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令尹,孫叔敖專注于治國理政上,為國家而不計小家。諸葛亮曾評價孫叔敖說:“昔孫叔敖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稱其賢也?!币馑季褪牵锰昧钜?,自己騎了三年的馬居然不知其是雌是雄,高度評價了孫叔敖一心撲在為國為民大業(yè)上,而不被其他的瑣事所分散了精力。
真正的鞠躬盡瘁啊。還經(jīng)常推功攬過,足可以說是擔(dān)當(dāng)作為的表率,上至楚莊王,再到楚國群臣,下去楚國軍民,大家都很佩服他,唯有自己作出了表率的領(lǐng)導(dǎo),才會得到真正的人心。這就是孫叔敖。
孫叔敖的一生,政績突出,實施的安邦興國利民之策,無不從實際出發(fā),不高談空論,不強推狠施。史料記載了孫叔敖在推行車制改革中的一件事。當(dāng)時楚國流行的是一種叫“庳車”的馬車,這種馬車因為底盤較低,所以坐起來不容易顛簸。
楚莊王認(rèn)為這種馬車不利于作戰(zhàn),王公大臣和將軍士兵都應(yīng)該在平日里按戰(zhàn)車的標(biāo)準(zhǔn)坐馬車,所以命令改革車制,要求將車輪加大,底盤增高。但大家貌似都不愿意,畢竟坐起來是原來的那種“庳車”舒服。孫叔敖經(jīng)過調(diào)研后對楚莊王說:“大王,車改已經(jīng)要求了多次,但顯然百姓還不大理解。臣有一計,大王不妨用之?!?/p>
楚莊王本就為此事憂心沖沖,只令尹有辦法,便問計將何出。
孫叔敖的辦法是另辟蹊徑。他建議楚莊王,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檻都加高,這樣本來可以直接通行的馬車便不得不停車,乘車的人便不得不下馬。
楚莊王聽后連稱大妙,便依計而行。果然,只用了半年,全國各地的馬車都自動加高了底盤,楚莊王的車改得以順利推行。
這便是孫叔敖的施政辦法,他很少搞那種強行推行的那一套,大多數(shù)都用了教化以導(dǎo)民意的辦法,所以孫叔敖能贏得楚國上下的擁護和愛戴,也能贏得歷史上的高度評價。
孫叔敖不但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他還十分注重家風(fēng)建設(shè)。在他的家里,不容許有任何貪公謀私之為,也不允許妻兒言行高調(diào)。孫叔敖臨死之前還告誡兒子不要貪慕榮利。
史料記載,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會封賞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地方貧瘠,沒人會喜歡這地。如果接受楚王封賞,你就要了那塊地吧。”
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后來,孫叔敖的后代便世居寢地。
這也是孫叔敖的眼光和智慧,一個具有長遠(yuǎn)眼光的人,是不會把眼前利益當(dāng)作長足的利的益。如果接受楚王封賞的肥沃之地,那一定會惹來別人的算計,而人家所不看好的,自己擁有了才會長久。
后來,晉國有一位叫士會的牛人,也向?qū)O叔敖學(xué)習(xí),不要好地,要貧地,也就擁有了真正的為子孫后代謀幸福。他們,都是高人。
孫叔敖去世后,他的后人為了紀(jì)念他,有的人便放棄了原來的蒍姓而改成孫姓,也有的以孫叔為姓,所以,孫姓和孫叔之姓的始祖之一是孫叔敖,這也是這兩姓的淵源之一。孫叔敖,值得后人紀(jì)念的一位好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