之后,立即命令后周兩萬騎兵和步兵,從潞州出發(fā),向太原進發(fā),同時,調(diào)集從臨汾來的周軍,一同北上。
四月,周兵到達孟縣,孟縣降周,周兵順利到達太原城下,同時,西路周兵到達汾州,攻克石州后也到達太原。周兵所到之處,以及聽說周兵將到太原的各地守將,大多向后周投誠。嵐州、憲州、忻州、代州等紛紛歸附后周。太原成為孤城一座。周世宗也從潞州向太原北上。本來,柴榮并沒有消滅北漢的意圖,只是想兵臨太原城下,宣示一下武力,給北漢以深刻教訓。誰知柴榮到北漢境內(nèi)后,不但北漢地方守將紛紛降周,而且當?shù)乩习傩崭呛勈硥貪{歡迎周師,老百姓不但歡迎周兵到來,而且向他訴說劉崇如何不好,稅如何之重。總之,希望周兵打下太原,消滅劉崇。柴榮聽到后,終于下決心攻下太原,兼并北漢。
后周各路兵馬聚集太原城下,后勤供應(yīng)尤其是糧草成了問題,數(shù)以十萬計的兵馬,每天要消耗多少糧草?這些糧草,不可能從河南或晉南、晉東南立即運到。古代的戰(zhàn)爭,一個人在前方,必須有兩個人在后方搬運糧草等物資。后周兵不能眼等著餓死,便到處去搶奪居民的糧食。本來老百姓很歡迎周兵,總認為周兵來后,處境會比北漢統(tǒng)治要好,如今竟然是前門拒狼,****進虎,于是將糧食藏起來。柴榮倒很開明,他在五月初到太原后,馬上下命令禁止周兵搶掠農(nóng)民糧食,由晉東南、晉南地區(qū)運糧到太原。然而,缺糧現(xiàn)象很難馬上扭轉(zhuǎn)。
后周兵馬包圍太原城,環(huán)城四十里到處是后周的營帳旗幟。劉崇在城里一籌莫展,只得再次求救契丹。契丹楊袞率領(lǐng)的上萬騎兵,已從晉東南撤到代州,代州降周,加上周兵萬人向忻州、代州襲擊契丹兵馬,契丹兵敗退到原平的忻口。不久,周又增加兵力,在忻州附近與契丹兵激戰(zhàn),結(jié)果周兵先勝后敗,雙方各有重大傷亡。
后周兵馬聚集太原城下近兩個月,多次攻城不下。五代時的太原城,在如今太原南郊,靠近汾河及晉祠。太原舊城為何時所建,很難確定,應(yīng)當不遲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后,歷朝多擴大加固。到唐朝時,太原城以東、西、中三城合而為一,城周四十里,城墻高達四丈以上,而且挖有城壕即護城河,護城河的河堤上,還植有柳樹以固河堤。要攻破太原城,必須先度過護城河。只要太原城上守軍放箭,這護城河就很難突破。突破護城河后,第二步是攻太原外城。外城如此之高,即使架云梯,也很難奏效。這就是為什么周以數(shù)萬之眾,都不能破一城池的主要原因。
五月末,太原陰雨連綿,后周的數(shù)萬士兵民夫,大多生病疲乏,戰(zhàn)斗力下降。柴榮看到太原城久攻不下,而契丹在忻州,始終是周兵的一大威脅,愁得不思飲食,于是決定撤兵南退。在退兵中,后周不留一兵一卒于北漢之地。劉崇聽說周兵南撤,這才稍稍安心,派兵馬出城尾擊,只得到一些周兵未帶走的軍事物資。原北漢的領(lǐng)地,除代州外,又為北漢所有。北漢派兵收復(fù)了代州。柴榮帶兵馬從潞州退到鄭州,再還周都開封。
年將六十的劉崇,經(jīng)高平之敗,太原之圍,憂忿成疾,一病不起,從此不理朝政,國事由劉承鈞即劉均處置。比起父親來,劉承鈞要好一些。他能夠“勤于為政,愛民禮士,境內(nèi)粗安?!保ā顿Y治通鑒》卷292)從此,后周和北漢多年基本相安無事,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后周滅亡。
楊業(yè)在太原之圍及此后多年中,具體活動如何,史籍上仍然未有記載。只是概括地說楊業(yè)事劉崇后,打仗很勇敢,國人稱他為楊無敵;劉承鈞收楊業(yè)為養(yǎng)子,改姓名為劉繼業(yè);官一直升到建雄軍節(jié)度使,成為北漢的主要將領(lǐng)。這概括性的敘述,時間跨度包括了從948年到楊業(yè)歸宋,共三十年以上。楊業(yè)改名,成為劉承鈞養(yǎng)子,當然在劉承鈞在世時,至于楊業(yè)打仗勇敢而被稱為無敵,不見得就是與后周或抗宋戰(zhàn)爭中的事。在與后周的戰(zhàn)爭中,包括后周占領(lǐng)北漢各地、包圍太原的戰(zhàn)爭中,楊業(yè)參戰(zhàn)與否,尚未可知。即使參加了,也未有殊功異勛,史書上只字未載。劉承鈞當皇帝后,楊業(yè)之弟楊重勛仍是麟州土豪,為拉攏楊家,將楊業(yè)收為養(yǎng)子,是很自然的。當然,楊業(yè)在劉崇、劉承鈞時代,不可能沒有參加過一次對后周的戰(zhàn)爭。盡管劉承鈞與柴榮基本相安無事,但小規(guī)模的邊境沖突與戰(zhàn)爭,還時常有。楊業(yè)在這些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中立過功,升過官,自在情理之中。劉承鈞收勇敢善戰(zhàn)的楊業(yè)為義子,作為自已的親信部下,也在情理之中。
《遼史》上說,楊業(yè)在986年被俘后,遼將耶律斜軫罵楊業(yè):“‘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繼業(yè)但稱死罪而已?!保ň?3)有人根據(jù)這條史料,推斷出楊業(yè)曾抵抗并與契丹作戰(zhàn)三十余年,因而被人稱為楊無敵。其實,這條材料是耶律斜軫夸張和捏造的。因為楊業(yè)被俘后,并沒有“但稱死罪”,而是堅貞不屈,不食三日而死。
事實上,楊業(yè)的抗遼(契丹),是歸宋后的七年時間,而不可能有三十多年。楊業(yè)在北漢的十多年中,根本不可能去與契丹角勝。原因很簡單,北漢一直是契丹的附屬國,唯遼國之命是從。遼國經(jīng)常出兵幫助、救援北漢,北漢對遼稱臣道謝都唯恐不周,哪敢去與契丹對抗、作戰(zhàn)。史書上從來沒有記載北漢與契丹發(fā)生過戰(zhàn)爭。只是記錄過一些小的誤會和矛盾,并且都是以北漢的妥協(xié)、認罪而告終。楊業(yè)既然身在北漢,受皇帝直接領(lǐng)導(dǎo),并且長期住在太原,怎么可能違背皇帝的旨意,私自去與契丹作戰(zhàn)?在北漢時的楊業(yè)覺悟不會高到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地步。楊業(yè)官至建雄軍節(jié)度使,有人又誤認為楊業(yè)在北漢時就長期駐守代州,因而長期抗遼防遼。其實,北漢稱建雄軍的,根本不是代州,而是后周的晉州即臨汾。楊業(yè)根本不可能到后周的晉州去當建雄軍節(jié)度使,真正管理晉州。之所以要在節(jié)度使前加上建雄軍,那是通例。之所以能在不是本國地域當節(jié)度使,那是遙領(lǐng),即不到任,實際上也無法到任。這種掛名不到位的現(xiàn)象,即遙領(lǐng),在五代至宋極為普遍。楊業(yè)歸宋后,曾被命為云州觀察使。云州即山西大同,當時歸遼國管轄,楊業(yè)根本不可能到云州去任職。即使如《讀史方輿紀要》上所說,劉繼元時改代州為建雄軍,那也僅三、四年時間,何況這幾年不是楊業(yè)(劉繼業(yè))駐守代州,而是劉繼文。
由此可見,楊業(yè)在北漢時曾抗遼之說,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研究和評介歷史人物,應(yīng)當依據(jù)歷史事實,好處說好,壞處說壞。不能因其是歷史上的好人,便將什么好事都加在其人身上。也不能因為其為壞人,便將所有壞事,都推給其人。秦檜主謀殺害了岳飛,罪大惡極。但真正殺害秦檜的元兇和首犯,其實是皇帝宋高宗。這就不能為宋高宗開脫,把罪惡都推給秦檜。如果沒有宋高宗的意圖和批準,秦檜根本無法將岳飛父子逮捕、處死。楊業(yè)歸宋后曾七年抗遼,最后英勇殉國,不愧為我國歷史上可以與岳飛齊名的愛國英雄。我們用不著背離歷史,再給楊業(yè)或楊家將粉飾。
三、兵變的秘密
時間老人急匆匆地跨進960年。后周開封皇宮里,坐在龍椅上的已不是柴榮,而是七歲的小皇帝柴世訓。而在高平之戰(zhàn)立了大功的趙匡胤,已升任為掌握軍事實權(quán)的殿前都檢點。這位三十三歲正壯年,籍貫河北涿州,生于洛陽夾馬營的風云人物,決心要干一番大事業(yè)。他知道自已手中軍權(quán)的價值,在一切都混亂不堪的歲月里,掌握了軍權(quán)便能當皇帝;只要你愿意,當皇帝也不算太難的事。趙匡胤也想當皇帝。他與弟弟趙光義、心腹趙普已經(jīng)密謀過幾次,如何才能在當皇帝之時減少阻力,掩人耳目。他秘密指使人制造輿論,京城到處傳說著都檢點應(yīng)當當皇帝,只是深宅大院的皇宮內(nèi)一無所聞。
一切都準備就緒,趙匡胤指使人在960年農(nóng)歷大年初一,向朝廷謊報軍情,說是契丹與北漢已悄悄聯(lián)合出兵,正在向開封推進,情勢十分危急。宰相范質(zhì)、王溥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這是趙匡胤的陰謀。七歲的小皇帝還只會玩,自然當不了家。范、王中計,立即決定派趙匡胤帶兵北上,抵抗契丹與北漢之兵,以保首都及后周安全。正月初三,開封的普通百姓還沉浸在節(jié)日的歡樂里,趙匡胤卻帶領(lǐng)后周的精銳部隊禁軍,開出京城,到達開封東北郊四十里的陳橋驛。陳橋兵變的序幕從此拉開。
趙匡胤自已要當皇帝,卻不便像五代的軍閥們那樣,直接以刀**作宣言,坐上皇帝寶座。趙匡胤是漢族人,正統(tǒng)思想、孔孟之教還是一塊遮羞布,丟不得的。否則,世人會眾口一詞說他篡位奪權(quán),那是天大的罪名,要遺臭萬年。所以在陳橋,一切都由趙光義和趙普來安排。趙匡胤只是假裝喝醉酒睡大覺。二趙召集禁軍將領(lǐng)們在陳橋開會,說是皇上年紀實在太小,今后你們要“永保富貴”就應(yīng)另立新皇帝,而在皇帝人選中,趙匡胤當然是最合適不過了。將領(lǐng)們心里清楚,這是事前安排好的,自已不同意不行,而贊成兵變,日后確實可以成為開國元勛而一本萬利。所以沒有一個表示異議的。正月初四,趙匡胤還在假睡,趙光義、趙普以及將領(lǐng)們,按事先的安排,先后來到趙匡胤的臥室,二趙將只能由皇帝穿的黃袍,披在躺在床上的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假裝驚醒后,還表示了不安和謙遜。將領(lǐng)們早已迫不及待地齊聲高呼萬歲。趙匡胤順水推舟,當場宣布回軍開封。
開封城里,趙匡胤在離京時就安排好了,所以沒有遇到什么反抗。只有愚忠的韓通表示反對兵變奪權(quán),結(jié)果被王彥升所殺。范質(zhì)、王溥聽到趙匡胤回到開封,并且強迫他們贊成廢周立趙。既后悔莫及,又無可奈何。手里沒有兵,有理說不清。王溥、范質(zhì)在無可奈何之中率領(lǐng)百官去朝拜趙匡胤。陶谷向百官宣讀事先準備好的后周禪位詔書,宣布柴世訓退位,由趙匡胤當新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從此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朝代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代周自立,創(chuàng)立宋朝后,認識到五代之所以皇朝頻繁更替,主要是因為“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軍權(quán)不掌握在皇帝手里。他自已就是掌握了軍權(quán)而廢掉了周,建立了宋。為了使趙宋天下能長期穩(wěn)定,趙匡胤決心改革軍事體制,將軍權(quán)掌握在皇帝個人手里。建隆二年(961年)閏三月,宋太祖首先廢除掌握禁軍的殿前都檢點軍職,使舉足輕重的、大部分集中在首都開封的中央禁軍,歸皇帝直接掌握。之后,又采納趙普對掌握重兵的節(jié)度使等“收其精兵”的建議,將重要領(lǐng)導(dǎo)解職。宋太祖收兵權(quán),不是動用武力,也不是將將領(lǐng)們屠殺,而是巧妙地以飲酒談心的方式,迫使將領(lǐng)們就范,所以歷史上叫作“杯酒釋兵權(quán)”。
建隆二年七月初七,宋太祖邀請在開封的重要將領(lǐng)石守信、王審琦等,一起飲酒談心。石守信等人既高興,又榮光,還以為趙匡胤引以為知已,看得起自已,自已的前程更有了保證,他們根本不知道宋太祖的計謀和秘密。喝酒喝到一半,正在興頭上,趙匡胤突然假裝出愁眉苦臉的樣子,石守信等人很奇怪,傻呼呼的問宋太祖,皇上有什么心事,有什么難處?趙匡胤這才一本正經(jīng)的說,我能當上皇帝,你們都幫了大忙,出了大力,我對你們十分感謝。石守信等人聽了,心里很舒坦。趙匡胤突然話鋒一轉(zhuǎn):可是,你們那知道,當皇帝確實有難處,弄得我難以安睡。石守信等急忙問:到底有什么難處,我們可以幫忙。宋太祖回答說:這你們還不理解,誰不想當黃帝?有了軍權(quán),要想當皇帝還不容易?我的皇帝位置能牢靠嗎?石守信等人嚇出了一身冷汗,酒勁去了一大半,因為宋太祖的言下之意是:你石守信等人掌握著重兵,說不定有朝一日要殺了我趙匡胤自立為帝。這還了得,那不是要叛變、政變?所以在驚嚇之后,石守信等人趕忙向趙匡胤發(fā)誓:我們決不想當皇帝,我們堅決擁護皇上,效忠皇上。請皇上放心。
宋太祖看到時機已經(jīng)到了,便又乘熱打鐵,說:我知道你們不會有異心,不想當皇帝,不會反對我??墒?,誰能保證你們的部下,不會因為貪圖富貴,將黃袍加在你身上,讓你當皇帝?石守信等面面相覷,傻呼呼地流著淚說:我們沒想到這一層,希望皇上給我們想辦法,為我們指出道路。宋太祖早就思謀好了,對他們說:人生一世,無非是為了榮華富貴,為自已子孫造福。我替你們考慮,最好還是放棄現(xiàn)在的軍權(quán),到外地去做閑官享清福,買田買房,留給子孫。你們自已,也免得麻煩。你們和我之間,也就免了相互猜疑和提防,從而上下無事。石守信等上當受騙,反而感謝皇上指點迷津之恩。第二天,這些武將們都說自已有病,請求免去軍職,交出軍權(quán)。宋太祖非常高興,立即下詔令,給這班最高軍事長官以重賞,迅速解除了他們的實際職務(wù)。而以節(jié)度使的虛銜,將他們打發(fā)出去。宋太祖進一步掌握了軍事實權(quán)。
在首都的禁軍軍權(quán)解決后,宋太祖又著手解決地方軍隊的權(quán)力問題。宋太祖采取同樣的手段,召王彥超等藩鎮(zhèn)節(jié)度使宴會。席間,趙匡胤對他們說:你們都是功臣宿將,長期在地方上忙于公務(wù),很辛苦,我對你們關(guān)照不夠。王彥超等人倒很機靈,因為有石守信等人的前車之轍,所以也紛紛要求告老退職。宋太祖批準了他們的要求,并且派文官去統(tǒng)治地方,地方軍隊直屬趙匡胤掌管。之后,宋朝為防止兵變篡權(quán),嚴密控制武將,對武將極度不信任。將武將經(jīng)常調(diào)動,讓他們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不讓武將有行軍打仗的自由指揮權(quán),一切都要聽皇帝的命令;不讓武將有自已的親兵即心腹部隊,在軍中設(shè)置監(jiān)軍,擴大監(jiān)軍的權(quán)力,以監(jiān)視部隊行動,防止他們造反;將軍隊精銳集中在首都,在地方招募,安頓大量兵員,以便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牽制中央,還在軍隊中安插文官,使文官們?nèi)ヮI(lǐng)兵打仗。這一切措施,目的都是為了避免重演陳橋兵變。
宋太祖的這些軍事變革,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從此保證了宋朝三百年不再分裂割據(jù),軍閥混戰(zhàn),使老百姓有一個安定和平的生存環(huán)境。也有消極的一面,使宋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下降,宋朝在對遼、金、夏的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而被后人稱之為“弱宋”。
由于宋朝輕視武將,對武將嚴加防范和極度不信任,因而武將多有被猜疑甚至迫害,宋代著名軍事將領(lǐng)大多是悲劇人物。山西汾陽人狄青,就是由于懷疑他不忠心朝廷,被解職而憂忿而死。岳飛更是以對朝廷有二心的莫須有罪名被處死。楊業(yè)實際上也是由于監(jiān)軍懷疑他想降遼,而被迫走了殉國之路。
四、南方的統(tǒng)一
宋朝立國后,當時除太原北漢外,南方還有好幾個獨立的國家,宋太祖決心利用原來后周強大的軍事、經(jīng)濟實力,統(tǒng)一中國,結(jié)束五代以來分裂割據(jù)的局面。趙匡胤采取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戰(zhàn)略方針,先不與北方強大的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對抗,而是攻打南方的弱小國家。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宋太祖命令慕容延昭兵會襄陽(湖北襄樊),出征潭州(湖南長沙),張文表戰(zhàn)敗被俘,以江陵(湖南沙市)為國都的弱小國家荊南受到威脅,在宋軍奇襲江陵時降宋,宋從此兼并了兩湖地區(qū)。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太祖又命令王全斌以六萬人馬,分南北兩路進軍四川。北路從鳳州(陜西鳳縣)經(jīng)興州(陜西洛陽)到達利州(四川廣元);南路由歸州(湖北秭歸)經(jīng)三峽入川。后蜀皇帝孟昶從成都發(fā)兵抗宋。宋軍攻破天險劍門(四川劍閣北)關(guān),直逼成都。孟昶見大勢已去,于次年正月向王全斌行“亡國之禮”,投降了宋朝。天府之國四川為宋所有。
開寶三年(970年)九月,宋太宗又命令潘美率軍南下廣東,消滅南漢。潘美后來與楊業(yè)合作,是在山西抗遼的名將。潘美是河北大名人,少年時代就曾立下志愿,要“立功名,取富貴”,不愿默默無聞地“與萬物共盡”(《東都事略》卷27),周世宗柴榮在未當皇帝時,潘美就在其手下做事,成為親信。柴榮剛當皇帝,在對北漢的高平之戰(zhàn)中,潘美曾扼守江豬嶺,以防契丹楊袞兵馬南下。在后周時,潘美與趙匡胤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深得趙匡胤信任。因而在陳橋兵變后,在開封建國過程中,趙匡胤曾叫潘美去向原后周的宰相作工作,并“諭旨中外”(《隆平集》卷11),安定人心。潘美早在荊南被消滅后,就擔任潭州防御使,并且打下了郴州,現(xiàn)在潘美從長沙出發(fā),經(jīng)過多次大戰(zhàn),終于在971年春到達廣州城下,南漢皇帝劉鋹本來就荒**而不懂軍事,因而只能向潘美投降,十國中最南的南漢被消滅了。
開寶七年(974年)9月,宋太祖再次命令潘美、曹彬攻取南唐。宋軍十萬、戰(zhàn)船數(shù)千水陸兩路向金陵并進。在江蘇南京的南唐皇帝李后主李煜,詩詞寫的十分漂亮,后來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都是他的創(chuàng)作,但打仗卻不行。金陵危急,李后主派徐鉉去見宋太祖,“盛稱其主博學多藝,欲以口舌解圍”,還當場朗頌李后主的詩。宋太祖大笑,說:“寒士語爾,吾不道也?!?《后山詩話》)在包圍、進攻了金陵好長時間后,金陵城終于被攻破,李后主也投降了宋朝。南唐被消滅,地處浙江的吳越王錢俶自知敵不過宋朝,只好到開封向宋稱臣依附。從此,大江以南為宋所統(tǒng)一。公元979年,北漢也被宋所滅。此時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太宗已即位四年。與宋對峙的僅剩下北方的遼國。
這里所以要簡單寫出宋朝的統(tǒng)一過程,主要是想給潘美說幾句公道話。由于傳說中潘美有意害死了楊家父子,因而直到今天,人們對潘美恨之入骨。從史實看,楊業(yè)之死潘美是有責任的。但也不能因此把潘美貶的一文不值。一些歷史研究者,也從傳說出發(fā),將歷史上的潘美任意丑化。例如,一說潘美根本不會領(lǐng)兵打仗。潘美究竟能否打仗,消滅南漢和南唐的歷史事實,足可以證明。這里沒有必要列舉潘美打了多少勝仗,這里只要說明一點,即潘美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再如,說潘美是****不眨眼的劊子手。潘美是否好殺人,也不在這里詳加考證,這里僅舉一個例子,陳橋兵變,趙匡胤回開封,進入后周宮內(nèi),碰到宮人抱二個小孩,一問,是周世宗的兒子,宋太祖叫人把小孩殺了。潘美力救,抱回一個撫養(yǎng),“收之為子”(《默記》卷上)。打仗不是握手講友誼,而是互相殘殺,不死人能叫戰(zhàn)爭?問題在于這場戰(zhàn)爭是否應(yīng)當打。就潘美指揮或參加的戰(zhàn)爭而言,大多是宋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分裂的中國,終究要統(tǒng)一,這是歷史大趨勢。潘美適應(yīng)了這種歷史潮流,為統(tǒng)一作出了貢獻,不是歷史罪人,而是統(tǒng)一的功臣。只要把真實的歷史事實擺出來,分清歷史和傳說,人們是會了解歷史真相的,是會相信歷史而不相信傳說的。
焦拖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