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春秋戰(zhàn)國歷史文化簡介大事年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皇帝列表 春秋的建立與滅亡

  【春秋歷史簡介


  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代名,因孔子編訂的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是東周的前期,《春秋》編年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后世稱此時代為“春秋”?,F(xiàn)在一般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又有兩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公元前546年的“弭兵”大會,把政治形勢劃了一條界限:在這以前的200余年間,以諸侯之間的爭霸戰(zhàn)為主;在這以后的100多年,以列國內(nèi)部的階級斗爭為主,反映了新舊社會制度開始更替所引起的斗爭日益激烈和深入。


春秋形勢圖

  平王東遷后,周起初尚有今陜西東部和豫中一代的地方,后來這些領土逐漸被秦、虢等國所占據(jù),周天子所能控制的范圍,僅限于洛邑四周。疆域的縮小,使周天子失去了號令諸侯的能力,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職和貢納,周王室的收入因此減少。周王室經(jīng)常向諸侯求車、求金,失去了昔日的威嚴,已和一般小國無別。政治方面“禮壞樂崩”,出現(xiàn)了大國爭霸的局面。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越之間,先后爭霸。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禮樂征發(fā)自諸侯出”所代替,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王室的安危取決于諸侯、霸主的向背。春秋時期從周王室到各諸侯國,君權不強者占多數(shù)。魯、宋、鄭、齊、晉等國的君權日益衰弱,國君的廢立由卿大夫操縱?!皺嗳ス?,政在家門”。主宰國家命運的卿大夫為了爭權奪利,又不斷展開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引起頻繁的內(nèi)亂發(fā)生。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140多個,經(jīng)過連年兼并,到后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

  春秋時代是我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即奴隸社會瓦解的時期。以前由貴族階級獨享的文化教育,開始從王侯宮殿走向民間,從中原遠播“荊蠻”。在經(jīng)濟領域,鐵器和牛耕的出現(xiàn),耕開了阡陌縱橫此疆彼界的井田,個體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活力沖破了集體耦耕的奴隸制的束縛,“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剝削奴隸的勞役形式轉變?yōu)樾K耕作,交收定額租稅的形式……一句話,是新登歷史舞臺的鐵犁耕翻了奴隸社會和舊貴族的宮垣城墻!

齊桓公

伍子胥

  華夏族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先秦時期以夏、商、周族為主形成的民族,亦稱“諸華”、“諸夏”。《左傳·閔公元年》:“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比A夏之名起于上古,《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則析公為之也?!薄叭A”意為“榮”(《說文·華部》),“夏”意為“中國之人”(《說文·文部》),“中國”即中原之意。夏、商、周族都起源于黃河中下游,主要活動范圍在今陜西中部、河南、山東西部及河北、山西南部。西周時分別將周圍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稱為夷、戎、蠻、狄,中原民族則自稱華夏。

  周人所謂華夏,除自身外也包括了虞(舜)、夏、商三代的后裔在內(nèi),甚至有傳說中黃帝、帝堯的后裔在內(nèi),然而虞、夏、商的先祖都不是華夏,孟子說:“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離婁下》)司馬遷說:“禹興于西羌?!庇菖c夏的分布是一東一西,商與周的興起也是一東一西。商人本出東夷,后來與東夷關系一直很密切。周人的戎狄身份也是無可諱言的,直至太王古公亶父“居岐之陽”,才從戎狄中分離出來。周有世代互婚的兩大氏族:姬姓非戎即狄,可能是狄之近戎者;姜姓是羌,無疑屬戎。

  春秋時期“尊王攘夷”成了霸主事業(yè)的主要原則,于是夷夏之辨就義正詞嚴了。以《左傳》《國語》為例,華夏單稱、連稱以及諸華、諸夏、方夏、區(qū)夏、東夏之稱,夷夏對舉、戎華對舉也屢見不鮮。以前的四夷似指四方之夷,到了戰(zhàn)國時期則發(fā)展為夷分四類,東、西、南、北各代表一類民族,與中國或華夏對舉。在春秋之際大都先后與之融合,成為漢民族的先民。

  華夏族的形成是通婚、遷徙以至戰(zhàn)爭發(fā)展使不同民族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與聯(lián)系的結果,落后者總是接受先進者的熏陶與感染,后起者對先進者總是即有因襲,又有變革。朝代的更迭,統(tǒng)治民族與被統(tǒng)治民族的易位,是虞、夏、商、周四族匯合成為華夏的嚆矢。及至周滅商,又大封商人乃至虞夏的后裔,華夏族才算初具規(guī)模了。春秋早期,在華夏諸國看來,楚人的地位與蠻夷相去無幾,甚至楚君也自稱是“蠻夷也”?!妒酚洝で乇居洝氛f秦人先祖的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但秦人最初實為夷,而后徙入戎,終于化為夏。秦、楚以外,吳、越也是“夷狄”大國,燕、晉、齊的王室雖非夷狄,但因與夷狄比鄰而雜有夷狄之風??傊叭烈摹钡慕Y果,加速了夷狄的華夏化。上述楚、秦、吳、越四大國不必晚至戰(zhàn)國,均已變夷狄為華夏了。戰(zhàn)國之時,楚國把更多的蠻族,如濮人、蠻人、庸人、舒人等帶進了華夏的領域,秦國則把更多的戎狄,如巴人、蜀人等帶進了華夏的領域,其他接近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諸侯國無不如此。于是,從族源上看,在華夏中間,蠻、夷、戎、狄的血統(tǒng)一應俱全了。華夏族形成、壯大的過程,便是蠻、夷、戎、狄同化、融合的過程。

  一部先秦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國上古的民族形成史。說得更明確一點,則是華夏形成史或由夷變夏史。華夏是蠻、夷、戎、狄異化又同化的先進產(chǎn)物。

  西施——中國第一美女間諜

  西施,原名施夷光,約生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末越國苧蘿(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fā)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當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圖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于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yún)菫橘|(zhì)。釋歸后,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美人計,“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于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tài)?!蔽魇┲痪邆淞说谝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花了3年時間,教西施以歌舞、步履、禮儀等。西施發(fā)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jié),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yǎng)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tài)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后,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給吳王夫差。西施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女間諜。西施到吳國之后,以美貌使吳王沉湎酒色,聽信她的話,為越國滅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首先,西施使吳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敗壞朝中風氣。吳王夫差自從得到西施,對她寵愛異常,為求美人歡心,有求必應,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筑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每日與西施戲水,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筑“響屐廊”,用數(shù)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叭檺墼谝簧怼?,“從此君王不早朝”。對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勸諫不僅不理會,反而進行訓斥驅逐,漸漸地大臣們都不敢說話了,朝中風氣漸漸敗壞。

  其次,西施對吳王施加影響,大力耗費吳國錢財,削弱吳國國力。西施充分利用她對吳王的影響,積極配合越國行動。為了掏空吳國府庫,耗盡吳國的財力,越國借口遇到災荒,向吳國要求借貸10萬石糧食。夫差拿不定主意,西施便趁機向吳王進言:“您平時總以英雄自詡,怎么連這么點事都決定不下來呢?各國之間本來就應該互相援助。一個雄才偉略的君主,應該有氣量,胸懷寬廣才是,對敵國尚且如此何況越國還是大王您的屬國呢,越國的百姓還是您的臣民,難道您讓自己的臣民活活餓死嗎?”在西施的鼓動下,第二天吳王便下令借給越國10萬石糧食。第二年,越國大豐收,便把糧食如數(shù)還給吳國,夫差見糧食如數(shù)歸還,而且顆粒飽滿,質(zhì)量很好,便下令用這些糧食作吳國來年的糧種。誰知這些糧食在吳國種下去卻是顆粒無收,吳國頓時陷入饑荒之中。他們哪里知道這些糧食在越國早已被越國人用水蒸過,越國想以此消耗吳國的財力,造成吳國饑荒,引起吳國混亂。

  再次,西施挑撥吳國君臣關系,計殺大將伍子胥。雖然吳國府庫空虛,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但滅吳最大的障礙是忠心耿耿的伍子胥。伍子胥是夫差父子兩代的功臣,文武兼?zhèn)?,在吳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伍子胥一直認為越國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屢次在夫差面前與太宰伯嚭爭論對越國的政策。西施明白伍子胥是她和越國最大的威脅,此人不除,吳國就難滅。但要讓伍子胥與吳王交惡并非易事,于是她便與吳王寵臣伯嚭聯(lián)合起來,共同陷害伍子胥。當時越國在勾踐治理下,國力日益增強,軍隊訓練有素,吳王曾想要討伐越國,正是在西施和伯嚭的花言巧語下吳王才打消了這個念頭。伯嚭和西施總說越國對吳國如何忠順,對吳王絕無二心等等,吳王夫差對越國也逐漸失去了警惕,一心要攻打齊國。而這正中越王下懷,越王勾踐希望吳國勞師費餉,進一步消耗國力,便趁機推波助瀾,親率官員前去朝賀,并贈送大批禮物,還表示愿意派3000甲兵隨往出征。而伍子胥不同意打齊國,指出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墒欠虿钤谖魇┖筒畤旱挠绊懴略缫崖牪贿M伍子胥的話,伍子胥只能無奈地嘆道:“大王不聽我話,再過三年,吳國就變成廢墟了?!狈虿盥犓诔鲈寡?,很不高興,回宮后給西施說起這事。一直以來西施利用各種機會,一遍又一遍地在吳王面前說伍子胥的壞話,這一次更是拿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的事進行挑撥。在西施一遍又一遍的撒嬌中,夫差漸漸開始懷疑伍子胥的忠心來。而伯嚭趁機挑撥吳王和伍子胥的關系。他向吳王說:“伍子胥要謀反了?!痹瓉砦樽玉銓掖蝿裰G吳王無效,知道吳國遲早要亡,自己雖然隨時準備殉國,卻愛子心切,便借出使齊國的機會,把兒子寄養(yǎng)在齊國的一個大夫家里,而齊國正是吳國的敵國,這便被當成謀反的證據(jù)。夫差聽到報告后大怒,便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命他自盡。伍子胥死后,吳王寵信太宰伯嚭,朝政更加昏暗腐敗,吳國的國力進一步削弱。至此,西施出使吳國的間諜任務已經(jīng)完成,她為越國的勝利徹底掃清了障礙。

  據(jù)說伍子胥臨死時曾吩咐左右說:“我死后,你們把我的眼睛放在吳國的城門上,讓我看到越軍是怎樣打進來滅吳的?!蔽樽玉愕脑挷痪霉粦灹?。公元前482年,勾踐趁夫差率精兵北上,爭奪霸主之際,命范蠡率軍攻打吳國,一舉攻占了吳國都城姑蘇,俘獲吳太子友。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再次北伐,吳軍雖然全力迎戰(zhàn),但吳國的精銳早已損失在往日的東征西討中,兩軍交鋒,吳軍又慘敗,越軍將吳國都城姑蘇團團圍住,圍而不殲,竟達3年之久。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日暮窮途,吳王派使臣跪行至越軍大營,乞求罷兵言和,遭到勾踐拒絕,夫差自殺而亡。

  西施在越國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以美色迷惑吳王夫差,使吳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大興土木,耗費國力,并離間其君臣關系,導致吳國政局不穩(wěn),國力下降,成功地扮演了使者與間諜的角色。越國最后滅掉吳國,稱霸諸侯,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施的犧牲和奉獻是分不開的。她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美女間諜。對此,明朝的西施祠,有副“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的對聯(lián),以此來頌揚西施在興越滅吳中的功績。西施是一位成功的美女間諜,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誰也沒有能在國王身邊做間諜的經(jīng)歷,而又極其出色地完成使命,幫助越國滅了吳國。所以,她既是中國四大美女之首,又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美女間諜。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皇帝列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平王東遷王室衰微


  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我國歷史由統(tǒng)一的西周進入分裂割據(jù)和動亂混戰(zhàn)的春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后,太子宜臼被擁立為王,就是平王。由于鎬京被毀,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wèi)護下遷都洛邑(今洛陽),建立了東周王朝。東周又分為兩個階段,即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平王東遷后,起初尚占有今陜西東部到豫中一帶的地方,后來有些地方被秦、虢等國割去,周天子直轄的“王畿”又在戎狄的不斷蠶食下,最后只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天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見、述職。這時,王室內(nèi)部也發(fā)生王位爭奪和卿大夫專權的現(xiàn)象,王室衰微,政權下降。鄭莊公為周卿士以后,虢公也為周卿士,因此發(fā)生鄭虢爭政。當時強大的諸侯,有齊、晉、楚、秦相繼稱霸,出現(xiàn)了所謂“政有方伯”的局面。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了。過去以封建從屬關系形成的統(tǒng)一紐帶逐漸松弛,中原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職和納貢,周天子實際擁有的土地和人口很少,勢力很弱,與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差不多,政治、經(jīng)濟上都必須依附于強大的諸侯,天子的威信也日益下降。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遂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所以各強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fā)展自己的勢力,爭作霸主。鄭國在春秋初年,就扮演了這個角色。

  鄭國

  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重要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于鄭(今陜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期,鄭桓公身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馬上就要滅亡,于桓公三十三年(公元前774年)將鄭國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今河南省新鄭一帶)。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定首都為新鄭。武公在位27年去世,兒子莊公登基。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屬下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鄭國非?;钴S。甚至,一段時間之內(nèi),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俯首稱臣,跟隨鄭國東征西討。莊公時代鄭國內(nèi)部肅清了反對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后因內(nèi)部爭權事件不斷,發(fā)展受挫。春秋晚期賢臣子產(chǎn)執(zhí)政,鄭國國勢發(fā)展。進入戰(zhàn)國,鄭國內(nèi)有君臣的權力角逐,外受韓國的不斷蠶食,力量日益削弱。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率軍攻占鄭國,鄭國滅亡,國土并入韓國。

  周鄭交質(zhì)

  “周鄭交質(zhì)”是春秋初年周王室與鄭國互相交換質(zhì)子來取得互相信任的事件。西周后期,宣王封弟友于鄭(陜西華縣),就是鄭桓公。后來,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滅了東方的兩個小國,新建都城于河南新鄭。武公的兒子莊公即位,在王室衰微,周天子沒有力量繼續(xù)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情況下,莊公打起“以王命伐不廷”的旗號,聯(lián)合齊、魯穩(wěn)定了東周的局面,但鄭國想乘機獨霸王室權力,與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銳。平王時,王室與鄭國已互不信任,互相交換質(zhì)子(以兒子作為抵押),周平王保證不再削弱鄭伯的權利,鄭伯也不再威脅周王室,否則殺掉質(zhì)子,兵戎相見,它表明周王室已失去宗主的地位了。《左傳》隱公三年記載:“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编嵅杉雷懵蕩煛叭刂湣保锛居帧叭〕芍苤獭?,遂“周鄭交惡”。后來,周桓王上臺,開始剝奪鄭國的權力,鄭伯非常不滿,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莊稼,周鄭“交質(zhì)”發(fā)展到“交惡”的地步,尖銳的矛盾終于引起一場大戰(zhàn)。

  【春秋五霸


  孺葛之戰(zhàn)


孺葛之戰(zhàn)

  孺葛之戰(zhàn)是春秋初年,周王室與鄭國在孺葛(今河南長葛縣)的一場戰(zhàn)爭,是春秋時代第一次較大的戰(zhàn)爭。平王時,相繼任用鄭武公和他的兒子鄭莊公為卿士。莊公打起“以王命伐不廷”的旗號,聯(lián)合齊、魯穩(wěn)定了東周的局面,但鄭國想乘機獨霸王室權力,與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銳。平王死后,桓王繼位,欲解除鄭莊公卿士的職務,另任用虢公為卿士,于是“周鄭交惡”。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終于罷了鄭伯,鄭伯因而不朝,周桓王率王室軍隊和陳、蔡、衛(wèi)等國軍隊對鄭國進行討伐,雙方在孺葛(今河南長葛縣)交戰(zhàn)。桓王親率中軍,虢公林父率蔡、衛(wèi)兩國軍隊為右軍,周公黑肩率陳軍為左軍,呈“鳥陣雁行”的陣勢,突出中軍。鄭國采取“漁網(wǎng)之陣”,把主力放在左右兩方,戰(zhàn)車在前,中軍居后。開戰(zhàn)后,陳國由于內(nèi)政動亂,士氣不高,立即敗逃,蔡、衛(wèi)兩國軍隊也無戰(zhàn)斗力,一觸即潰。鄭國三軍合圍周王中軍,王師大敗,周桓王肩膀中箭。這一仗不僅打敗了王師,更重要的是周天子的威嚴掃地,周王“受天有大命”,“輔有四方”的牌子被打碎,僅存共主的虛名。從此,周王室一蹶不振。中原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職和納貢,周天子實際擁有的土地和人口很少,勢力很弱,與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差不多,政治、經(jīng)濟上都必須依附于強大的諸侯。天子的威信也日益下降。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遂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與此相反,鄭國的地位比以前更加顯赫,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鄭莊公儼然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代先后出現(xiàn)的五位霸主。春秋時期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zhàn)火連天。僅據(jù)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480余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毕鄠鞔呵锍跗谥T侯列國140多個,經(jīng)過連年兼并,到后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稱為“春秋五霸”?!按呵镂灏浴笔侵庚R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齊桓公是春秋時最先稱霸的。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他在政治、經(jīng)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于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今河南蘭考),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晉文公于公元前633年的城濮之戰(zhàn),采取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zhàn)機的戰(zhàn)術,命令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wèi)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全殲楚軍。城濮之戰(zhàn)奠定了晉文公稱霸的基礎,晉文公成了中原第二位霸主。第三位稱霸的是楚莊王。楚莊王是一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霸主。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北)與晉軍大戰(zhàn),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所以,在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異議的。春秋末期,吳國、越國相繼強大,爭霸于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黃池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但吳國的霸業(yè)時間很短。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后,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jīng)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滕縣),成為霸主,時間也很暫短。宋襄公無才無能,假仁假義,迂腐不堪,根本就沒有過稱霸的經(jīng)歷,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對于秦穆公來說,他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外邦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

  【齊桓公爭霸


  齊國

  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是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尚的封國。在今山東省東北部,面臨大海,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周公旦攝政時,三監(jiān)作亂,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有了征伐權,成為周王朝東方大國。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shù)呐c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lián)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會盟于召陵。此后,齊桓公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魯、宋、衛(wèi)、鄭、許、曹于葵丘。齊桓公霸業(yè)達到頂峰。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zhàn)于鞍(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殺莊公,立景公。景公時,陳桓子施惠于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lián)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8年,陳僖子聯(lián)合鮑氏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4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封為齊侯,完成了田氏代齊的過程。

  齊桓公首霸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霸,名小白。齊桓公少年時,齊襄公誅殺無度,鮑叔牙護衛(wèi)小白避到侶國。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不久自己又被渠丘大夫雍稟所殺。魯國派大軍護送公子糾回國爭位,并派管仲截殺小白,小白中箭裝死,迷惑了公子糾,等公子糾回到齊國時,小白走捷徑已趕到齊國立為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利用管仲進行改革,對外以“尊王攘夷”為旗幟,爭取同盟軍,得到周天子的信任。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北杏(今山東東阿縣)會盟諸侯,即九合諸侯,這是齊桓公第一次會盟諸侯。當時北方山戎和狄族勢力向南發(fā)展,經(jīng)常侵擾燕、邢、衛(wèi)等國。公元前661年,齊桓公聯(lián)合燕國打敗山戎,又聯(lián)合宋、曹等國制止了狄人的擾害,“存邢救衛(wèi)”,從而提高了齊國在中原各國的威信。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八國軍隊進攻楚國的盟國蔡國,蔡國軍隊望風而逃,于是齊軍乘勝進軍楚境,楚國不敢與齊國交戰(zhàn)。楚成王一面親率大軍迎戰(zhàn),一面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齊桓公派管仲以周王室代言人的口氣責備楚國,制止了楚國對中原的進攻。齊桓公還平定了周王室的內(nèi)亂,扶持周襄王即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諸侯,各諸侯國君主和周天子的使臣參加,正式承認其中原霸主地位。這是齊桓公霸業(yè)的頂峰。

  長勺之戰(zhàn)


長勺之戰(zhàn)

  長勺之戰(zhàn)是春秋前期,齊魯兩國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zhàn),也是中國歷史上后發(fā)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zhàn)例。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魯莊公聞報,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一決勝負。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fā)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動進攻,均未奏效。魯軍利用齊軍三鼓而氣衰的有利時機,一鼓作氣,迅猛英勇地沖向敵人,沖垮齊軍的車陣,大敗齊軍。曹劌判明齊軍確實敗潰,這才建議魯莊公實施追擊。魯軍取得了長勺之戰(zhàn)的最終勝利。此役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zhàn)中遵循后發(fā)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御政策,正確選擇戰(zhàn)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晉文公爭霸


  晉國

  晉國,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為當時重要封國之一。叔虞子改稱晉。西周末年,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獎賞。晉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其叔成師于曲沃,到晉緡侯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正式受命為晉侯,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國。新建的晉國充滿活力,武公之子獻公大力擴張,曾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并戰(zhàn)勝驪戎、赤狄等族。到晉文公時開創(chuàng)霸業(yè)。城濮之戰(zhàn),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命為霸主。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當時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于奪得君位。后來晉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對同姓公族采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的先例。以后,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厲公為加強公室、削弱強臣,曾利用大臣間的矛盾誅滅掌權的異姓大臣,但接著自己也被另兩家大臣欒氏、中行氏所殺。悼公時君權曾有所加強,但也未能扭轉局勢。昭公以后,晉國形成強大的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卿,公室已不復成為重要力量,六卿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加激烈。定公時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又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靜公,建立近700年的晉國滅亡。

  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是晉獻公的夫人驪姬制造的一場內(nèi)亂。晉獻公娶了6個妻子,生了5個兒子,齊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國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驪戎族人許配了驪姬給晉獻公,她生了奚齊,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驪姬受到晉獻公的寵愛,她希望立自己生的奚齊為太子,讓他繼承君位。公元前656年,驪姬施展陰謀陷害太子,驪姬在酒肉里偷偷地下了毒,讓太子申生到曲沃去祭祀已故母親,并把拜神的酒肉拿回來送給獻公。晉獻公把肉給狗吃,狗被毒死了,以為是太子想謀殺他。太子逃回曲沃,晉獻公殺了太子的師傅杜原款。二月十七日,在曲沃太子被絞死。驪姬野心勃勃,又挑撥獻公陷害太子的弟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逃到國外,其他公子相繼被逐,驪姬子奚齊被立為太子。公元前651年9月,獻公死,奚齊被立為君。不久,晉國大夫里克殺了剛剛即位的奚齊,荀息立奚齊的弟弟卓子為君主。一月后,里克又殺了卓子。驪姬制造的這一禍亂,獻公的兒子和一些大臣被殺或逃亡,使一度強盛起來的晉國再度衰弱下去。

  晉文公

  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名重耳,獻公之子。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大軍送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的同時,秦國又派公子摯到晉軍中做瓦解工作,秦、晉兩軍迅速攻占晉都。這時,晉國的國君晉懷公被殺,重耳即位,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在平定內(nèi)亂后,整頓內(nèi)政,擴充軍隊,使國力日益強盛。晉文公的霸業(yè),主要有兩件大事。一是“勤王”。公元前635年,周王室發(fā)生了王子帶之亂,周襄王出居鄭避難。晉文公出兵殺了王子帶,又平定了周王室的內(nèi)亂,迎周襄王復位,晉文公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更高了。二是城濮之戰(zhàn)。自齊的霸業(yè)衰退后,楚國又成為中原的強大力量,晉與楚爭奪霸權的斗爭就成為迫切的任務,最緊迫的問題是擴充軍隊。公元前633年,晉國把軍隊擴大到三軍,又確立了軍中元帥的建制。在上、中、下三軍中規(guī)定統(tǒng)帥中軍者地位最高,即是中軍之長,又是三軍的統(tǒng)帥,故稱為“元帥”,這是我國歷史上元帥一詞的最早使用。這樣,野心勃勃的晉文公要稱霸中原,就必須把打擊的矛頭指向楚國,城濮之戰(zhàn)晉國打敗楚國,晉文公成為霸主。

  城濮之戰(zhàn)


城濮之戰(zhàn)

  城濮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晉楚兩國為爭奪霸權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進行的一次重要戰(zhàn)爭。齊桓公死后,齊不能繼續(xù)維持霸業(yè),而南方的楚國則日益強盛。楚成王想乘機取代齊桓公而成為霸主。當時,北方的晉國在晉文公治理下也日益強盛,晉文公平定王室內(nèi)亂后,亦欲進入中原爭霸。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陳、蔡、鄭、許等國軍隊圍宋,宋向晉告急。次年,晉聯(lián)合齊、秦以三軍之眾和兵車700乘進攻楚的盟國曹、衛(wèi)以救宋。楚遣使到晉,表示愿解宋圍,并要求晉國同時退兵。晉不但不退兵,并唆使曹、衛(wèi)背楚從晉,激怒了楚成王。楚國派令尹子玉率軍北上,與晉決戰(zhàn)。決戰(zhàn)開始時,楚軍占優(yōu)勢,晉軍為了爭取主動,晉文公下令晉軍“退避三舍”(90里)之地,退到衛(wèi)國的城濮,選擇有利地形以便集中兵力與敵決戰(zhàn)。決戰(zhàn)開始后,晉軍首先向楚薄弱的陳、蔡右翼軍沖擊,楚右翼軍崩潰;然后晉軍中軍后撤,迷惑楚軍,下軍偽裝逃跑。楚左翼軍出擊,晉軍以主力攔腰截擊,楚軍遭晉軍夾擊,左翼軍全部被殲滅,晉軍大勝。城濮之戰(zhàn)是春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zhàn)爭,使楚國北上遭受到第一次沉重打擊,有力地阻止了楚國的北上。從此,中原小國擺脫了楚國的控制,歸附了晉國。所以,城濮之戰(zhàn)奠定了晉文公的霸業(yè),城濮之戰(zhàn)后,晉文公在踐土同齊、魯?shù)劝藝Y盟,周襄王正式冊封晉文公為霸主。踐土之盟是諸侯國承認晉文公霸主地位的標志,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崤之戰(zhàn)

  崤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秦晉之間為爭奪霸權在崤(今河南澠池西)進行的一場重要戰(zhàn)爭。春秋中期,秦穆公即位后,國勢日盛,已有圖霸中原之意。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剛死還未下葬之機,企圖插足中原,派軍偷襲鄭國,遇鄭國商人弦高,弦高假借國王名義犒老秦軍。秦以為鄭國有備,滅晉盟國滑國(今河南偃師縣南)后回師。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于戒備。晉對秦東進政策一向懷有戒備心理,抱著“敵不可縱,縱敵患生”的態(tài)度出兵截擊秦軍。晉軍利用地形設伏待敵,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fā)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zhàn),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毫無防備,全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被壓縮在狹小的山谷,猶如甕中之鱉遭到晉軍與姜戎的夾擊,秦軍全軍覆滅。秦軍主帥孟明視、西乞、白乙等三將被俘。崤之戰(zhàn)晉軍大勝,從而遏止了秦穆公東進,爭霸中原的企圖。

  邲之戰(zhàn)

  邲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晉楚爭霸中原的戰(zhàn)爭,因楚軍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或說河南鄭州北)大敗晉軍而得名。楚莊王平定了內(nèi)部叛亂后改革政治,使國力大振,楚國在江淮流域的勢力逐漸鞏固后,便再次北伐。公元前598年,楚莊王伐陳。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攻鄭,鄭國向晉國求救。晉為了維護霸業(yè),派荀林父率軍救鄭,聞楚已降服鄭,鄭伯肉袒與楚結盟。晉軍與楚軍大戰(zhàn)于,鄭新降楚,反助楚攻晉。晉中軍元帥荀林父率軍救鄭,但內(nèi)部對和戰(zhàn)久議不決。主戰(zhàn)的中軍副帥先穀不聽指揮,率其部渡過黃河,駐扎在敖、鄗二山(今河南滎陽北)。先穀的主張得到中軍大夫趙括、下軍大夫趙同的支持。想作公族大夫未達目的的魏錡,與請求為卿未能如愿的趙旃,企圖使晉軍失敗以泄私憤,便擅自向楚軍挑戰(zhàn)。楚莊王接受魏錡、趙旃的請戰(zhàn),率軍迎戰(zhàn)。楚莊王采取先發(fā)制人的策略,迅速接近晉軍,展開進攻。晉軍主帥荀林父本來沒有同楚軍決戰(zhàn)的思想準備,見楚軍大軍壓境,驚慌失措,忙下令撤退,晉軍爭相奪船渡河,先上船的用刀砍斷攀舟之人的手,爭相逃命。之戰(zhàn)以晉國的慘敗而結束,邲之戰(zhàn)也是晉國在同楚國爭霸中最大的一次慘敗。邲之戰(zhàn)后,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一些小國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晉與齊楚爭霸


  鞍之戰(zhàn)

  鞍之戰(zhàn)是公元前589年晉齊在鞍(今山東濟南附近)進行的一次爭霸戰(zhàn)。春秋中期,隨著晉的霸業(yè)的中衰,和晉一向站在一邊的齊,漸漸對晉產(chǎn)生了蔑視的態(tài)度。齊頃公即位,想重振齊國。這時,晉使郤克來齊,他腳跛,齊頃公的母親、夫人、妃子在幃后偷看,不覺發(fā)笑,郤克引以為恥。公元前589年,魯、衛(wèi)兩國因不堪齊的侵伐而向晉乞師。因此,為懲戒叛逆,震懾諸侯,復興霸業(yè),晉景公命中軍元帥郤克率上、中、下三軍戰(zhàn)車800乘,會同魯、衛(wèi)、曹及狄人的軍隊進攻齊軍。晉軍和魯、衛(wèi)等國的軍隊與齊軍在齊國的鞍決戰(zhàn)。戰(zhàn)前齊頃公非常驕傲,夸口“我先要消滅了晉軍再吃早飯”,戰(zhàn)馬沒披甲就沖出陣前。齊頃公手下逢丑夫作戰(zhàn)很勇猛,戰(zhàn)斗一開始,就射傷晉軍主帥郤克,郤克受傷后仍堅持指揮,晉軍奮勇作戰(zhàn),齊軍被打得大敗,齊頃公被晉將韓厥俘虜后逃走。齊頃公被迫向晉國求和,歸還侵占的魯、衛(wèi)領土,晉國得到了齊國的大批財物。晉郤克不許,堅持一定要齊頃公的母親肖同叔為質(zhì),并迫使齊國“盡東其畝”,把田間道路改為東西方向,以便于晉國軍隊向東開進。齊據(jù)理力爭,不肯答應,晉最后只好讓步。這次戰(zhàn)役的結局表明,晉仍是強大的,晉挽回了邲之戰(zhàn)后的頹勢,重新取得了在諸侯中的霸主地位,齊企圖代替晉的霸主地位是難以實現(xiàn)的。

  鄢陵之戰(zhàn)


鄢陵之戰(zhàn)

  鄢陵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晉楚為爭霸中原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進行的一次爭霸戰(zhàn)。楚共王屢屢向晉的霸主地位進行挑戰(zhàn)。公元前576年,楚軍攻鄭、衛(wèi),鄭、衛(wèi)被迫背晉歸楚。晉為維護霸業(yè),晉厲公于公元前575年興師討伐背晉的鄭,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共王率軍救鄭,雙方在鄢陵交戰(zhàn)。楚軍采用以往的策略,先發(fā)制人,在黎明時突然逼近晉軍營壘。晉軍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隊迎戰(zhàn)。由楚逃晉的苗賁皇獻計晉獻公。他認為楚中軍兵力強大,左、右軍兵力薄弱,應首先改變晉軍中、下軍嚴整的軍容,誘使楚左、右軍進攻晉中軍。這時,晉中軍先分兵進擊楚左、右軍,待其陷入包圍時,再有上、下軍配合中軍聚而殲之,然后集中上、中、下軍共擊楚國精銳的中軍。晉厲公聽從了苗賁皇的計謀。楚共王見晉軍兵力薄弱,遂率中軍進攻,遭到抗擊。在激戰(zhàn)中,晉將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激戰(zhàn)自凌晨至暮,晉軍很快把楚軍逼到危險境地,楚軍傷亡慘重,只得暫時收兵,在夜間補充兵力,準備雞鳴再戰(zhàn)。后因主帥子反酒醉,不能商議軍機,楚共王乘夜幕掩護,帶楚軍離開戰(zhàn)場,晉軍大勝。子反因貽誤軍機自殺。鄢陵之戰(zhàn)是繼城濮之戰(zhàn)后,晉國對楚國的第二次大的勝利,從而阻止了楚國的北上。晉軍創(chuàng)造的攻弱避堅的戰(zhàn)術,成為古代戰(zhàn)爭中的著名范例。

  平陰之戰(zhàn)


平陰之戰(zhàn)

  平陰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晉齊之間為爭霸中原在平陰(今山東平陰)進行的一次爭霸戰(zhàn)。公元前557年,晉悼公病逝,其子平公繼位。齊國乘晉君初立之機,與楚通使交好,并興兵攻打魯、衛(wèi)、曹等中原盟國,意欲代晉稱霸。為鞏固中原聯(lián)盟,維護霸業(yè),晉平公親自領兵出征。公元前555年,晉、魯、宋、衛(wèi)等十二國軍隊聯(lián)合伐齊,深入齊國。齊靈公率軍在平陰迎擊。晉平公率諸侯聯(lián)軍兵分兩路,以主力攻打平陰之齊軍,余部經(jīng)魯、莒國境,越沂蒙山奔襲齊都臨淄。聯(lián)軍主力在平陰展開攻堅戰(zhàn),齊守軍死傷甚眾,戰(zhàn)斗中晉軍戰(zhàn)車后拖著樹枝揚起塵土,迷惑齊軍,齊靈公見晉軍如此之多,非常驚慌,在夜幕掩護下帶領齊軍悄悄逃走。晉軍和魯軍尾追齊軍,進而將齊都臨淄圍住,晉軍一直打到齊國東面,齊國慘敗。聯(lián)軍采用的正面強攻與迂回包抄相結合,及虛張聲勢等作戰(zhàn)指導方針,突出地體現(xiàn)了春秋時期軍事的發(fā)展。平陰之戰(zhàn)是晉國繼鞍之戰(zhàn)之后對齊國的又一次勝利,也是晉國對外戰(zhàn)爭的最后一次重大勝利,是晉國霸權的落日余暉。

  【秦國崛起和秦晉之好


  秦國崛起

  秦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后)。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養(yǎng)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汧、渭之會”(汧、渭二水交會處)的秦。從此非子這一支遂以秦為氏,作為周朝的附庸。周厲王時,西戎攻滅非子后裔。周宣王時,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伐戎不勝,死于戎。秦仲子秦莊公始破西戎,收復西戎丘而居之。莊公子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當時秦的國都在西犬丘,襄公為第一代國君。秦的疆域最初在今天甘肅東南和陜西省西部的渭水流域,在當時屬于中國的邊緣部分。后逐漸并滅今陜西、甘肅境內(nèi)的西戎各部,沿渭水東進。逾黃河和崤函之塞,進攻三晉;逾今陜西商洛地區(qū)進攻楚;逾今陜西漢中地區(qū),進入巴蜀,并從巴蜀進攻楚。春秋早期,周人退出今陜西境內(nèi)后,秦致力于東略伐戎,收復周故地。公元前762年,秦文公收復“汧、渭之會”,又遷都于秦。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擴張至岐(今陜西扶風、岐山一帶),收周余民。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今陜西鳳翔東南),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秦穆公時利用晉國發(fā)生的“驪姬之亂”,秦方參與中原爭霸,曾奪取晉的河西地。但晉文公即位后,晉逐漸恢復強大。公元前627年,晉于崤之戰(zhàn)打敗秦軍,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穆公遂用由余之謀“益國十二,拓地千里”,稱霸西戎。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秦穆公后,秦、晉長期爭奪河西之地,秦勝少敗多,逐漸處于劣勢。秦哀公時,晉公室衰落而六卿強大,兩國之間的爭奪暫時有所緩和。

  秦晉之好 五羊大夫

  秦晉之好是秦國和晉國之間通過聯(lián)姻結成聯(lián)盟的歷史事件。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并把百里奚作為女兒的陪嫁奴隸送往秦國,結成秦晉之好。所謂“秦晉之好”只不過是暫時的相互利用,親上加親,是為了日后的伺機反噬創(chuàng)造條件?!扒貢x之好”也只不過是一句好聽的外交辭令!秦晉雖未結成百年之好,但更為重要的是秦穆公得到兩位有才干的人——百里奚、蹇叔。


秦晉之好 五羊大夫

  百里奚原是虞國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和虞君都當了晉國的俘虜,成了奴隸。這時,秦穆公向晉獻公求親,晉獻公就把女兒嫁給他,同時把百里奚也作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國。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隸,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國的奴隸。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是個有才干的人之后,決心把他追回來。他怕用重金去贖會引起楚國對百里奚的重視,就用五張羊皮把他作為逃奴贖回來。秦穆公封百里奚為大夫。故百里奚被稱為“五羊大夫”。百里奚推薦蹇叔一起輔佐秦穆公,使秦國很快強盛起來。秦孝公時趙良說:“五羊大夫相秦六七年,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楚國之禍。五羊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p>

  弦高犒師


弦高犒師

  弦高犒師是春秋中期鄭國商人弦高挽救自己國家免受戰(zhàn)爭之禍的愛國主義的行動。公元前628年,晉文公死,秦穆公以為東進時機已到,召集大臣們商量怎樣攻打鄭國。兩個經(jīng)驗豐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都反對。蹇叔說:“調(diào)動大軍想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怎么能夠取勝;而且行軍路線這樣長,還能瞞得了誰?”秦穆公不聽,派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為大將,蹇叔的兩個兒子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率領300輛兵車,偷偷地去打晉國的屬國鄭國。秦軍進到滑國(今河南偃師縣)時,在洛陽做生意的鄭國商人弦高,一面冒充鄭國派來的使者,給秦軍主將孟明視送上4張上等羊皮和12頭肥牛,一面秘密派人到鄭國報告消息。孟明視等認為鄭國已有準備,偷襲不可能,于是順便滅了滑國而西歸,使鄭國免去一場災難。

  【秦穆公爭霸


  彭衙之戰(zhàn)


彭衙之戰(zhàn)

  彭衙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秦晉之間在彭衙(今陜西白水縣)進行的一場戰(zhàn)爭。公元前625年,秦穆公再次命孟明視領兵攻晉,欲報兩年前崤之戰(zhàn)之仇。(孟明視在崤之戰(zhàn)被晉國俘虜,因晉襄公的母親是秦國人,她讓晉襄公放回被俘的孟明視等秦國三將。)晉襄公率軍迎戰(zhàn)。這時,晉國是先軫子先且居為中軍元帥,做了充分準備,兩軍在彭衙交戰(zhàn),晉將狼暉首先率眾沖入秦軍陣地,打亂了對方陣勢,晉軍隨后掩殺過來,秦軍大敗而逃。晉人譏笑秦國說:“這是一次拜賜之師”。同年冬,為進一步遏制秦國勢力東進,以鞏固晉之霸主地位,晉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軍聯(lián)合宋、陳、鄭軍再度攻秦,相繼攻克秦邑汪(今陜西澄城西)及彭衙后撤兵。彭衙之戰(zhàn)是晉軍繼崤之戰(zhàn)后對秦作戰(zhàn)的又一次勝利,秦國進攻中原的意圖再次受挫,但秦穆公復仇之心并未停止,秦、晉之間的較量還在繼續(xù)。

  濟河焚舟

  “濟河焚舟”是春秋中期秦晉之間的又一次爭霸戰(zhàn)。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厚待孟明視,不計較孟明視兩次率軍失敗的前嫌,親自與孟明視率領秦國大軍進攻晉國。當秦軍渡過黃河后,秦穆公下令把所有的船只燒毀,表示不取勝不回國,以激勵將士,秦軍士氣大振。晉軍見秦有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不敢應戰(zhàn)。秦軍一舉攻下晉國兩座城池,“晉人皆守城不敢出”。秦軍掩埋3年前崤之戰(zhàn)中敗亡將士的尸骨,秦穆公深深自責的誠實精神感動了秦軍將士?!皾臃僦邸币彩乔剀妶筢胖畱?zhàn)、彭衙之戰(zhàn)之仇,打敗晉軍的一次著名戰(zhàn)役?!皾臃僦邸睘榍貏萘Φ幕謴秃颓匕晕魅值於嘶A?!皾臃僦邸币渤蔀橐粋€典故?!皾臃僦邸迸c項羽“破釜沉舟”和韓信“背水一戰(zhàn)”都與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妒酚洝ろ椨鸨炯o》:“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分姓f,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zhàn)。這次戰(zhàn)爭秦國雖然取得勝利,但是秦國力量終究不如晉國,特別是晉國占領了被稱為“桃林之塞”的秦國門戶(今河南靈寶縣,西接陜西潼關界,這就是后來秦國的函谷關),秦國東進的道路被晉所扼。秦穆公乃向西方狄戎地區(qū)發(fā)展,遂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

  秦霸西戎

  秦霸西戎是秦國經(jīng)過多年與晉國的較量東進受阻后,專力向西發(fā)展的軍事行動。秦原來居于今隴東,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占有西岐之地,于“汧渭之會”(今陜西眉縣)營建城邑,并且“初有史以紀事”,同時,開始筑畤。畤,就是殷商人所謂“社”。秦是在戎狄的包圍中成長和壯大起來的。這就是說秦已自承他是周的繼承者了。周王室雖然東遷洛邑,但當?shù)剡€有許多周的“余民”居住著。在公元前8世紀初,秦又進一步向東發(fā)展,已漸漸到了岐東。公元前697年,武公立,伐彭戲氏,至于華山。公元前688年,又伐邽冀戎,約在今甘肅天水附近。這樣秦向東發(fā)展的同時,又向西北發(fā)展。這時秦在占領區(qū)已實行縣制。秦穆公時秦國逐漸強大,開始參加華夏族諸侯的爭霸戰(zhàn)爭與會盟。秦和晉通婚,故關系較密切,兩國又因接壤而經(jīng)常有矛盾。在晉文公卒后,秦穆公乘晉喪派兵襲鄭,后因鄭有備而退回,但在行經(jīng)今河南澠池、洛寧一帶時,遭到晉伏兵的狙擊,秦師全軍覆滅,三帥被俘。此后,秦不斷和晉較量,但把重點放在向西發(fā)展上。百里奚去世后,秦穆公用計把投奔到戎人中的晉國人由余招做謀士,由余長期生活在戎狄,對戎狄的情況很了解,他的計策穆公很重視。于是秦國乘戎族“沒能相一”的有利形勢,進軍戎地?!蹲髠鳌氛f:“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穆公對西方的經(jīng)營,把一些少數(shù)民族統(tǒng)一起來,置于秦的先進文化之下,加速了該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對西北地區(qū)的開發(fā)有重大的貢獻。這樣,秦穆公成為西戎的霸主。

  【宋國和楚國


  宋國

  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于現(xiàn)在河南商丘一帶,都城商丘。周公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于商丘,國號宋,統(tǒng)治原商都附近的殷商遺民。春秋時,宋襄公企圖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結果宋、楚泓之戰(zhàn)宋襄公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打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宋襄公圖霸失敗后,晉國成為華夏諸侯承認的霸主。城濮之戰(zhàn),就因楚成王圍宋,宋求救于晉而發(fā)生的,結果晉勝楚敗,宋傾向于晉國。以后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zhàn)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zhàn)爭。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倡議弭兵,最終得到響應。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國有了10余年的和平時期。但是,宋國內(nèi)部權力斗爭不斷。戰(zhàn)國時期,宋國同齊國發(fā)生卿大夫奪權事件,子姓的宋桓侯由戴公后裔戴族的司城子罕所取代,成為了宋國國君。公元前318年,宋君戴偃稱王,是為宋康王。宋康王實行政治改革,宋遂強盛起來,東敗齊,南敗楚,受到齊、楚大國的嫉恨。后國內(nèi)亂,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國所滅。

  楚國

  楚國,又稱荊、荊楚。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姓羋,熊氏,始祖為季連。季連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于周成王時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西周初年諸侯會盟時楚王不能入席,楚國的先王乘柴車(篳路),穿著破衣服(襤褸),還經(jīng)常受周王室的討伐。公元前740年,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時,已經(jīng)“楚地千里”。公元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率兵征討隨國,迫使隨侯投降。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稱為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勢力達到頂峰。楚莊王武功彪炳,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jīng)濟繁榮、文化鼎盛。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爆發(fā)城濮之戰(zhàn),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楚國雖遭此敗,但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征伐陸渾之戎(今洛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即問鼎中原。公元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于邲會戰(zhàn),晉大敗。此后,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于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從而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楚共王時,楚的勢力有所衰落。公元前575年,晉敗楚與于鄢陵。公元前546年,宋國執(zhí)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于晉國執(zhí)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wèi)、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于宋召開弭兵大會,簽訂盟約,規(guī)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春秋晚期,楚長期內(nèi)亂。平王暴虐,奪太子建婦,殺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奔吳。公元前506年,吳國君主闔閭派孫武、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楚國大敗,幾乎滅亡。公元前479年,楚國滅陳。戰(zhàn)國早期,楚惠王再度滅蔡,占領淮水流域。楚悼王時用吳起變法,南收揚越,占領洞庭、蒼梧,楚復強大。戰(zhàn)國中期,楚威王敗越,越從此破散。楚懷王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318年,魏、韓、趙、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楚與秦的戰(zhàn)爭中楚國屢敗,楚懷王后來死于秦。戰(zhàn)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聯(lián)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于垂沙。楚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公元前253年,楚遷都于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33年,秦將王翦破楚,楚國滅亡。

  【楚莊王爭霸


  泓之戰(zhàn)

  泓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楚宋之間在泓水(今河南拓城縣北)進行的一次著名爭霸戰(zhàn)。宋襄公是一個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而終于失敗的人。當他在位的時候,宋與鄭都相當強大,但畢竟土地少,人口少,要想使整個中原諸侯都聽命于他,是很困難的。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舉行鹿上至盟(今安徽太和)。公子目夷說:“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他已經(jīng)感到亡國之禍快要發(fā)生了。公元前638年,宋攻鄭,楚以救鄭為名,進攻宋,兩軍戰(zhàn)于泓水(今河南拓城縣北)。楚軍強大,宋襄公卻強調(diào)以“禮”治軍,堅持講“仁義”。戰(zhàn)前,宋軍已列陣,而楚軍正在渡河,宋司馬公子目夷見敵眾我寡,建議出擊,宋襄公以不可擊半渡之敵為由不允許出擊。須臾,楚軍渡過泓水,然尚未列好陣勢,目夷再次建議宋襄公趁敵立足未穩(wěn)下達進攻命令,宋襄公又以君子不宜攻擊不成陣的敵人為由而回駁。等到楚軍全部過河列好陣勢,準備就緒后,宋襄公才下令攻楚,結果弱小的宋軍不是楚軍的對手,宋軍死傷很多,護衛(wèi)宋襄公的衛(wèi)士隨從全部戰(zhàn)死,宋襄公的腿也受了重傷。泓之戰(zhàn)標志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已經(jīng)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zhàn)方式正在崛起。泓之戰(zhàn)使宋國損失慘重,國勢從此一蹶不振,這是對宋襄公假仁假義之流的極大嘲諷。戰(zhàn)后,楚國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展,春秋爭霸戰(zhàn)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是有關楚莊王即位后的故事。楚莊王是春秋時楚國的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國君。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楚莊王即位時,國內(nèi)的貴族斗爭使他不能掌握國政,加之接連發(fā)生天災,國內(nèi)經(jīng)濟困難,周圍的群蠻、百濮和庸人都趁機騷擾,形勢嚴重。據(jù)說楚莊王即位后,3年之中不務政事,終日郊游圍獵,沉湎聲色,“左擁鄭姬,右抱越女”,日夜作樂。曾下令國中“有敢諫者死無赦”。成公賈以鳥比喻:“南山有一鳥,三年不飛不動也不叫,是什么鳥”?莊王回答“此鳥不飛則矣,一飛沖天,不鳴則矣,一鳴驚人”,于是莊王隨即上朝理政。這是莊王采取外昏內(nèi)智的策略,使矛盾暴露,洞悉忠奸,為整頓朝政做準備?!坝谑悄肆T淫樂,聽政。”楚莊王任用鄙人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任用賢能,講求得失,整頓國政,發(fā)展生產(chǎn),迅速平定了國內(nèi)貴族若敖氏的叛亂,又用武力平服了百濮、群舒,國人大悅。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07年,晉國聯(lián)合宋、衛(wèi)、陳三國準備攻鄭,楚國將軍隊開到鄭國國都等待晉軍,晉軍元帥趙盾率四國聯(lián)軍不敢與楚國交鋒就退了回去,楚莊王這只“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是楚莊王覬覦中原欲取代周天子的借口。楚莊王即位后,整頓內(nèi)政,強化軍隊,決心與晉國爭霸中原,楚軍兩次與晉軍較量都占了上風,楚莊王就更加大膽地向北推進。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接著率軍北上,把軍隊開到周王室的國土,觀兵于周疆,耀武揚威,以顯示力量。楚軍到來,周天子被迫派大夫王孫滿為楚莊王舉行慰問歡迎之禮。見面時,莊王乘機問王孫滿周王室象征王權的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是王權的象征,楚莊王的問鼎中原則有恣肆其強橫,儼然欲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架勢。因此,王孫滿指出統(tǒng)治天下靠的是道德,而不是鼎。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九鼎是大禹治水時,用九州進貢的鐵鑄成的,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把它作為世代相傳的國寶,它標志著天子的尊嚴,象征著王位的神圣,從來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許任何人過問。楚莊王一聽王孫滿的話強硬,知道周王室尚未可輕視,便班師回國。楚莊王“問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政治野心,結果遭到周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晉楚爭霸


  鞭長莫及

  “鞭長莫及”是楚晉兩國爭霸中原,晉國懼怕楚國不敢與之交鋒的托辭。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途中必經(jīng)宋國。按理來說,經(jīng)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里,就沒通知宋國。宋國國君知道了后,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將之殺害,并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楚莊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進攻宋國,并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第二年春,宋國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決意出兵救宋。晉國大夫伯宗以為不可。曰:“古云:'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癯@天佑,未可爭鋒,晉國雖強,能違天意乎?”認為楚國是攻打不得的,我們就好比馬鞭子,鞭子雖長只能打到馬屁股而不能打到馬肚子一樣,晉國“鞭長莫及”。成語“鞭長莫及”就出于此。這是邲之戰(zhàn)后晉國懼怕楚國,不敢與之交鋒的托詞。與晉國相反楚國則更加強大,宋、鄭等國都屈服于楚。公元前589年,楚國在山東會盟諸侯,有十二國參加,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等大國都到會,楚莊王成為霸主。這是春秋以來參加國家較多的一次會盟,是楚國勢力發(fā)展壯大的一個標志。

  弭兵之會

  “弭兵之會”是由宋國執(zhí)政華元發(fā)起的會議。宋國地處晉、吳、齊、楚的交通要道,首尾兩端,吃盡了大國的苦頭。而晉、楚兩國皆因內(nèi)爭外患而筋疲力盡,于是再由宋國發(fā)起弭兵運動?!板舯畷鼻昂笥袃纱危谝淮问枪?79年,晉、楚在宋相會,訂立彼此不使用武力,互相幫助,共同討伐違命反抗的諸侯的盟約,暫時休戰(zhàn)。3年后,楚國首先撕毀盟約,北侵鄭、衛(wèi)。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楚大敗。第二次“弭兵之會”是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看到晉、楚兩國都不想打仗,向戌與晉、楚兩國的當權者趙武和子木是好朋友,他想利用這種關系,在諸侯間發(fā)起弭兵運動。向戌奔走于晉、楚和各諸侯國之間,取得了各諸侯國的同意。同年5月至7月,在宋都(今河南商丘)舉行有十四國家參加的弭兵大會。秦國雖然同意弭兵,但沒有出席會議。在會上,楚國首先提出“晉、楚之從相見”的要求。除齊、秦兩大國外,原來晉國、楚國的屬國,現(xiàn)在變成晉、楚雙方共同的附屬國,對兩國盡同樣的義務。由于原來從屬于晉國的諸侯國占多數(shù),這就使晉國吃了虧,楚國還是占了便宜。在會上晉、楚兩國爭當霸主,吵得很激烈,最后晉國做了讓步,讓楚國做了盟主,才結束了會議?!板舯畷笔窃跁x、楚兩大國勢力均衡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會盟之后晉、楚兩國40多年沒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中心便由中原移到東南地區(qū)的吳、楚,吳、越之間?!板舯畷币彩谴呵飼r期大國爭霸的一個轉折,即大國爭霸征戰(zhàn)有所緩和。

  白公勝之亂


白公勝之亂

  白公勝之亂是春秋后期發(fā)生在楚國的一次內(nèi)亂。白公勝,原名公子勝,父親是楚平王的世子太子建。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為太子建娶媳婦,平王看到從秦國接來的新婦很美,平王就自己娶了,又造謠說太子同其老師伍奢謀反。太子建遭讒被廢,驅逐到鄭,后來答應晉國做內(nèi)應攻擊鄭國,被鄭定公殺死。白公勝逃到吳國。楚惠王時,白公勝回國,為巢大夫,號白公,一心為父報仇,積極爭取支持者。公元前479年,吳國攻打楚慎邑(今安徽潁上北),白公勝率軍在慎邑擊敗來犯的吳軍,繳獲大批軍械輜重。還到別國搶了些寶貝,然后回軍上報道:“我軍打了大勝仗!”同年7月,以獻戰(zhàn)利品為名,帶兵入郢,楚王不知底細,就讓白公勝帶著兵進了楚庭。白公勝殺楚國大臣子西、子期,劫走楚惠王,史稱“白公之亂”。白公勝欲立子啟為楚王,子啟不肯接受王位,被殺。白公勝自立為王。隨后,楚國大臣公子高聞白公勝作亂,率方城外之軍前來鎮(zhèn)壓。由都城北門而入,率軍打敗白公勝,白公勝逃到山中,自縊而死。白公勝弟王孫燕也逃奔至吳國。

  【楚國衰落和伍子胥奔吳


  吳楚爭霸

  伍子胥奔吳是春秋后期發(fā)生在楚國的一件大事。伍子胥是楚國大將伍奢之子。伍奢是太子建的太傅,因太子建事遭饞。公元前522年,伍奢、伍尚父子在楚國郢都遇害,權奸費無極派人追捕伍奢之子伍子胥。伍子胥在到宋的路上遇到逃亡的楚太子建,便同太子建由宋奔鄭,再到鄭到晉。晉頃公想以太子建為內(nèi)應而滅鄭,許以鄭封太子。事泄,鄭定公與子產(chǎn)誅太子建。伍子胥與太子建的兒子白公勝奔吳。相傳伍子胥行至昭關(今安徽含山北),幾為官吏所捕。伍子胥到吳都,披發(fā)赤足涂面行乞于市上。吳人告訴了吳王。因公子光求見吳王,察公子光有異志,進專諸于光,自己退耕于野。后專諸刺殺吳王僚,公子光即位,即闔閭。伍子胥決心為父兄報仇,幫助吳王闔閭進行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改革。內(nèi)容包括建造城郭,設立守備,充實倉廩,整頓庫兵,發(fā)展了吳國的勢力。公元前506年,伍子胥與孫武攻楚,五戰(zhàn)五捷,攻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楚昭王倉皇逃走。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以報父兄被殺之仇。后佐闔閭子夫差南敗越國,北敗齊國??梢哉f伍子胥在吳的功業(yè)達到了頂點。吳太宰嚭與伍子胥有隙,向吳王夫差屢進讒言。公元前484年,伍子胥伐齊得勝,把兒子寄托到齊國鮑氏家,改姓王孫氏。夫差聽信讒言,立即以私通敵國,懷有二心的罪名,賜劍讓其自殺。

  闔閭圖霸


闔閭圖霸

  闔閭是吳王僚之子,春秋后期的爭霸者之一。吳國的始族與周王室同族,他們的始祖是周文王的伯父,周太王的兒子太伯、仲雍建立的,活動區(qū)域在今江蘇南部。公元前515年,吳公子光物色武士專諸刺死吳王僚,專諸也當場送命,公子光即位就是闔閭。闔閭執(zhí)政時重用伍子胥和著名軍事家孫武,發(fā)展了吳國的勢力。闔閭即位4年,就計劃攻楚,伍子胥提出了一個“三師以肄”的長期戰(zhàn)略,即用一支軍隊經(jīng)常出動,以騷擾對方,同時用幾支軍隊聲東擊西,最后選擇有利時機、場合,集中主力殲滅敵人?!叭龓熞砸蕖笔钩S诒济9?11年,吳伐楚,攻夷(今城父)、潛、六、弦(今河南潢川縣等地),使楚國將士疲于奔命。公元前508年,楚伐吳,吳軍以一支軍隊在豫章與楚對峙,吳軍暗中把主力轉移到巢,在豫章抗擊楚軍后,吳軍把全部兵力集中圍攻巢地楚軍,楚軍大敗,俘獲楚公子繁。公元前507年,蔡、唐跟晉、吳結盟,共同對付楚國。從此,吳國轉入戰(zhàn)略進攻,在蔡、唐二國軍隊的引導下,一度打敗強大的楚國,耀武江淮,稱霸中原

  柏舉之戰(zhàn)

  柏舉之戰(zhàn)是春秋后期,吳國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打敗楚國的著名戰(zhàn)役。公元前506年秋,楚國大軍圍攻蔡國,蔡、唐兩國主動與吳國通好,要求助吳抗楚。闔閭于是乘機與蔡、唐等聯(lián)合伐楚。唐、蔡位居楚國的北部側背,吳國進行戰(zhàn)略迂回,直搗腹心的作戰(zhàn)計劃。同年冬天,闔閭親率其弟夫概和謀臣武將伍子胥、孫武等,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楚軍連年作戰(zhàn)極度疲憊,東北部防御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戰(zhàn)略奇襲。吳軍溯淮水浩蕩西進,進抵豫章(今河南淮西)后舍舟登陸,以3500精銳士卒為前鋒,在蔡、唐軍配合導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過楚國北部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在今河南信陽南),挺進到漢水東岸。取得“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zhàn)略效果。轉戰(zhàn)于小別山、大別山一帶。最后在柏舉打敗楚軍。闔閭弟夫概認為楚軍無死戰(zhàn)之志。因此主張吳軍立即主動發(fā)起攻擊。便率領自己的5000部屬奮勇進攻楚軍。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乃乘機以主力投入交戰(zhàn),大勝楚軍。吳軍乘勝追擊,五戰(zhàn)五捷,長驅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出逃,逃到鄖,又逃到隨(今湖北隨縣)。吳軍占領了楚的都成郢。柏舉之戰(zhàn)是春秋晚期一次規(guī)模宏大、戰(zhàn)法靈活、影響深遠的大戰(zhàn)。

  【楚國衰落和吳越爭霸


  楚申包胥乞秦師救楚

  申包胥乞師救楚是春秋后期楚國貴族申包胥的一種愛國行動。申包胥是春秋時楚國大夫。姓王孫,封于申,因以為氏,名包胥,亦名蚡冒勃蘇,又稱王孫包胥。楚君蚡冒之后,原與伍子胥友善。申包胥品行高尚,重信義,與伍子胥為友。伍子胥出逃之前,告包胥說:“我必覆楚。”包胥說:“我必存之?!惫?06年,楚國都城郢被吳攻破之后,伍子胥鞭已故平王之尸。包胥使人告伍子胥說:“此豈其無天道之極呼!”于是楚大夫申包胥發(fā)誓要振興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秦哀公拿不定主意.申包胥就“哭秦廷七日,救昭王返楚”,七天七夜不絕其聲,不入滴水,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秦哀公發(fā)500乘救楚,第二年,秦、楚聯(lián)軍在沂(湖北鄂城)打敗吳軍,但楚國的國力也更加衰弱。這就是著名的楚申包胥乞師救楚。楚復國后,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里隱居起來了。

  越國

  越國春秋末霸國?!妒酚洝芬栽絿甲媸窍某倏档暮笠?,姒姓,他們很早就活動在會禾(浙江紹興)。越國的活動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史上是公元前601年,楚滅群舒,越、吳一道與楚會盟。公元前537年,越派大夫常壽過率兵幫助楚伐吳,吳越成為世仇。公元前510年,吳國正式興兵伐越。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越乘虛入?yún)?,為楚聲援。公元?96年,勾踐即位,吳王闔閭乘機伐越,戰(zhàn)于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勾踐先用敢死隊沖鋒和罪犯陣前自刎,破壞吳軍陣容和士氣,把吳國打敗。闔廬受傷而死,兒子夫差即位,發(fā)誓報仇。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率吳軍攻打越國,勾踐戰(zhàn)敗在吳國為奴。越王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表示不忘苦辱,決心復仇,終于轉弱為強。勾踐十五年,越軍趁夫差北上爭霸而國內(nèi)空虛之機,襲破吳都,殺死吳太子。夫差返回國后無力報復,只得忍讓言和。其后越軍不斷進攻,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3年后城破,夫差自殺,吳國被越國吞并。勾踐破吳后,亦北上爭霸,宋、鄭、魯、衛(wèi)等國歸附,并遷都瑯邪(今山東膠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徐州(山東滕縣南),周元王命越王為伯,一時號稱霸主。當時齊、晉內(nèi)部矛盾尖銳,楚國元氣未復,越在四強中最為強盛。戰(zhàn)國時越國逐漸衰弱,越王翳遷都還吳(今江蘇蘇州),已無力與諸強角逐。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在位時,越王無疆興兵伐楚,大敗被殺,越遂被楚吞并,其王室貴族也散逃四方,各自稱王稱君,歸屬于楚。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其后裔退居閩越),設郡江東。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報仇復國采取的韜晦之計。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率吳軍攻打越國,在夫椒(今太湖椒山)會戰(zhàn),一舉打敗越軍,攻進越境。越王勾踐只剩下5000甲士,退保會稽,眼看無力與吳較量,為免國亡,越王勾踐采納大夫文種“卑辭厚禮”向吳請降,愿為吳王臣仆,夫人為奴妾,大夫及士和他們的妻女為吳服役,并獻寶器。勾踐在吳國為奴,忍氣吞聲,終于越國君臣得赦歸國?;貒蠊篡`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勵精圖治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不時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芭P薪嘗膽”表示不忘苦辱,決心復仇。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一起參加勞動,他自己耕作,夫人紡織,節(jié)省開支,加緊富國強兵的建設。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弱為強,滅吳國。又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徐州(今山東滕縣南),一時號稱霸主?,F(xiàn)在,“臥薪嘗膽”也含有決心努力奮斗,刻苦自勉,發(fā)憤圖強的意思。

  【吳越相爭和春秋


  吳國

  吳國春秋末霸主。姬姓。傳說為周文王伯父太伯、仲雍奔荊蠻創(chuàng)建。周武王封其后裔周章為吳君,立國于長江下游一帶。春秋中期始見與楚有接觸,其后晉為夾擊楚又聯(lián)絡吳并幫助吳改進軍備。吳地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銅錫,冶煉技術精良,所造兵器馳名天下,遂漸發(fā)展為軍事強國。公元前585年,太伯19世孫壽夢始稱王,其子諸樊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509年,吳王闔閭與唐、蔡聯(lián)合伐楚。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孫武等率軍進攻楚國,戰(zhàn)于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zhàn)而楚五敗,吳軍乘勝攻占楚國郢都。次年,因越軍乘吳國空虛而伐吳,吳國甚是危急。又因秦兵救楚及闔閭弟夫概王叛亂,吳退兵,楚始復國。公元前504年,吳王派太子夫差伐楚。此后,吳越之間的戰(zhàn)爭又緊張起來。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伐越,戰(zhàn)于檇李(今浙江嘉興南),闔閭受傷而死,兒子夫差即位,發(fā)誓報仇。公元前494年,吳王父差攻越大勝,越王勾踐卑辭求和。夫差遂率吳軍北上,征伐魯、齊等國。公元前486年,吳為爭霸中原于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筑城;開鑿江淮間的邗溝,為中國運河打下了基礎。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去黃池(今河南封丘)與晉定公會盟,爭奪霸主。越王勾踐和范蠡乘吳國空虛之機,等到吳軍完全到達黃池之后立即興師伐吳。越軍兵分三路,范蠡率一路斷吳軍歸路,另一路直驅吳國姑蘇(今江蘇蘇州),越軍打敗吳軍,焚燒了姑蘇,奪取了吳國的船只。吳王回國后就向越國請和,越國也一時滅不了吳國,便答應了吳國的請求,繼續(xù)加緊滅吳的準備。從此,吳國勢日下,加上民力凋敝,災荒頻繁,又連遭楚、越攻擊。公元前478年,越國趁吳國饑荒,決定滅吳,兩軍在笠澤(今江蘇蘇州南)隔江對峙。越王勾踐親率6000精兵為中軍,夜晚命令左、右兩翼悄悄渡江,半夜全軍突然發(fā)起攻擊,吳軍驚駭,勾踐三戰(zhàn)三捷,直搗姑蘇城下,仍不能得手。吳越雙方經(jīng)過反復較量,公元前473年,越軍攻進吳都,吳王夫差率眾逃往姑蘇臺上,越軍重重圍困,夫差派王孫雒袒衣膝行到勾踐面前請降,吳國君臣成了越國的階下囚,吳國滅亡,吳王夫差自殺。

  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jīng)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fā)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tǒng)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tǒng)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洞呵铩分械奈淖址浅:喚?,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每年記事最多不過20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條文不過40余字,最短的僅一二字。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其紀年依據(jù)魯國,記述范圍卻遍及當時的整個中國。內(nèi)容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天文氣象、物質(zhì)生產(chǎn)、社會生活等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它所記魯國12代的各個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jīng)》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洞呵铩芬粫氖妨蟽r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增減?!洞呵铩纷畛踉挠?8000多字,現(xiàn)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zhì),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xiàn),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赤《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jīng)典。漢代后,《春秋》被尊為孔子編撰的圣經(jīng),在政治上、學術上處于至高無上的尊位。

  【春秋的社會經(jīng)濟


  初稅畝


春秋的社會經(jīng)濟

  “初稅畝”是我國古代開始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征收田賦的開始,從而開始了我國長達2600年按土地征稅的歷史。“初稅畝”是在井田制遭破壞和掠奪以后,向農(nóng)民征收租稅的情況。我國古代本無“租”字,租稅之租正是反映“助耕公田”的助變?yōu)樽獾臍v史進程。春秋時期,私田大量出現(xiàn),私田開始不向國家征稅。私田越多,不納稅的田地也越多,擁有大量私田的人越富。可是公家(諸侯)卻由于公田的歉收或荒蕪,經(jīng)濟日益困難。于是,出現(xiàn)了“私肥于公的現(xiàn)象”,這對諸侯是很不利的。各國諸侯為了擴大稅收,增加財政收入,先后進行賦稅改革。最著名的就是魯國的“初稅畝”。據(jù)《春秋》所載,“初稅畝”始于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國公室為了增加府庫收入和抑制開墾私田的貴族經(jīng)濟勢力的膨脹,便開始向私田征稅。《榖梁傳》說:“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在“初稅畝”時,也許只限于私田征稅——即“履畝十取一也”,而公田依然還是保留“助耕”。當然,公田最后也被取消。到春秋末期,對公私土地一律按畝征稅,稅率為畝產(chǎn)量的十分之一,公田和私田在實際上的差別被取消了,這表明魯國正式宣布廢除井田制,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左傳》《公羊傳》都認為“初稅畝”違犯了以公田所產(chǎn)谷物為財源的傳統(tǒng)制度,因而“非禮也”,“非正也”。近人認為“初稅畝”推翻了過去農(nóng)民助耕公田為官府財源的舊制度,首創(chuàng)了不分私田公田,按土地面積向土地的主人征稅的新稅制。有人認為“初稅畝”標志著中國封建制度的開始,有人則認為它是中國由封建領主制經(jīng)濟過渡到地主制經(jīng)濟的轉折點,也有人認為它是奴隸經(jīng)濟向地主制經(jīng)濟過渡的標志,為地主經(jīng)濟興起開辟了道路。所以說這一重大社會變革推動了新興的封建制生產(chǎn)關系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鐵器牛耕

  鐵器和牛耕是勞動工具發(fā)生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變革,也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我國鑄鐵并使用鐵器,大約開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冶鐵業(yè)一出現(xiàn),就發(fā)展比較快。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鐵器的情況已有很多,齊國已使用鐵農(nóng)具?!秴窃酱呵铩酚涊d南方的吳國“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刀濡,遂以成劍”,說明春秋晚期已采用了鼓風橐增高爐溫的冶鐵技術。由于冶鐵技術的提高,春秋末葉,鐵工具數(shù)量較以前增多?!豆茏印ずM跗氛f:“(齊國)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由此可見鐵器對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已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近代考古發(fā)現(xiàn)陜西鳳翔(雍城)秦公大墓出土的鐵器,時代較早;江蘇六合程橋的吳國墓,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國墓,長沙的楚墓,還有山西侯馬北西莊等遺址出土的鐵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遺物,有鐵塊、鐵條、鐵鏵、鋼劍等鐵制農(nóng)具、日用品和武器。戰(zhàn)國時代冶鐵技術進一步發(fā)展,鐵制工具已經(jīng)在當時的各種生產(chǎn)領域中普遍使用。不僅能鍛造“熟鐵”,而且能冶鑄“生鐵”,這是冶金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我國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700多年。鐵制農(nóng)具的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開墾,深耕、平田、除草和收割,也有利于水利攻城的修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進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的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牛耕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們的發(fā)明。牛耕發(fā)明以后,原來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翻地靠人力,即“藕耕”逐漸被牛耕所取代。傳說在商朝就用牛駕車,也有人推測商朝已有牛耕。到了春秋時期,牛耕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人們起名字都把牛和耕連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牛。二牛抬杠的耕作制度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作為一種先進的事物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牛耕是鐵器之外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并意義深遠的農(nóng)業(yè)技術革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春秋三大名將,伍子胥只能排第三,排第二的猛人向君王吐過口水
《史記》秦國,從“春秋五霸”到“戰(zhàn)國七雄”的歷代君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滅國最多的人不是秦始皇,而是他!
晉國五百年:曾經(jīng)的巨無霸,竟絕于家奴之手
春秋別傳:趙氏家族是怎樣利用一百余年的時間走上晉國權力巔峰的
這幾場戰(zhàn)爭,給你一張脈絡清晰的春秋諸侯爭霸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