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東晉與北方強敵前秦在今天的安徽壽縣一帶進行了一次大戰(zhàn),史稱“淝水之戰(zhàn)”。據(jù)史書記載,公元383年,苻堅率大軍南下攻打東晉,總兵力近百萬之重。苻堅曾狂妄地說:“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泵鎸迗园偃f大軍,東晉武帝起用謝安、桓沖等人組織抵抗。謝安派自己的侄子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進軍,以抗拒敵軍;派水軍五千增援壽縣;任命桓沖為江州刺史,領軍十萬控制長江中游,以阻止前秦軍順江東下。在援軍到達之前,前秦軍先鋒就攻下了壽縣,苻堅見東晉援軍只有五千,判斷東晉兵力很少,應該加快進攻,所以就帥八千騎兵來到壽縣。苻堅到達壽縣后,派尚書朱序到東晉軍中勸降。但朱序乃是東晉的前襄陽太守,因城破不得不投降。所以,他不但沒有勸降,反而與東晉將領定下計策,攻擊前秦軍隊。按照朱序的建議,謝玄派猛將劉牢之率兵進攻敵人在洛澗的軍隊,自己則領兵夜襲秦軍大營。果然,前秦軍大敗,主將被殺,謝玄乘勝進軍壽縣,開始全面反攻。這時候,知道敗報的苻堅站在壽陽城,看見軍容嚴整的東晉軍隊,十分恐懼,竟然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成了東晉士兵。
面對洛澗的失敗,苻堅命令前秦軍隊緊挨著淝水岸邊駐扎,阻止東晉軍過河。東晉將領派人用激將法使苻堅同意先退后讓出一塊地方,讓兩軍進行決戰(zhàn)。苻堅在大多數(shù)前秦將領的反對聲中同意了這種要求。于是前秦軍在苻堅的指揮下后撤,前秦軍隊本來內部就不穩(wěn)定,這一動更無法控制了。東晉軍隊趁機強渡淝水,展開攻擊。這時朱序在前秦軍中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結果前秦軍人馬相踏,死傷無數(shù),近百萬的大軍死傷殆盡,苻堅本人也狼狽逃回洛陽。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把淝水之戰(zhàn)看做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可是有部分人士對此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淝水之戰(zhàn)中雙方的兵力是相當?shù)?,根本不存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他們的根據(jù)是:從當時北方的人口來看,前秦的軍隊數(shù)目只是一個虛數(shù),即使有這些軍隊也不可能全調上前線,北方還有一些威脅苻堅統(tǒng)治的民族需要被監(jiān)視。當時在淝水一線的前秦軍隊只有三十萬,是苻堅的弟弟苻融帶領的。但是部署在長達五百余里的戰(zhàn)線上,所以在壽陽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那么,東晉的兵力與此時在壽陽的前秦兵力大體上是相當?shù)摹6?,晉軍的八萬將士除了劉牢之所率的五千人進軍洛澗外,其余均參加了戰(zhàn)斗。當時,晉軍在長江中游地區(qū)布置的兵力本來就較雄厚,再加上新投入的八萬將士,晉軍在前線至少有二十萬左右的兵力。再考慮到前秦軍長途跋涉,晉軍以逸待勞,前秦內部意見有分歧而晉軍上下一心等各種因素,晉軍事實上占了一定的優(yōu)勢。所以,淝水一戰(zhàn)根本算不上是以少勝多。
那么,這種說法正確與否呢?我們還需要等待專家們進一步的研究結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