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第二次入相,專國十八年之久,地位基本上沒有發(fā)生過動搖。
這取決于三條:
一是如朱熹所說“挾虜勢以要君”,金人曾與高宗有約:“不得輒更易大臣”,所以秦檜才能有恃無恐;
二是他所奉行的屈膝投降政策,與高宗茍安江左的思想是一致的,君、相之間在政治上結成比較牢固的同盟;
三是在與金人的和議過程以及和議之后,長期地進行政治清洗,實行高壓政策,不給反對派有抬頭的機會。
而這三條所以能貫徹下去,而且又堅持得那樣久,與他長期地控制臺諫和執(zhí)政大臣,不擇手段地結交皇親、國戚、內侍、御醫(yī),刺探宮中消息,閉塞高宗的視聽,有很大關系。史稱秦檜“陰險如崖阱,深阻竟叵測”,確實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
秦代開始設置御史大夫,標志著封建社會對官吏監(jiān)督制度的建立。此后名稱雖有變化,但基本職能大體上是差不多的,它是皇帝制馭百官,維護中央集權的重要工具。唐、宋時把御史臺和諫院這兩個并行的機構合稱為臺諫。
御史臺的職能是“糾彈官邪,肅正綱紀”;諫院的職能是諫正“朝綱闕失”。而在實際上兩者卻很難分清,最具實質性的工作是糾彈官吏,保證最高統(tǒng)治者意志的貫徹實行。
這種監(jiān)察制度,在歷史上對保證封建秩序的確立和社會的正常運行起過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制度本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弱點,在實際運作中是弊端百出。
第一,它無法可依,基本上是以最高決策者(皇帝或專權的宰相)的個人好惡決定監(jiān)察取向;第二,它本身缺乏監(jiān)督機制,臺諫可以根據(jù)“風聞”彈劾官吏,彈劾失實,臺諫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因而冤案就不可避免;第三,按照規(guī)定,宰執(zhí)“不得薦舉臺諫官”,而且也要接受臺諫的監(jiān)督。
事實上這一點很難做到,因為它與宰相的“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tǒng)”的職權相矛盾。如果皇帝頭腦清醒,馭下有術,把臺諫的任免權緊緊抓在手中,確實可以對宰相的權利起到制約作用。但制約太死,又往往束縛宰相的手腳,不能有所作為。
如果皇帝昏庸無能,臺諫的進退取決于宰相,那就只能強化宰相的權力,皇帝就有大權旁落的危險。因此,在歷史上,君、相之間明里暗里爭奪臺諫的事是經常發(fā)生的。尤其是黨爭激烈的時候,各種政治力量都力圖控制臺諫,利用臺諫,打擊政敵,維護本集團的利益。這種弊端,在宋代的幾次黨爭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臺諫們幾乎就是當權一派的政治打手。
《宋史》上說高宗“其始惑于汪(伯彥)、黃(潛善),其終制于奸檜,恬墮猥懦,坐失事機”。所謂“恬墮猥懦”,就是才能低下,性格懦弱,不思進取。
所以,開始受到汪伯彥、黃潛善退避求和的思想所迷惑,最后受制于奸臣秦檜,白白失去許多恢復的良機。這樣的評價是很有道理的。
自從紹興八年,在和議問題上他與秦檜達成默契之后,不僅和成的希望寄托在秦檜身上,也把大權拱手讓給了秦檜。
他近于討好地對秦檜和大臣們說:
“宰相進退百官,凡士大夫,孰不由宰相進者。然宰相賢,則所引皆賢,豈當一概以朋黨疑之也。”
又說:
“朕謂進用士大夫,一相之責也。一相既賢,則所薦皆賢也?!?/p>
紹興九年二月,高宗欲進謝祖信為殿中侍御史,征求秦檜的意見說:
“朕欲用祖信為臺官,恐祖信不知朝廷今日事機,卿等可召赴都堂,與之議論?!?/p>
秦檜說:
“臺諫乃天子耳目,朝政闕失,所當論列??趾糁炼继萌缓蟪冢荒軣o嫌?!?/p>
高宗說:
“大臣朕股肱,臺諫朕耳目,本是一體,若使臺諫譏察大臣,豈朕責任之意耶?!?/p>
這等于公開宣布把進用士大夫的權力全權交給秦檜,其中也包括進退臺諫的大權。等到他發(fā)現(xiàn)自己大權旁落的時候,已經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想糾正也無從下手了。
正如朱熹所說:
“高宗初見秦檜擔當?shù)煤妥h,遂悉以國柄付之:被他入手了,高宗更收不上。高宗所惡之人,秦引而用之,高宗無如之何;高宗所欲用之人,秦皆擯去之。舉朝無非秦之人,高宗更動不得。”
紹興八年,初次與金人和議,朝野上下議論洶洶,反對和議的呼聲很高。
秦檜雖有高宗支持,但還是不敢貿然行事。一心投靠秦檜的中書舍人勾龍如淵獻計說:
“相公為天下之大計,而群說橫起,何不擇人為臺官,使盡擊去,則相公之事遂矣。”
以秦檜的政治經歷來說,他在靖康間先后任過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御史中丞等,當然了解臺諫在政治斗爭中的作用;更何況在他第一次入相時,就是因為失去臺諫的支持,敗在呂顧浩的手下,這是他永遠也不會忘懷的。
所以,一經勾龍如淵的提醒,他便立即采取措施,任命勾龍如淵為御史中丞,對臺諫官作了相應的調整。勾龍如淵果然不負所望,在初成和議中幫了不少忙。后來因為和起居郎施廷臣之間有私忿,互相攻訐,高宗一怒之下,把他兩人都罷了官。
到了紹興十年,臺諫基本上控制在秦檜手中了。這一年,金人撕毀盟約,扣押南宋迎奉使臣,完顏宗弼揮軍南侵,重新占領已經歸還給南宋的河南、陜西地,和議失敗了。按照常情,這是重大決策失誤,作為力主和議的秦檜應該上章待罪,臺諫們理所當然地要上章彈劾。
但是秦檜卻“傲然不肯退”,臺諫們不僅沒有上章彈劾,相反,御史中丞王次翁卻出來為秦檜保駕。
此后,臺諫就成了秦檜手中的玩物,他對誰不滿意,就指使臺諫去彈劾誰。
不少彈章就出自秦檜的手筆,臺諫出面不過是做做樣子。為了堵塞言路,他還以諫官、御史侍經筵。所謂經筵,就是與皇帝一起討論經史,一般是由精于經術的儒臣擔任。
這些人有“帝師”之尊,與皇帝接近的機會多,可以借講解經典或講述歷史事件而針砭時弊,向皇帝進言。秦檜為了防范有不利于自己的言論發(fā)生,先是以其子秦熺為侍講,以親信巫伋為說書,此后,“除言路者,必預經筵,以察人主之動息,講官之進言”。
秦檜控制臺諫的手段,主要是誘之以高官。他選擇的臺諫官,一般都是幸進之徒。這些人依附性強,只要能升官,是不惜背師滅祖的。在秦檜專國期間,先后選任的臺諫有好幾十人,凡是能按秦檜意旨行事的,都得到升遷。
更有甚者,經臺諫而進入執(zhí)政大臣行列的有十二人之多。王次翁,崇寧二年(1103)禮部別頭試第一,但仕途很不得意。紹興六年,呂頤浩帥長沙,以同鄉(xiāng)關系,辟為參謀官;可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吧,不久即請致仕。
秦檜再相,又起用了他。紹興十年為御史中丞,金人敗盟,秦檜出現(xiàn)政治危機,王次翁出面相助。秦檜忌趙鼎復用,王次翁一論趙鼎,由泉州罷歸紹興;二論趙鼎,降為散官,謫居興國軍;三論趙鼎,由漳州移潮州安置。當年七月,就進為參知政事。
萬俟卨是政和二年進士,早于秦檜三年,做了三十年的官,也只是個湖北提刑,因迎合秦檜,告訐岳飛,于紹興十年六月入為臺諫官。他協(xié)助秦檜收三大將兵權,誣殺岳飛父子及張憲;大理寺丞薛仁輔、李若樸、何彥猷認為岳飛不該死罪,萬俟卨劾罷之;劉洪道與岳飛有舊交,萬俟卨劾其“足恭媚飛”,劉洪道以此廢黜終身;秦檜忌參知政事范同單獨奏事,萬俟卨兩上彈章,論罷范同,使遠謫筠州;又論李光“鼓倡”,孫近“朋比”,二人皆一再竄謫;張浚寓居長沙,萬俟卨妄劾張浚“卜居逾侈,至擬五鳳樓”。就因為這樣,他一升再升,到紹興十二年八月,即進為參知政事。
其他人的情況,也大體上是這樣。
與此相輔的是揀汰異己。
秦檜時刻關注臺諫們的一舉一動,一經發(fā)現(xiàn)有離心傾向,立即令其出臺。
蕭振字德起,溫州平陽人。登政和八年(1118)進士第。在任侍御史期間,為秦檜排擊趙鼎、逐出劉大中,出了不少力,但在王庶反對和議不成,提出辭去樞密副使時,他卻上章挽留,與秦檜意見相左,秦檜很快改任他為工部侍郎,后又令其出知州郡,遠離朝廷。
從紹興八年三月秦檜再相,到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去,先后進入政府的執(zhí)政大臣有王庶、劉大中、孫近、韓肖胄、李光、王倫、樓炤、王次翁、韓世忠、張俊、岳飛、范同、何鑄、萬俟卨、孟忠厚、程克俊、李文會、李若谷、楊愿、何若、段拂、汪勃、秦熺、詹大方、余堯弼、巫伋、章復、宋樸、史才、魏師遜、施鉅、鄭仲熊、湯思退、董德元等三十四人。在這些人中,王庶、劉大中為趙鼎所薦用,但罷官是在趙鼎罷相后,秦檜當權的時候;其他三十三人皆為秦檜所薦用。
這中間,有三種人是秦檜在特定情況下薦用的:
一是借重聲望,彈壓輿論。
紹興八年十二月初成和議,秦檜薦李光作參知政事,高宗并不贊成。秦檜說:“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議自息?!备咦谶@才同意。
因為當時有聲望的士大夫絕大多數(shù)對和議持反對態(tài)度,有的罷官,有的辭職,紛紛去國,秦檜十分孤立。李光登崇寧五年進士第,作地方官,不避權貴。靖康間,作右司諫、侍御史,敢于論事。高宗即位后,多作地方軍政大吏,政績卓著。因此,在士大夫中頗有聲望。
這時,他由江東安撫大使入為吏部尚書時間不長,對和議沒有明確表示反對。秦檜想借重他的名望一起押榜,一則可以彈壓輿論,二則可以“分謗”。秦檜這個目的達到了,為此,士大夫對李光頗有微詞。后來,李光識破秦檜的陰謀,當著高宗的面,指斥秦檜“盜弄國權,懷奸誤國”,兩人分道揚鑣。
因此,秦檜必欲置李光于死地。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與金人重開和議,也是出于同一個目的,秦檜許時在福州的張浚以樞密使的職位,條件是贊成和議,遭到張浚的嚴詞拒絕,答以“敵不可縱,和不可成”。為此,張浚后來也屢遭打擊。
二是以虛易實,明升暗黜。
秦檜為了掃除和議障礙,解除三大將兵柄,除張浚、韓世忠、岳飛為樞密使、副,明是升官,其實是釜底抽薪,用虛名把實際兵權換下來了。三大將一旦失去兵權,也就只能任其擺布了。
三是偷梁換柱,李代桃僵。
紹興十二年九月,朝廷決定在紹興府建徽宗陵寢。按舊例宰相應作山陵使,親蒞其事。事畢,宰相辭位。秦檜當然不愿去,除信安郡王孟忠厚為樞密使,為攢宮總護使,代行其事。陵寢竣工后,孟忠厚打算回樞密院供職,秦檜指使言官引故事論列,令孟忠厚出判福州。
這真是一舉兩得,既避免了自己的去位,又從身邊趕走了一個異己者。
秦檜用這三種人作執(zhí)政官,屬于權宜之計,一旦目的達到,立即除去。
因為這些人,大都有獨立的政治見解,有較高的社會聲望,又有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這些都會對他的地位構成威脅,不及時除去,就會給自己留下后患。
皇親、國戚、內侍、御醫(yī),這是成天圍在皇帝身邊的一群人,他們不僅能了解皇帝的好惡、動息,有時還可以影響皇帝的行為,甚至左右皇帝。
所以,貴戚、宦官干政,由來被視為朝廷的大忌。但由于這些人與皇帝的關系太近密了,貴戚、宦官干政,甚至專權的事是屢禁不絕的。一些幸進之徒,便千方百計利用這層關系謀取權位。遠的不說,北宋后期就特別嚴重。
如童貫、梁師成、楊戩、李彥等人,都是權傾朝野,位至使相的宦官,特別是童貫,長期掌握軍權,進至知樞密院事,封為廣陽郡王,蔡京、王黼等就是靠著這些人而位至輔相,鞏固自己的權勢。他們相互勾結,淆亂朝政,把北宋推向滅亡。
高宗鑒于北宋傾國的歷史教訓,限制外戚、內臣的權力,但最后還是不免受到這些人的影響。秦檜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勢,當然不會不利用這種關系。
高宗有一出身宮女的貴妃吳氏,深得寵幸。但其原配康王妃邢氏靖康末隨徽、欽二帝北遷,存亡不知,高宗只能虛位中宮以待。紹興十二年,韋太后南歸,得知邢氏于紹興九年已卒于五國城。秦檜抓住了這個效忠皇帝,結納吳氏的好機會,多次上表請正位中宮,立吳氏為皇后。
吳氏在紹興十三年做了皇后之后,對秦檜是心存感激的。秦檜有一孫女,曾強行招贅郭知運,后中止婚姻。秦檜為了結歡吳皇后,又將這個孫女嫁給吳皇后的弟弟吳益為妻。
這種關系,對鞏固秦檜的權勢所發(fā)生的影響,史籍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可以想見的。秦檜死后,御史中丞湯鵬舉彈劾吳益,說吳益“以庸瑣之才,恃親昵之勢,乞褫職名,以示至公”。
高宗出面解釋說:
“朕于奠檜日,諭檜妻子,許以保全其家,今若遽出其婿則傷恩,臣僚無得更有論列?!?/p>
后來,秦檜的子孫,雖然在政敵攻擊下,官是罷了,卻沒有一個人遭到貶謫,這無疑得力于高宗和吳皇后的庇佑。
建炎三年,高宗駐蹕揚州,“方有所御幸”,金兵驟至,受到突然的驚恐,“遂患董腐”,失去生育功能。有一靠“負擔喝藥”,出賣祖?zhèn)骱诨⒌樯慕芍?,名叫王繼先,被召入宮,給高宗治療這一病癥,得到超過常情的寵幸,“遭遇冠絕人臣”。
外間紛紛傳言,說王繼先以房中術事主。紹興三十一年八月,殿中侍御史杜莘老彈劾王繼先“怙寵干法,富埒公室”,高宗不高興,杜莘老因密言:“外議謂繼先以左道幸,恐謗議叢起,臣且不忍聽。”
所謂“左道”,當是指這件事。就是這樣一個為輿論所不齒的人,秦檜也與之相交,甚至“使夫人詣之,敘拜兄弟,表里引援”。
王繼先后來官至昭慶軍承宣使,其子安道為武泰軍承宣使、兩浙西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守道為右朝議大夫直徽猷閣、兩浙西路安撫司參議官,悅道右朝奉郎直秘閣、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孫琦右承議郎直秘閣。
王家在臨安“廣造第宅,占民居者數(shù)百家,都人謂之快樂仙宮”,“又于諸處佛寺建立生祠,凡名山大剎所有,大半入其家”;“良家子為奴者凡百余人,籍其貲以千萬計”。
王繼先蓄臨安名妓劉榮奴,其子悅道則蓄金盼盼,“父子聚麀,傷風敗俗”,欽宗死亡的消息傳來,內外舉哀,王家照常飲宴作樂,“令妓女舞而不歌,舉首頓足為戲,名為啞樂”。這都是倚恃皇帝的恩寵和秦檜的庇護。秦檜從王繼先那里自然也得到不少好處。
大珰張去為,先為韋太后宅提點官,遷內侍省押班,內侍省都知,倚恃韋太后和高宗的恩寵,頗干預朝廷政事。
秦檜與之交結,利用他刺探宮中動息;張去為則利用秦檜獲得高官厚祿,他屢屢升遷,一直到延福宮使。
趙甡之《中興遺史》說:
“大抵上以國事委之檜,家事委之去為,一身委之繼先。”
這三人互相勾結,表里為奸,把持朝政,其核心人物自然是秦檜。
(正文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