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祖 新京融媒
明王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大舉封藩,其中三個“龍子”封在山西,建有三個王府,分別是太原晉王府、長治沈王府、大同代王府。
上期介紹了朱元璋的21子沈王朱模,這次介紹朱元璋的3子晉王。
太原被譽為“錦繡太原城”,源之于明代拓建后的太原府城。明太原城的拓建者永平侯謝成,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兼同事、忠臣兼勛臣、莫逆兼親家的死黨。
洪武三年(1370),朱明王朝百業(yè)待舉。朱元璋將國之安危放在首位,對成人的十位皇子大舉封藩,以求屏衛(wèi)國家,防止外患。同時也與開國功臣們進行政治聯(lián)姻,加強統(tǒng)治集團的團結。在這兩項鞏固國本的政治舉措中,皇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藩地晉省會城太原府,娉納功臣謝成之女為妻。為皇子晉王將來行住的安穩(wěn),朱元璋欽命謝成為之打造晉王府邸。
洪武四年初,謝成領旨來太原,目睹環(huán)周十里之太原城,官衙、寺廟、商市、街坊充斥,城垣頹敗,街窄路狹,難選造府之地,遂出城廂,另選佳壤。最初選準于汾河之西,故太原城舊址。然而,天公不作美,雖“木架已具”,卻被“一夕大風”吹得架崩梁落。謝成驚懼,或以為是“上天示警”,遂立即停工撤人,重選王府地址于府城外東北隅高地。
洪武八年七月,經四年之艱辛,晉王府邸落成,史稱晉王府宮城。此城由外城、宮城二重城垣組成。外城垣在今街名南肖墻、東肖墻、三墻路(原西肖墻、上肖墻、北肖墻)之內。外城內有宮城,宮城辟四門,今西華門、東華門、南華門,即宮城通外城的三座門。依支離之史料可知,謝成所建晉王府宮城,“晉藩殿宇宮闈,宏麗冠諸藩”,“自內城至公門、大殿、東西齋殿、靈壽等宮……”今之天地壇、杏花嶺、松花坡等,均在外城之內。
明清太原府城
皇嫡三子朱棡,為朱元璋結發(fā)夫人馬皇后親生,誕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十八日。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日,剛屆十二歲,即被封為晉王,但因王府未建,年齡尚小,國祚初定,邊陲未靖,遂暫留京師。洪武十一年,年方二十的朱棡,出落得一表人才,史稱:“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shù)。然性驕,在國多不法?!保ā睹魇贰ぶT王傳》)朱元璋眼見愛子長成,太原晉王府邸筑就,遂為其先行冠禮,再完成大婚,然后,詔命其就藩太原。
晉王府城建成后,謝成又及時上疏,請擴建太原府城。新擴建的太原城,原計劃周長二十華里,但把晉王府城圈入城中,實際完工時,城周長已是二十四華里有余,超逾計劃完成。這是太原建城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永平侯謝成在擴建太原城時,融入了很多堪輿文化和當時的建城規(guī)制文化。從地勢上講,明朝時的太原城東部和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他把晉王府城建在全城地勢最高的東北部膏腴之地,而將省府縣三級衙署,從東向西依次建在了晉王府之右且地勢亦稍低,遵循了左尊右卑之封建秩序。
依堪輿說,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晉王府正在東方木的龍位,而諸級官署,恰在西方金的虎位,皇家、官家,各居其位,各得其所。
再看晉王府城的左右前后建筑。王府城正門之前,是太原城的承恩門(原太平門)。王府之正門與承恩門之間,是承接“薰淑之氣”的紅四牌樓。與晉王府城后宰門遙遙相對的是太原城的拱極門。晉王府之左前方,是供奉祖先的“皇廟”。右后方,王府宮城和外城之間,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壇”(后更名為祭天祈地的“天地壇”)。站在承恩門城樓向北望去,坐北朝南的晉王府城,南“承恩”于皇天上帝之恩賜,北“拱極”于國家社稷之防護,左上為“皇廟”,右下為“社稷壇”,構成“中宮”“左穆”“右社”“前尊”“后衛(wèi)”之帝王府第正統(tǒng)格局。這既合朝廷建城之規(guī)矩,又符堪輿所求之祥瑞,與“錦繡太原城”珠聯(lián)璧合,恰似錦上添花。
就藩晉省太原后,朱棡施展全身解數(shù),治藩巡邊,效命國家。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彈劾之疏密報于圣上,“言告朱棡藏兵于五臺山中”,“采鐵于山澗,冶制兵器”,“有異謀”。朱元璋見此密奏,拘晉王入朝。經一番折騰后,“詔復其爵,敕令歸國”。洪武二十七年,永平侯謝成坐罪被誅,晉王聞之魂膽俱裂,于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六日撒手人寰,得謚號“恭王”。
史稱,明晉王世家,始于恭王朱棡,自洪武三年(1370),終于崇禎十七年(1644),末王朱求桂“被李自成所執(zhí),不知所終”,“共傳十一世十王”。公元1955年朱求桂墓在榆次被發(fā)現(xiàn),從墓志銘得知,他死于“崇禎三年十一月”。其子朱審煊襲晉王位時,距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太原城,還有14年之久。明晉恭王世系不是“傳十一世、十王”,而是“傳十二世、十一王”。
明末,李自成親率百萬大軍,于崇禎十七年二月初六日清晨直抵太原城下,把省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李自成大順軍攻城三日,遇到太原城民眾奮力抵抗,攻防之慘烈,死傷之軍民,窺斑可見豹焉。攻占太原后,大順軍休整八日,繼續(xù)北上,直逼北京。
此役,太原城東南角樓毀于火罐自爆,南關北城樓毀于戰(zhàn)火,晉王府雖作為大順軍臨時帥府,屯之于軍,財物損毀不計,“古寶賢堂法帖”碑碣有所散失,然晉王府二城及宮宇無兵燹之災,仍基本完好。
離開太原后的大順軍,很快攻陷北京,崇禎自縊于煤山,明王朝覆滅。后來吳三桂反叛降清,李自成崇禎十七年四月卅日率殘部撤離北京,再返山西。五月中旬二進太原。在太原城中,李自成部署固守山西之策,建立山西政權,以大順軍將領韓文銓為山西節(jié)度使,李若星為山西巡按,以前明降將陳永福統(tǒng)兵一萬鎮(zhèn)守太原。
陳永福按李自成安排的“堅壁清野”之策,派兵四出清野,積儲糧草,積極備戰(zhàn);拆南關城北城垣,防止清兵據(jù)南關而攻大城;清除城中可能之內患,搜捕晉王府宗室、前明遺官及可疑反叛者,剿殺于城內“海子堰”……決心死守太原,與城共存亡。崇禎十七年十月初三日,清軍將火炮集中于太原城之西北角,霎時眾炮齊放,“城垣立毀十余丈”。一場血戰(zhàn)直殺得天昏地暗。不久,太原城陷落,山西節(jié)度使韓文銓戰(zhàn)死,巡按李若星降清。太原守將陳永福在城之東南力戰(zhàn)后突圍南奔,不知所終。
清軍攻克太原后,迅速安定戰(zhàn)亂局勢,立派漢臣右副都御史馬國柱為山西巡撫,進駐太原府。新王朝以“山西為神京右臂”,國之重地,增置宣大山西總督,駐節(jié)太原,位在山西巡撫之上。
清初之太原,雖很快恢復正常秩序,但大事卻層出不窮。先是順治三年(1646)四月十二日(有說四月十八日)夜,富麗堂皇,雄宏壯觀,在太原府城中雄臥了近二百五十年的晉王府并其宮城、外城,失火焚毀。錦繡太原城的那朵添之于錦上的花,永遠地消失了,取代它的是一片煙熏火燎的斷壁殘垣,狼藉瓦礫。
又三年,順治六年,大順軍在陜西北部的殘余力量,最終被平滅,戍守黃河東岸軍渡口一線的正藍旗、鑲藍旗各一部旗兵,調防省城太原府,永駐于此。
逮經康雍乾盛世,朝廷派員巡視晉省,見明晉藩府火毀之址,百余年間不堪,有傷府市觀瞻,遂責成山西巡撫,在晉藩府邸廢墟之上,建“精營土城”,也就是人們口語上所說的“精騎營”。這座再建的精營土城,便是今西起精營西邊街,東至精營東邊街,北至北正街,南至南橫街這一片地方。
太原晉王府推測范圍往事不可追,如今的晉王府,不再有往昔輝煌,只是留下一些地名。而太原城,也日新月異,舊時景觀已成鳳毛麟角。
編輯:小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