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商之后,武王依然要面對很多問題。首先就是如何處置殷商遺民,武王滅商是周民族取代商民族成為統(tǒng)治民族,商民族作為統(tǒng)治民族已經(jīng)存在幾百年了,心理上必然是有優(yōu)越感的,如何讓他們能夠在心理上接受成為被統(tǒng)治者而不起來反抗非常困難。武王用紂王的兒子祿父(武庚)來管理殷商遺民,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殷商遺民們在情感上可以接受,管理我們的人還是殷商人。當然不可能真正放心讓祿父去管理,他不過是個形象代言人,武王又派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美其名曰“輔佐”,其實就是監(jiān)視,但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后就是該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周朝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的辦法來實現(xiàn)對國家的統(tǒng)治。這里所謂分封是封土建國,天子把自己管轄之外的地方封給同姓和功臣,讓他們建立國家,這樣的國家叫諸侯國,國君就叫諸侯王。當時封的諸侯國有71個,而姬姓占了53個。當然諸侯王之間也是有等級差別的,分別是“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諸侯王對自己的封國進行管理,對周天子盡相應的義務。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受到侵犯時,諸侯王要派兵保衛(wèi)周天子,還有要向周天子進貢,定期朝見周天子等等。周初國家還不穩(wěn)定,通過依靠宗族血親來實現(xiàn)統(tǒng)治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但這種辦法也存在問題,后來就把周天子搞得比較頭疼,當時封的諸侯國都比較小,只有幾十平方公里,后期隨著諸侯國之間兼并的加劇,諸侯國越來越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分封之后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繼承問題,這個事情解決不好,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就要亂套。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多了兒子也多,可王位只有一個,傳給哪個兒子呢?所以想了個辦法就是宗法制,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這個不是周朝的創(chuàng)造,而是古已有之,不過在周朝時成熟與完備了。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只有他可以繼承父親的位子,其余的兒子不論是正妻生的還是妾生的都不可以繼承。比如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就繼位做天子,而其他的兒子就要封出去做諸侯。對于諸侯來說,他的嫡長子繼承他的位子,而其他的兒子繼續(xù)分封,在諸侯國內(nèi)封給他一塊土地叫采邑,讓他做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將來成為卿大夫,而其他的兒子就成為士。周代時士以上為貴族,士以下就是平民了。
通過分封制和宗法制,權力和資源得到了很好地分配,這樣政權也就能穩(wěn)固下來了。
不久之后周武王就去世了,按當時說法應該叫“崩”,《禮記》: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卿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平民死才叫“死”。武王“崩”后,另一個在歷史上重要的人登場了,這就是周公旦,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梢赃@樣說,武王推翻了商朝,而周公使周朝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下來。武王去世時,他的兒子姬誦,也就是周成王,還很年幼,于是周公代為執(zhí)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想取代成王,所以聯(lián)合祿父(武庚)一起叛亂。當然叛亂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但即便不叛亂,也會對殷商遺民進行處理。周公奉成王命出兵東征,不僅平定了叛亂,還滅掉了五十多個國家,使得周朝的勢力又有了很大的擴張。平定叛亂后,周公處死了祿父、管叔,把蔡叔流放,把原來祿父管理的地區(qū)封給他的弟弟康叔和微子啟,分別建立衛(wèi)國和宋國,直到這時殷商遺民的問題才得到解決。
接著周公向成王建議營建洛邑(洛陽)以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大規(guī)模營建洛邑應該沒有問題,但究竟有沒有把都城遷到洛邑似乎并不太明確。周民族發(fā)源地是周原,在陜西寶雞一帶,后來在今天的西安一帶建立豐京和鎬京,合稱“豐鎬”,作為都城,這里也就是后來的長安,宋代以前的王朝建立都城基本都在這兩個地方。我以為周朝當時并沒有把都城遷到洛陽,因為豐鎬等地畢竟是周民族的發(fā)源之地,又是立國之初,大規(guī)模遷都不利于統(tǒng)治的穩(wěn)定。第二個原因是從周武王到周幽王,周朝被稱為“西周”,而周平王遷都洛陽后被稱為“東周”,豐鎬和洛陽正好對應一西一東。
周公在前代的基礎上制作禮樂。這個“禮”和我們現(xiàn)在講的“禮”是有些不同的,這個“禮”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目的是為了維護等級秩序。從前面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看,都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級,什么等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就用禮來規(guī)范。比如關于死的不同叫法就是一種禮,比如周天子樂舞用八佾(六十四個人)的規(guī)格,而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只能用二佾(四個人)。所以孔子說季氏(魯國的卿大夫),你都用八佾的規(guī)格了,這樣的事都能忍,還有什么事不能忍??鬃邮欠浅>S護禮樂文化的,他最大的夢想是回到周公的禮樂時代。另一個是“樂”,樂的目的是和諧,社會中必然存在矛盾,特別是等級社會,人們心里的不滿情緒很大。那么這時候就告訴你多聽聽音樂,放松自己的心情,忘記那些煩惱的事,那樣社會就可以和諧了。
周公當時的封地在魯國,但因為要輔佐成王,所以沒到封國去。他讓兒子伯禽代他到魯國去,他告誡伯禽,“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賢人來了,我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發(fā),吃一次飯三次吐出嘴里的食物來接待他們,這樣還害怕失掉賢人,你到魯國后一定不要傲慢地對別人?!?/p>
周公輔成王
后來成王長大了,周公就歸政于成王,自己站在臣子的位子上,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周公死后,成王下令,魯國可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
周公為歷代所推崇,孔子晚年說,“我怕是不行了,好久都沒夢見周公了?!辈懿僭凇抖谈栊小防飳懙?“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他希望能像周公一樣,把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身邊來的心情。賈誼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乃是有一種文化秉性,而將這種秉性加之于我們身上的,周公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然而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最多的不過是周公解夢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