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厄利空MS cal.70 20毫米高射炮
在國產(chǎn)外貿DWA01型105毫米馱載榴彈炮一側,擺放著一門帶著兩個鋼輪轂的小口徑火炮,銘牌上寫著20毫米機關炮,但未標明型號。解放后,我國確實研制過20毫米機關炮,型號是71式20毫米高射炮,主要提供給越南抗美作戰(zhàn),國內并沒有裝備。但71式高射炮與我國研制的各型小口徑高射炮、高射機槍一樣,都是帶有三腳底座的,而北方兵器城中的這種帶著兩個輪子的機關炮則更像是一種一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的老式機關炮。
經(jīng)考證,這是一門瑞士上世紀30年代制造的厄利空MS cal.70 2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舊時資料翻譯為“歐利根”,其實就是制造公司Oerlikon的舊音譯。該炮是該公司一系列20毫米小口徑高平兩用自動炮中的一款L/70倍徑高射型,主要用于對空防御作戰(zhàn),以及伴隨步兵進行野戰(zhàn),還能夠攻擊輕型裝甲目標等。該炮起源于德意志帝國貝克爾鋼廠的貝克爾M2式20毫米機關炮。1914年,德國工程師萊因哈特·貝克爾開始設計自動速射炮,1918年末研制成功了M2式20毫米機關炮。貝克爾的M2機關炮采用20×70RB彈,初速490米/秒。
一戰(zhàn)結束后,凡爾賽條約禁止戰(zhàn)敗國生產(chǎn)此類武器。為此,德國于1919年將技術專利、外觀設計等,轉移到了中立國家瑞士的蘇黎世,在城郊的西格瑪公司繼續(xù)進行自動速射炮研發(fā)工作。1924年,該公司制造出了“西格瑪”-L型自動炮,重量43千克,使用20×100RB彈,發(fā)射速度達到350發(fā)/分。但是不幸的是,西格瑪公司在1924年由于經(jīng)營不善而倒閉,厄利空公司接收了破產(chǎn)企業(yè)的生產(chǎn)設備和員工,并且獲得了武器生產(chǎn)權。1927年,厄利空公司以防御戰(zhàn)車、飛行器為目的,改進了“西格瑪”-L型自動炮的性能,實現(xiàn)了更高的炮口初速,推出了“厄利空”-S型自動炮,并進入了產(chǎn)品生產(chǎn)線批量制造?!岸蚶铡?S自動炮發(fā)射一種更大藥筒的20×110RB彈,初速達到830米/秒,但是付出的代價則是增加了火炮重量和降低了射速,其中射速只有280發(fā)/分。1934年后,該公司又推出了改進型的“厄利空”-1S型自動炮。
中國是當時最早引入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的國家。1927年,厄利空公司得到了一筆大訂單,位于遠東的南京國民政府與公司簽訂了訂購100門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的訂單。這對當時也陷入重重經(jīng)營危機的厄利空公司來說可謂雪中送炭,避免其重蹈西格瑪公司倒閉的覆轍。至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采購了至少300門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主要型號包括NL cal.60和MS cal.70兩種。其中,NL cal.60屬于早期型號,對應“厄利空”FF型機關炮,即德國的Flak28、Flak29機關炮。而MS cal.70是1930年代的改進型,炮管比NL cal.60型更長,達到1.407米。此外,MS cal.70炮架上面還附加了高射瞄準桿,且初速、射程、射高都要優(yōu)于前者。
民國引進厄利空機關炮最初定位是高射炮,后來變?yōu)椴奖B級火炮。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有“射擊飛機戰(zhàn)車炮”、“小加農炮”、“平射小加農炮”、“小炮”、“高平兩用機關炮”和“步兵機關炮”等多種叫法。早期型曾經(jīng)裝備陸軍教導師小炮連,1934年全國兵器制式會議后,將“歐力根二公分高射炮”改為“歐力根二公分加農炮”,并按照每連6門編制轄屬國軍整編師步兵團。這種機關炮參加了1931年—1937年中日之間的一系列“序戰(zhàn)”。1942年,內陸兵工廠終于成功解決了抗戰(zhàn)期間厄利空機關炮的彈藥批量自主供應問題,使這些火炮能夠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時,中國軍隊中的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已經(jīng)存量不多。
北方兵器城中的這門機關炮正是厄利空MS cal.70式20毫米高射炮,其標志性的高射瞄準桿非常醒目。該炮實際口徑為20.1毫米(L/70),膛線為9條。炮管冷卻采用氣冷方式,炮口前部有一個明顯的消焰罩,而且這個消焰罩連接著平射瞄準準星。炮身長2米,重94.75千克,上有高射用瞄準具。炮閂采用縱動式炮閂,自動機采用藥筒底壓方式。炮架為雙輪三腳炮架,兩個實心橡膠輪胎外的橡膠隨著流年歲月早已不見蹤影,只留下鋼制輪轂支撐著炮架。該炮放列狀態(tài)三腳架重163千克,裝輪時重191千克。三腳架時火線高為400毫米,裝輪時火線高為650毫米。裝輪時高低射界為-2°~11°,使用三腳架時高低射界為-2°~85°,裝輪時方向射界為16°,使用三角架時可以實現(xiàn)360°射擊。此外,該炮還可以拆解成3個部件由3匹騾馬運輸,也可以裝上輪后由1匹騾馬拖曳。
該炮采用20×110毫米彈藥,由15發(fā)長方形彈夾供彈,初速835~875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高射)~4500米(平射),最大射高3400米。射速可以達到280~300發(fā)/分,在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30毫米鋼板,對日軍當時的中型、輕型坦克都可以實現(xiàn)有效擊穿。該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持久射擊可靠性好,但缺點是彈丸在沒有出膛之前炮閂就打開了,氣體泄出,膛壓變化,導致各枚炮彈出膛的初速不一,精度不良。而且在使用時也發(fā)現(xiàn),車輪未收時進行射擊的方向射界太小,平射靈活性不強。
總之,能在北方兵器城看到這么一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機關炮,聽她述說著近百年的風風雨雨,對兵器迷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國產(chǎn)65式雙管37毫米牽引高射炮樣炮
和許多國防園一樣,北方兵器城茂密林蔭下整齊地排放著一列列我軍曾經(jīng)使用過的身管火炮。但和其他國防園又有所不同的是,這些身管火炮很多都是蘇制原產(chǎn)火炮、自制原型火炮等,而非部隊大量裝備的國產(chǎn)仿制炮。
在兵器城西側圍墻處那門蘇制M-30型122毫米榴彈炮邊,有一門已經(jīng)殘破不全的小口徑高射炮。根據(jù)外形判斷,這是一門65式雙管37毫米牽引高射炮的原型炮。37毫米高射炮是我軍傳統(tǒng)高射武器裝備,從最早的55式單管37毫米高射炮,到后來的各種型號雙管37毫米高射炮,產(chǎn)量大、裝備廣,大量服役于各個基層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
1951—1953年,蘇聯(lián)出售給中國101個營的M1939型單管37毫米高射炮,裝備解放軍高射炮部隊、坦克分隊、海軍基地和要地防空部隊。不久,蘇方向中國提供了該炮的圖紙,中央軍委將蘇式37高射炮作為第一批18種制式兵器之一進行仿制。1955年,497廠仿制該炮成功,用于滿足3500米以內的近程防空作戰(zhàn)需求。為了加強火力密度,中國又提出了仿制蘇聯(lián)1947年剛研制成功的新型M1947(Б-47)型雙管37毫米牽引高射炮的需求,但被蘇聯(lián)拒絕,不予提供圖紙。為此,497廠在55式高射炮的基礎上,將2根身管并列在1個炮架上,重新設計了搖架、托架、高低機、方向機和航路儀,增加了電發(fā)火裝置。該炮于1965年定型,工廠代號“WA704”。由于該炮在55式牽引高射炮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組炮管,使整個火炮增重25%,但火力密度則整整提高了一倍,還是相當劃算的。該炮投入抗美援越防空作戰(zhàn)后,其猛烈的火力重創(chuàng)低空飛行的美軍戰(zhàn)機,被部隊譽為“鐵掃帚”。
1967年6月,赴越作戰(zhàn)部隊座談會后,要求實現(xiàn)37毫米高射炮自動化的呼聲越來越大,進一步提高火炮反應速度、命中精度和全天候作戰(zhàn)能力成為擺在設計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會后,上海建筑機械廠等9個單位,接受了改進65式高射炮的任務,項目代號“65雙Q”。華東工程學院參加了雙管快速37毫米高射炮的研制,開發(fā)了4021型簡易指揮儀,解決了手動瞄準具航速、航向不準的問題。改造后的火炮定型為65-1式雙管37毫米高射炮。
65式高射炮采用立楔式炮閂,由彈夾供彈,彈夾裝彈5發(fā),彈倉容彈量為10發(fā),安裝供彈漏斗后可實現(xiàn)多彈夾連續(xù)供彈。該炮主要發(fā)射曳光殺傷榴彈和曳光穿甲彈,射速320~360發(fā)/分,最大射程8.5千米,有效射高3千米?;鹋诘姆春笞b置包括節(jié)制桿式液壓制退機和復進彈簧?;鹋谟墒謩硬僮?,高低和方向瞄準均有兩種速度,并裝有機械同步擊發(fā)裝置,后期配有電擊發(fā)裝置,可實現(xiàn)6門火炮集火射擊。火炮配用機械向量瞄準具,屬非獨立式瞄準具,裝在火炮起落部分上方。
與量產(chǎn)型“雙三七”高射炮不同,北方兵器城中的這門火炮更像是一門原型炮。該炮炮口采用了蘇系味道很濃的胡椒瓶式制退器,而不是后來大批量生產(chǎn)的喇叭口制退器。另外,火炮底盤和量產(chǎn)型也有一些細微差別,而與蘇式M1947(Б-47)高射炮相比,65式高射炮缺少防盾部件。也正因為該炮是自行研制的,而不是仿制蘇聯(lián),故筆者大膽猜測這應該是一門原型炮。
國產(chǎn)外貿74SD型雙管37毫米牽引高射炮
林中的另一門37毫米高射炮銘牌上寫著“65式雙管37毫米炮”,但仔細一看卻發(fā)現(xiàn)是一起張冠李戴的錯誤。該炮外形與量產(chǎn)型65式有較大差別,特別是安裝了M1947(Б-47)高射炮防盾。仔細比對后發(fā)現(xiàn),該炮實為一門國產(chǎn)外貿型74SD型雙管37毫米高射炮。
要說74SD高射炮,必須先說說74式雙管37毫米高射炮。上世紀70年代,按照軍委高射武器向全天候、全自動發(fā)展的要求,497廠與北京工業(yè)學院等單位聯(lián)合開展新型小口徑高射炮系統(tǒng)的研制。1971—1972年,497廠在65-1式高射炮的基礎上先后試制出了6門新炮樣炮。專門為高射炮系統(tǒng)設計了隨動機構、雷達、指揮儀和柴油發(fā)動機等自動化裝置,配合高射炮使用。同時,還把過去單一的手動操作火炮模式變成了全天候武器系統(tǒng)。新炮根據(jù)指揮儀輸出的射擊諸元,可以連續(xù)自動跟蹤快速空中目標,并實施射擊?;鹋诰哂凶詣?、半自動、手搖對針、手動等四種瞄準方式,配置的雷達、作戰(zhàn)指揮儀使高射炮具有了全自動跟蹤能力和全天候作戰(zhàn)能力,跟蹤速度從250米/秒增大到了350米/秒,提高了戰(zhàn)斗適應性。經(jīng)過6次聯(lián)動試驗和6次靶場試驗,證實了該型武器系統(tǒng)的可靠性和作戰(zhàn)能力,該炮遂于1974年定型。74式雙管37毫米高射炮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自動、全天候高射炮,為陸軍師屬低空防御武器,西方則普遍認為這是65式高射炮的電動升級版,戰(zhàn)斗射速提高到了440~480發(fā)/分。
北方兵器城中的這門炮是74式高射炮的出口型74SD,該型號是1982年497廠根據(jù)伊拉克等國外用戶要求而研制的,最大的特點是取消了電動裝置,改回了全手動模式,所以可以說是一種外貿猴版。在外形上,74SD型有一個區(qū)別于其他65/74式系列的地方,就是安裝了一組類似于59式5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板,上部防盾可以折疊放低方便運輸。另外,74SD型在底座尾部還增設了2個儲彈箱,每個能夠儲彈40發(fā),在炮身上還配有兩個漏斗,共容彈30發(fā)。該炮平時采用彈夾供彈,一個彈夾5發(fā)炮彈,全炮10發(fā)為一個基數(shù),采用漏斗裝彈具的話可以使用多彈夾連續(xù)供彈。該炮需要4名炮手操縱,一炮手負責方向,二炮手負責高低機,三炮手負責裝定距離,四炮手負責航向。另外還有4名裝填手,2人裝填,2人備彈。還有一名班長負責指揮,加上牽引車駕駛員,這個炮班的編制是很多的,也說明了這種老炮自動化程度非常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降低了自動化性能的74SD型高射炮可以看成是中國生產(chǎn)的最接近于蘇制M1947(Б-47)型雙管37毫米牽引高射炮的火炮。不過有趣的是,這種接近并不是來自于仿制,而是在自身已經(jīng)發(fā)展出更好的高射炮的情況下,根據(jù)國外用戶裝備習慣和戰(zhàn)爭需求而研制的一種蘇式雙管37毫米牽引高射炮的替代品,以便于快速形成生產(chǎn)規(guī)模,提供給仍然處于兩伊戰(zhàn)爭高峰中的伊拉克軍隊,彌補戰(zhàn)爭中兵器的損耗,所以需要最大限度符合伊軍裝備使用習慣。這種研制生產(chǎn)模式還在外貿的80式雙管57毫米自行高射炮身上有所體現(xiàn)。
蘇聯(lián)M1939(52-К)型85毫米牽引高射炮
林中還有一門比較少見的蘇制火炮——M1939(52-К)型85毫米牽引高射炮。這是中國在朝鮮戰(zhàn)爭時期引進的高射炮,在那個時期武器系統(tǒng)中比較罕見的一種國內沒有對應仿制型號的火炮武器。
該炮于上世紀30年代末期研制,是蘇聯(lián)二戰(zhàn)期間重要的中高空半自動防空火炮,主要用于野戰(zhàn)或城市防空。1938年,蘇聯(lián)加里寧格勒No8號火炮廠依照M1938式76毫米高射炮為基礎,設計出了一款口徑為85毫米的高射炮,總設計師為該廠首席設計師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羅戈洛夫。1939年年底,這種85毫米高射炮研制完成,工廠編號КС-12,中文讀成“卡斯”-12,蘇聯(lián)國防部編號52-К,命名為M1939式,炮兵軍械裝備序列號52-П-365。繁重的設計工作導致了年輕的天才設計師羅戈洛夫病魔纏身,在該炮定型生產(chǎn)后不久的1940年抱憾離世,年僅37歲。
該炮第一次亮相是1940年的紅場“五一”游行,后裝備于蘇聯(lián)紅軍師屬重高射炮團,每團編制16門。在蘇德戰(zhàn)爭中,該型火炮共擊落軸心國飛機4047架,平均每打下1架飛機要消耗炮彈598發(fā)。而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早期,由于反坦克火炮不足,該炮還常常用于反坦克作戰(zhàn)。該炮可發(fā)射定裝式炮彈,作戰(zhàn)時攜帶彈藥150發(fā),對空中目標主要使用配時間引信的殺傷榴彈。在反坦克作戰(zhàn)中,可使用蘇聯(lián)陸軍的其他85毫米反坦克彈藥,發(fā)射曳光高速穿甲彈時初速達到1020米/秒,是一門非常優(yōu)秀的反坦克火炮。因此,該炮除了作為牽引火炮外,還被選作SU-85自行反坦克炮和T-34中型坦克的火炮??磥肀餮兄频乃悸范际且粯拥?,德軍將88毫米高射炮搬上坦克,蘇聯(lián)也將同級別的85毫米高射炮搬上坦克,分別造就了“虎”式和T-34的傳奇。
該炮于1944年停產(chǎn),生產(chǎn)總量為14422門。抗美援朝時期,蘇聯(lián)向中國提供了24個營的M1939型85毫米牽引高射炮裝備,編制在中國野戰(zhàn)高炮師和要地防空高炮師。1961年8月2日,高射炮503團1營用該炮擊落了竄入福州上空的臺灣空軍美制RF-101“巫毒”高空高速偵察機1架,取得了二戰(zhàn)老式高射炮擊落最先進的超音速戰(zhàn)機的戰(zhàn)例。1954年6月,蘇聯(lián)主動向中國提供了該炮的生產(chǎn)圖紙,但限于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國防總體部署,中國決定不仿制這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防空火炮。時間到了1965年,美國開始轟炸越南北部,中國高射炮部隊入越參戰(zhàn)。作戰(zhàn)中發(fā)現(xiàn),高射炮部隊裝備的這種蘇制“八五高”已經(jīng)顯得落后于時代,而更大型化的“一百高”機動則相對困難。因此,在1967年赴越作戰(zhàn)部隊座談會后,炮兵召開了“七五〇”會議,決定研制新的85毫米高射炮和配套產(chǎn)品。
新高射炮研制工作由國防科工委組織,常規(guī)武器研究院、五機部202所技術抓總,整套火力系統(tǒng)代號“P87”。相關研制工作先在包頭和太原等地進行,后轉由上海紡織工業(yè)局負責。1969年11月,上海的2門樣炮進行了首次試射,此后進行了一系列試驗,包括8門火炮的聯(lián)動射擊試驗。1973年5月18日,陸軍軍工產(chǎn)品定型委員會批準定型,命名為72式85毫米高射炮。
1974年,軍隊下達了10個連的試用裝備訂單,由于該炮的生產(chǎn)任務是由上海的第二、第四、第七等紡織機械廠承擔,非常時期的民企生產(chǎn)也影響了批量生產(chǎn)的質量,加之生產(chǎn)工作位于文革期間,因此出廠的高射炮還發(fā)生過炸膛事故。此后,72式高射炮又進行了改進和提高,并順利通過了兩次大型對比試驗。結果顯示,該炮的L/65倍徑身管較“老八五”L/55倍徑身管射程更遠,而較59式100毫米高射炮重量更輕,機動性更強,擁有較高的射速、射擊精度、跟蹤速度。高射炮連配用860型小型炮瞄雷達、新式3米測距機、機電式指揮儀,能夠實現(xiàn)全連集火,齊射齊停,具有全天候作戰(zhàn)能力。該炮也是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全天候、全自動發(fā)射中口徑高射炮。不過由于諸多原因,這一民用企業(yè)生產(chǎn)的高射炮產(chǎn)量僅200余門,1983年后就停止了生產(chǎn),現(xiàn)存非常稀有。
筆者在北方兵器城中也只看到了這一門蘇制原型M1939型85毫米牽引高射炮。該炮采用了85毫米口徑,膛線24條,身管長4.693米。采用半自動立楔式炮閂,炮身重915千克,炮口前端裝有多孔炮口制退器。整門火炮安裝在雙軸十字型4輪炮架,無防盾,炮架上有光學瞄具架,高低射界-3°~82°,方向射界360°。初速792米/秒,射速10~12發(fā)/分,有效射高8.382千米,最大射高10.5千米,最大射程15.65千米。全炮放列重4.5噸,炮班編制7人,由卡車牽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