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位可愛的女孩嗎?她叫安妮·弗蘭克??赡苣銓@個名字很陌生,但我向你講述完她的故事后,你一定會記住這個女孩。
二戰(zhàn)期間,安妮·弗蘭克和全家人為了躲避德國秘密警察對猶太人的大搜捕,躲藏在她爸爸的公司閣樓里兩年時間,但最終還是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就在盟軍解放集中營的一個月前,安妮·弗蘭克因患斑疹傷寒病死。在閣樓躲藏期間,她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殘暴罪行,并情真意切的向世人講述了一個充滿人性的女孩成長故事,成為記錄那場大屠殺最著名的史料之一。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
安妮·弗蘭克于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德國的法蘭克福,1933年,德國納粹黨掌握政權(quán),父親奧托·弗蘭克率全家遷往荷蘭。在那里,奧托·弗蘭克成立了一家名為奧佩克塔的公司,主要經(jīng)營果膠和食品香料。然而,1940年荷蘭被納粹攻陷之后,猶太人遭受種種迫害,而且鎮(zhèn)壓手段越來越令人發(fā)指。
為了逃避抓捕,奧托·弗蘭克在自己的女助理梅普·吉斯幫助下,攜全家藏身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他自己的公司(奧佩克塔公司)辦公大樓后面的一幢建筑里。這個地方后來又迎來了另一個家庭,范·佩爾斯(公司顧問)的家人,和一名猶太人牙醫(yī),他們當時也在躲避抓捕,與安妮一家躲藏在一起。這個狹小的閣樓里,當時共躲進了八個人,分別是:
奧托·弗蘭克一家:父親奧托·弗蘭克、母親埃迪特·霍倫德、大女兒瑪戈·弗蘭克、小女兒安妮·弗蘭克。
范·佩爾斯一家:父親赫爾曼·范·佩爾斯、母親奧古斯特·范·佩爾斯、兒子彼得·范·佩爾斯
兩家人都熟悉的猶太人牙醫(yī):弗里茨·普菲菲。
1941年,奧托(身材最高者)和安妮(右三)參加后來為他們提供幫助的梅普·吉斯女士的婚禮
安妮的日記描述了兩家人生活在一個狹小空間的種種困窘。有時人多得喘不過氣,但盡管處境困難、艱險,安妮仍然表達了她的樂觀主義情懷和對待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同時也流露出對生活發(fā)乎自然的喜悅。
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持續(xù)到1944年8月1日。最初,她寫日記純粹是個人愛好。直到1944年的一天,安妮在收音機里偶然聽到荷蘭流亡政府成員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倫敦廣播電臺的演說,他希望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搜集有關(guān)荷蘭人民在德軍占領(lǐng)下的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于是安妮開始按照杰瑞特·波克斯坦的號召,對日記進行改寫、編輯和潤飾文字,決定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出版成書。同時,安妮還細心的保留了原始的日記。
《安妮日記》原稿
不幸的是,1944年8月4日,就在盟軍逼近一支正在撤退的德軍時,有人匿名向德國秘密警察告發(fā)了他們的藏身之地。藏身閣樓的八個人均遭逮捕并被送上前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最后一列火車。在篩選過程中,安妮姐妹因為未滿15歲而僥幸逃過一劫,被挑選后送往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而更多15歲以下的兒童則被納粹被直接送進毒氣室。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里,安妮和姐姐不幸染上斑疹傷寒發(fā)起高燒,于1945年3月離世。就在一個月之后,盟軍勢如破竹,一舉解放了貝爾森集中營。
1945年1月27日,蘇聯(lián)紅軍解放了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隨之被解放,安妮的爸爸奧托·弗蘭克被紅軍送到收容所進行救治。六個月后,1945年6月3日,奧托·弗蘭克輾轉(zhuǎn)回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途中他獲悉妻子埃迪特的死訊。他在悲痛中開始尋找自己女兒和朋友。7月中旬,他得知安妮和瑪戈特均已不在人世。一直到1945年底,他終于打聽到了他們的確切下落——他的妻子埃迪特·霍倫德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殺害;他的兩個女兒瑪戈和安妮在集中營被盟軍解放前死于斑疹傷;當時藏在閣樓的其他人也都死了。也就是說,除了父親奧托,安妮所有的家人和朋友在不同的集中營遇難了,藏身于閣樓的8個人,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安妮和朋友們的合影,其中有三人死于納粹集中營
當初收留他們的女助理梅普·吉斯得知可愛的瑪戈特與安妮再也無法回來后,同樣悲痛欲絕。那天八個人被抓走,德國秘密警察也離開后,梅普和丈夫貝普曾回到藏匿處查看。他們發(fā)現(xiàn)安妮所寫的日記散落在地上,兩人急忙將日記收集起來,由梅普鎖在自己辦公桌的抽屜里,從未翻閱,等待將來交還給安妮?,F(xiàn)在只有安妮的爸爸獨自回來,梅普·吉斯便把深鎖在抽屜里的安妮日記作為安妮的遺物交給了奧托。
幫助安妮一家的梅普·吉斯和她的丈夫
遭受親人朋友離世打擊的奧托此時正一撅不振。過了很長時間,他才鼓起勇氣開始閱讀女兒的日記,并為其中的字句深深打動,認識到自己對女兒的了解是多么的少,同時也勾起了他對親人的無限懷念。
他決定把日記的內(nèi)容整理出來,寄給安妮遠在瑞士的奶奶,好讓奶奶在思念孫女的時候,也能從日記中得到些許心靈的慰籍。奧托把安妮用荷蘭文寫的這些日記重新整理,翻譯成了德文,并重新工整的謄寫了一遍,寄往了瑞士。并在一些猶太人聚會上,向大家講述自己和女兒的經(jīng)歷,同時向大家分發(fā)自己修改打印的安妮日記。
很快,關(guān)于安妮的故事流傳開來,安妮的經(jīng)歷激發(fā)了猶太同胞的共鳴,大家普遍認為安妮的寫作揭示了許多在納粹統(tǒng)治下遭受迫害的猶太人的經(jīng)歷,建議奧托把安妮的日記出版成書。
于是奧托把安妮的日記交給了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學學者和歷史學教授揚·羅梅恩,希望他能幫助出版。羅梅恩教授讀完日記后,在《Het Parool》(荷蘭戰(zhàn)后銷量最大的報紙《荷蘭國家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評論,高度評價了安妮的日記。他的文章引起了一家阿姆斯特丹出版社的注意,并在1946年夏天接受了出版申請。奧托·弗蘭克被視為該手稿的共同作者。
1959年電影《安妮日記》劇照
1947年6月25日,日記的第一個荷蘭文版以《 密室: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的日記》為名出版后大受歡迎。1952年英文譯本由英國瓦倫泰及米契爾公司和美國雙日出版社以《安妮·法蘭克:一位少女的日記》為名發(fā)行面世,很快便成為暢銷書籍,并且被翻譯為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希臘文與中文等眾多語種,許多讀者被安妮的文筆以及她身處險境所表達的樂觀精神深深吸引。1955年,安妮的故事被改編為劇本,并于1959年搬上大銀幕。其改編而成的劇本在1955年獲得普利策獎,參與改編電影演出的雪莉·溫特斯更憑此片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其后溫特斯將獲得的奧斯卡金像獎座,捐給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弗蘭克之家博物館。
1953年11月10日安妮的爸爸奧托·弗蘭克與鄰居,同為集中營的幸存者的埃爾弗里德·蓋林格結(jié)婚,婚后兩人移居瑞士巴塞爾,收養(yǎng)了親戚的孩子。1957年5月3日,奧托·弗蘭克在朋友的資助下成立了安妮·弗蘭克基金會,買下了即將被拆除的奧佩克塔公司大樓,改建為安妮·弗蘭克之家博物館,1960年5月3日開幕。1980年8月19日,奧托·弗蘭克因肺癌在瑞士巴塞爾逝世。
建于2005年的安妮·弗蘭克雕像,位于阿姆斯特丹河畔的安妮之家附近
幫助過安妮一家的梅普·吉斯,在《安妮日記》出版后,一直拒絕閱讀,或在任何媒體上看到、聽到關(guān)于安妮的故事,她害怕勾起那段痛苦的回憶。一直到《安妮日記》第三版即將出版時,她才被說服閱讀第二版的《安妮日記》,她一夜讀完,感覺又回到了1944年和安妮姐妹在一起時的那段難忘時光。她冒死救助安妮一家的義舉,讓她一生獲獎無數(shù),其中包括以色列政府授予的"國際義人"頭銜;荷蘭碧翠斯女王授予的騎士級奧蘭治·拿騷勛章;德國政府頒發(fā)的(軍官級)十字勛章等。她一直活到了2010年,100歲時去世。
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王宮附近的安妮·弗蘭克之家,每年世界各地到此的游客絡繹不絕。
1941年5月安妮和姐姐瑪戈特的合影
安妮·弗蘭克姐妹在卑爾根-貝爾森的象征性合葬墓地,她們的遺體被納粹埋在萬人坑中無法找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