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紀,希臘各城邦內部及各城邦之間矛盾錯綜復雜,沖突持續(xù)不斷。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乘機運用外交手段、金錢利誘和軍事進攻等手段插手希臘事務。前337年,腓力二世確立對全希臘的霸權后,在科林斯召開各邦大會,宣布各邦間停止戰(zhàn)爭,建立以他為盟主的泛希臘同盟,并以"復仇"為借口決定對波斯宣戰(zhàn)。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在平息內亂和鎮(zhèn)壓希臘人的反叛后,即調兵遣將,準備東征。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以馬其頓軍為主,雇傭兵和各邦盟軍為輔,組成一支遠征軍(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權安提帕特將軍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fā),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
當時的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在大流士三世統(tǒng)治下,內政腐敗,政局不穩(wěn),國勢日衰。波斯在小亞細亞僅部署有騎兵2萬、希臘雇傭兵2萬、艦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后,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到波斯軍阻擊。波斯軍約3萬人沿河東岸展開,以騎兵為第一線,步兵為第二線,憑岸固守,阻敵渡河。遠征軍則置步兵方陣于中央,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命令先頭部隊佯動,誘使敵軍向左移動,待其隊形出現間隙,乘機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撲敵陣中央。激戰(zhàn)中,馬其頓軍發(fā)揮長矛優(yōu)勢大量殺傷敵人。波斯騎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馬其頓軍四面打擊,迅即潰敗,2000余人被俘。遠征軍僅亡百余人.
亞歷山大乘勝率遠征軍沿小亞細亞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等地,隨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東進卡帕多細亞,再南下奇里乞亞。前333年10月,遠征軍在西利西亞東部的伊蘇斯之戰(zhàn)中擊敗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萬大軍,打開了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大流士逃過幼發(fā)拉底河收拾殘部,同時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絕。亞歷山大率軍繼續(xù)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軍據點,從而確保了遠征軍與希臘之間的交通線。前332年初,遠征軍抵達濱海要塞提爾(今黎巴嫩的蘇爾),遭堅決抵抗,經7個月陸海夾攻,始破該城。此役,8000多提爾人戰(zhàn)死,3萬多人被俘。此后,亞歷山大又用兩個月時間攻占加沙。至此,遠征軍徹底摧毀波斯海軍基地,切斷波斯人的陸海聯系,奪取了地中海制海權。11月,亞歷山大進軍埃及,兵不血刃,占領上下埃及。
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步兵4萬、騎兵7000從埃及出發(fā),經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兩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倫尼亞與伊朗高原進軍。為保證給養(yǎng),他把進軍路線選在底格里斯河東岸人煙稠密地區(qū),于9月渡過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戰(zhàn)中大獲全勝。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遠征軍乘勝南下,輕取巴比倫,占波斯都城蘇薩,隨后進入伊朗高原,突破波斯波利斯山口,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戰(zhàn)役)。經短期停留后繼續(xù)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進發(fā),追擊波斯國王。在米底首府,亞歷山大遣回希臘盟國士兵。前330年夏,亞歷山大沿里海南岸東進,進入帕提亞(安息)時,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屬下巴克特里亞(大夏)總督拜蘇斯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滅亡,亞歷山大成為波斯統(tǒng)治者。建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波斯帝國由此進入馬其頓阿吉德王朝統(tǒng)治時期。
波斯帝國滅亡后,亞歷山大繼續(xù)領兵東進,于前329年春穿越興都庫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亞,追擊拜蘇斯至粟特,并將其處死。在粟特遇到當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貴族斯皮泰門領導的起義威脅最大。起義軍曾一度收復首都馬拉坎達(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給遠征軍以沉重打擊。亞歷山大在中亞細亞征戰(zhàn)兩年余,方將起義軍鎮(zhèn)壓下去。前327年夏,他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離開巴克特里亞,率兵約3萬人沿考芬河(今喀布爾河)經開伯爾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區(qū)。前326年4月,馬其頓-希臘遠征軍由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布克法拉城抵達希達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與波魯斯王國軍隊隔岸對峙。亞歷山大率軍渡河作戰(zhàn),消滅波魯斯步兵近2萬、騎兵3000,迫使波魯斯國王投降。遠征軍繼續(xù)東進,抵達希發(fā)西斯河畔。此時,軍中疫病流行,官兵厭戰(zhàn)情緒增長,亞歷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決定停止東征并撤軍。他分兵水陸兩路沿印度河順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經阿拉伯海入波斯灣至幼發(fā)拉底河口(希臘人從未走過的新航線);陸路一支經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亞歷山大親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亞,然后向西與亞歷山大會合。前324年春,亞歷山大返抵巴比倫,東征結束。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場掠奪性戰(zhàn)爭。遠征軍連續(xù)作戰(zhàn)10年,行程萬余里,進行上百次強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戰(zhàn),建立了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亞歷山大帝國。作戰(zhàn)中,亞歷山大正確選擇戰(zhàn)略方向,合理運用馬其頓方陣戰(zhàn)術,善于組織步兵與騎兵、陸軍與海軍協同作戰(zhàn),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亞歷山大東征給當地人民造成深重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①在政治方面,東方的君主專制政治和希臘的城邦體制出現了一種結合;在承襲東方體制的同時,希臘自治城市把希臘民主傳統(tǒng)和商品經濟引入東方。
②在經濟方面,通過遠征而形成的歐亞非三洲一體的希臘化世界,對溝通希臘和埃及、西亞、中亞以至印度的商業(yè)貿易,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這種經濟日后成為羅馬奴隸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西方沒有繁榮起來,東方始終是希臘化世界的中心。
③在文化方面,亞歷山大的征服使東西方文化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沖撞和交融,這使得富于理性和邏輯的西方哲學與古代埃及、西亞豐富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相結合,使希臘化的自然科學發(fā)生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東西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也相互影響。
④在思想方面,亞歷山大帝國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和胸懷,希臘人從此走出狹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義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別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