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傳》中,曹劌與魯莊公論戰(zhàn),通過語言對話與動作描寫刻畫出一個智勇雙全的將帥形象。曹劌觀察細致、謀劃周密,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
而在《史記》中,曹沫作為刺客鼻祖歷史留名。為了維護魯國尊嚴,好勇尚力,表現(xiàn)出一個刺客忠義誠信的品質。在司馬遷所記錄的刺客中,這是唯一一個完成使命而又存活下來的幸運者。
對比來看,此二位性格反差太大,一個沉著細致、重禮知義,一個大膽莽撞、好勇尚力。很難相信此二人其實為同一個人。
然而,從“劌”與“沫”古字讀音相似;曹劌和曹沫又屬同一時代,且均跟隨魯莊公;再者均是圍繞齊魯之間所發(fā)生的故事?;谝陨希瑢<遗袛嗖軇ズ筒苣瓰橥蝗?。
這么說也有一定道理,畢竟兩本史書兩個作者,都想“成一家之言”,所以難免有所傾向,刻畫人物性格必然會有所差異。
那么,史實究竟是什么呢?對比《史記》、《左傳》發(fā)現(xiàn)其中異同。
《曹劌論戰(zhàn)》僅三百余字,小故事干脆利落,人物形象鮮明。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彼烊胍?。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zhàn),曹劌請求進見。曹劌的同鄉(xiāng)跟他說:“這是吃肉的人謀劃的事情,又有什么好參與的呢?”曹劌說:“吃肉的人見識淺薄,不能做長遠規(guī)劃。”于是進見。
從這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以下信息:
第一曹劌當時是非常普通人,沒有資格吃肉;
第二魯莊公雖為一國之君,但平易近人,很容易接近;
第三魯國極度缺乏人才,作為鄉(xiāng)下人曹劌尚且知道他們拿不出來長遠謀劃。
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p>
曹劌進見魯莊公,在友好的氛圍中進行了非正式會談。
曹劌問:“您憑什么來作戰(zhàn)?”
莊公說:“衣著食物,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們分給別人?!?/p>
曹劌:“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所有人,百姓不會跟從的?!?/p>
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祝史禱告時不虛報,一定如實報告。”
曹劌:“小小的誠實未能使神信服,神未必會賜福?!?/p>
莊公繼續(xù)說:“大大小小的獄訟官司,雖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實情辦理。”
曹劌:“這是為百姓盡心辦事,單憑這點可以作戰(zhàn)。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隨您一起去?!?/p>
對百姓施以小恩小惠并不能取得支持,虔誠敬神也未必會賜福,真正決定勝敗的是為百姓盡心辦實事,如此才是獲得勝利的保證。
從此處可以看出,曹劌引導魯莊公,同時也是告訴讀者,戰(zhàn)爭的勝利與否取決于民心,而不是小恩小惠施舍給身邊人或者求神拜佛表虔誠。曹劌有理有據(jù),不急不躁問答反映出了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與齊國在長勺(今山東萊蕪)展開戰(zhàn)陣。魯莊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行,再等等?!碑旪R國鼓聲響了三次,曹劌說:“可以了。”
一戰(zhàn)之后齊軍潰敗。魯莊公又準備駕車追擊,曹劌再次阻止莊公,“不行?!辈軇ハ萝嚥炜待R軍的車轍,再登上車,扶著車前面橫檔的欄桿遠遠望去,“可以追。”這才下令追擊齊軍。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戰(zhàn)勝之后,魯莊公向曹劌請教原因,畢竟追擊時遭到再三阻止。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靠勇氣,第一通擊鼓振奮士氣,第二通擊鼓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齊國士氣衰竭的時候,而我們的士氣高漲,所以能戰(zhàn)勝他們。
齊國是大國,行為難以琢磨。他們雖敗退,我擔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發(fā)現(xiàn)他們車轍混亂,登高望去他們旗子倒掉了,所以才下令追擊?!?/p>
現(xiàn)在來看這些理由說服力也不是那么強。既然擊鼓次數(shù)會影響士氣,為什么非要擊鼓三次呢?直接一通鼓聲到底就是了。車轍混亂、旗子倒掉,就能斷定齊國沒有埋伏,如果真有埋伏又將如何應對?誘敵深入的“潰逃”向來不易被發(fā)覺,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失敗案例了。
再看看《史記·刺客列傳》,字數(shù)仍然不多,而且僅圍繞齊魯柯地會盟,曹沫以刀劫持齊桓公,當場逼迫齊桓公將侵占土地退還魯國。
齊桓公當場答應,事后也曾想反悔,經管仲勸諫,不可背約失信,于是齊桓公果真割還魯?shù)?。誰承想,這一舉動讓諸侯國崇拜感動,認可齊桓公誠信的道德品質,為后來齊稱霸樹立了良好的輿論形象。
曹沫的形象恰恰與齊桓公相反,恃勇好力,沖動果毅,自己一時快意反而置魯莊公安危于不顧。
成功,固然可喜。
萬一失敗呢?如果齊桓公就是?;斓傲耍攪诳碌厝藛T豈不是要一鍋燴了?
當然,在這個小故事前后交代背景里,司馬遷還透露了一些信息,對于曹沫形象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魯)莊公好力”,曹沫因為身體強壯有力,或許還有點功夫,所以能夠在魯莊公身邊做事。
第二,“曹沫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曹沫并非合格的將領,與齊國戰(zhàn)爭多次敗北,總體來說缺少智謀。
第三,魯莊公并未因曹沫屢次敗北而將他免職,“猶復以為將”。這為后來劫持齊桓公提供可能,同時也說明魯國確實缺少人才。
第四,齊桓公沒有背約失信。這說明春秋時代還是比較重信重義,一諾千金。
第五,“北面就群臣職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劫持事件之后,曹沫面不改色,言談舉止不慌亂。這證明了曹沫確實膽識過人,難怪能占居刺客之首。
除了《史記·刺客列傳》詳細記錄之外,在《世家齊太公》和《世家魯周公》同樣均對此事件做了記錄。
齊國內亂,先是齊襄公被堂哥公孫無知殺害,公孫無知游玩雍林時又被當?shù)厝艘u擊殺害。
魯莊公九年,同時也是齊桓公元年,齊國沒有了君王,同為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均有機會繼承王位。
公子小白受國內諸侯召喚從莒國返齊國,而公子糾在魯國的護送回齊國。小白與糾,均為庶子,繼位機會相對均等,但是小白背后是齊國諸侯,而糾背后則是魯國?,F(xiàn)在比拼的是時間,回去的早就可能繼位為齊王。
此時,管仲輔佐公子糾。管仲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所以自己帶了一隊人馬,提前埋伏在小白經過的路上。小白遭襲擊被管仲射了一箭,小白假裝受傷而死迷惑管仲,躲進拉尸體的溫車快速返回了齊國。
管仲派人通知了魯國護送隊伍,而公子糾一行獲知小白已死,不再著急趕路,悠哉游哉、不慌不忙地趕往齊國。
小白返回齊國立馬就任,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從派出齊兵阻擊公子糾的護送隊伍。齊魯雙方交戰(zhàn)于乾,魯兵敗走,這個時間跟據(jù)推算為秋天。
齊桓公要斬草除根,給魯莊公寫了一封信,提出兩個要求,其一是魯國殺掉公子糾;其二,將公子糾的兩個輔佐助手召忽、管仲捆綁送到齊國來。齊桓公信中表示,必須親手將管仲剁成肉醬才能稱心快意,并威脅魯國不照做,將派兵包圍魯國。
魯莊公十年春,這個時間中《左傳》曹劌論戰(zhàn),即長勺(今山東萊蕪)之戰(zhàn)的時間。齊桓公上任的第二年,在阻擊魯國護送公子糾的隊伍之后,齊國又逼迫魯國殺掉公子糾以及引渡召忽、管仲。
從《史記》來看,最終魯國無可奈何,在笙瀆(今山東菏澤)殺死了公子糾;而召忽迫于無奈選擇了自殺,管仲沒有自殺殉主而是讓魯國囚送到了齊國。
繼續(xù)看《史記》,《左傳》所說長勺之戰(zhàn)魯國戰(zhàn)勝了齊國,大家都會覺得有點夸大其詞了,畢竟齊國是諸侯中的強國。魯國獲勝只有一個可能,便是齊國獲知公子糾已死,召忽自殺,而后拉著管仲撤回齊國。齊國目的均已達到,從長勺急速撤軍理所當然。
根據(jù)《史記》記載,在堂阜(今山東蒙陰)就給管仲解脫了枷鎖,這遠離魯國之后,在回齊國路上的事情了。
再往后,就是魯莊公十三年,也就是齊桓公五年齊伐魯,魯國即將面臨失敗,魯莊公請求獻出遂邑(今山東寧陽)以求和平。于是就有了齊魯柯(今東阿)會盟,在會盟現(xiàn)場曹沫沖動的跑上盟壇以刀劫持齊桓公,要求退還侵占的土地。
從曹劌論戰(zhàn)看不出他有多高的軍事素養(yǎng),戰(zhàn)略戰(zhàn)術有過人之處,說曹沫就是曹劌無不可;
曹劌就是曹沫,這也驗證了《史記》中曹沫帶領魯軍抵抗齊軍三戰(zhàn)三敗,輸?shù)膬H剩國都了;
為了挽回一個將軍的面子,曹劌刺客的沖動震蕩大腦,在齊魯會盟時攜刀劫持了齊桓公;
基于以上三點,說曹劌和曹沫為同一個人,合情合理。
讀歷史不要糾結于什么時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要想想為什么會發(fā)生,縱橫聯(lián)系事件發(fā)生的必然性,然后加以規(guī)避或者吸取經驗。
就像齊桓公能夠稱霸不無道理,父死兄亡后的苦難經歷,詐死迷惑管仲,高、國兩姓大夫支持,虛心聽從鮑叔牙建議,卑身厚禮聘任管仲,賑貧贍窮取悅百姓……這些并非常人所能能夠做到的。
司馬遷記錄刺客曹沫的用意,無非是說依靠一個人的力量,并無法改變魯國弱小勢微的局面,也無力阻止齊國強大稱霸諸侯,只是凸顯了春秋時代重信然諾的社會風氣。
而《左傳》用曹劌則明確了在戰(zhàn)爭中真正力量源于民眾,而在戰(zhàn)場上將軍一定要謀劃周密,細心觀察,適時而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