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太祖趙匡胤時期(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
范質(zhì),生于911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人。原為后周重臣,北宋建立不久后罷相,拜太子太傅。
王溥,生于922年,字齊物,謚號文獻(xiàn),并州祁縣(今山西)人。原為后周重臣,北宋建立不久后罷相,拜太子少保。
魏仁浦,生于911年,字道濟(jì),謚號宣懿,衛(wèi)州汲縣(今河南)人。原為后周開國元勛,北宋建立不久后罷相,拜守尚書右仆射。
趙普,生于922年,字則平,謚號忠獻(xiàn),河南洛陽(今河南)人。其為人剛毅果斷,在宋朝初期制訂統(tǒng)一戰(zhàn)爭方案與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措施等重大事件中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薛居正,生于912年,字子平,謚號文惠,開封浚儀(今河南)人。歷仕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四朝,曾主持編撰《舊五代史》。
沈義倫,生于909年,因避太宗光義名諱而單名倫,字順宜,謚號文,開封太康(今河南)人。北宋開國功臣之一,趙匡胤霸府幕僚中繼趙普之后第二位升任宰相。
二、宋太宗趙光義時期(976年11月15日 - 997年5月8日)
趙普
薛居正
沈義倫
盧多遜,生于934年,字多遜,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人。后因勾結(jié)秦王趙廷美被告發(fā),坐罪流放崖州。
宋琪,生于917年,字俶寶(一作叔寶),謚號惠安,幽州薊縣(今北京)人。原為節(jié)度使趙贊幕僚,隨其歷仕后漢、后周、北宋三朝,后以開封府推官之職成為宋太宗的潛邸舊臣,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起職位迅速躥升,一年之內(nèi)由員外郎升至宰相。
李昉,生于925年,字明遠(yuǎn)(一作明叔 ),謚號文正,深州饒陽(今河北)人。其為人寬厚溫和,不計(jì)舊惡,在相位時小心謹(jǐn)慎,,主張與契丹修好,弭兵息民。
呂蒙正,生于944年,字圣功,謚號文穆,河南洛陽(今河南)人。其為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而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
張齊賢,生于942年,字師亮,謚號文定,曹州冤句(今山東)人。其為相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xiàn),史稱“四踐兩府、九居八座,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
呂端,生于935年,字易直,謚號正惠,幽州安次(今河北)人。其為政識得大體,清簡處事,在宋太宗傳位真宗過程中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三、宋真宗趙恒時期(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
呂蒙正
呂端
李沆,生于947年,字太初,謚號文靖,洺州肥鄉(xiāng)(今河北)人。他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譽(yù),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
向敏中,生于949年,字常之,謚號文簡,河南開封(今河南)人 。其多次出守地方,并兩任東京留守,以勤于政事、老成持重而聞名。
畢士安,生于938年,本名士元,字仁叟,小字舜舉,謚號文簡,代州云中(今山西)人。澶淵之戰(zhàn)時曾支持寇準(zhǔn)決策,力主宋真宗親征,最終促成“澶淵之盟”的達(dá)成。
寇準(zhǔn),生于961年,字平仲,謚號忠愍,華州下邽(今陜西)人。澶淵之戰(zhàn)時反對南遷,力主宋真宗親征,從而穩(wěn)定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后因參與宮廷權(quán)力斗爭,數(shù)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
王旦,生于957年,字子明,謚號文正,大名莘縣(今山東)人。他善于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力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變。掌權(quán)十八載,為相十二年,深為真宗信賴。
王欽若,生于962年,字定國,謚號文穆,臨江軍新喻(今江西)人。兩度為相,時人稱為“癭相”,因?yàn)槿思樾半U(xiǎn)偽,善迎合帝意,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交結(jié),又被時人稱為五鬼。
丁謂,生于966年,字公言,蘇州長洲(今江蘇)人。其為官尚算勤勉,有較強(qiáng)的應(yīng)對和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同時又狡詐過人,做事“多希合上旨”,因而被“天下目為奸邪”;人們將他與王欽若、林特、陳彭年、劉承珪合稱為“五鬼”。
李迪,生于971年 ,字復(fù)古,謚號文定,濮州(今山東)人。
馮拯,生于958年,字道濟(jì),謚號文懿,孟州河陽(今河南)人。
四、宋仁宗趙禎時期(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
王欽若
丁謂
馮拯
李迪
王曾,生于978年,字孝先,謚號文正,青州益都(今山東)人。宋仁宗即位后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jì)智逐權(quán)臣丁謂,朝廷倚以為重。
張知白,生于956年,字用晦,謚號文節(jié),滄州清池(今河北)人。
張士遜,生于964年,字順之,謚號文懿,襄州陰城(今湖北)人。仁宗朝曾三次拜相,與陳堯佐、范仲淹、蘇轍等著名文人、政壇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
呂夷簡,生于978年,字坦夫,謚號文靖,壽州(今安徽)人。其輔佐年少的宋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和經(jīng)濟(jì)發(fā)展。
王隨,生于約975年,字子正,謚號章惠、后改文惠,河陽(今河南)人。
陳堯佐,生于963年,字希元,謚號文惠,閬州閬中(今四川)人。其在水利上頗有成就,為防錢塘潮,提出“下薪實(shí)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發(fā)明“木龍殺水法”,又在汾水兩岸筑堤植柳防洪。
章得象,生于978年,字希言,謚號文憲、后改文簡,建寧軍浦城(今福建)人。
晏殊,生于991年,字同叔,謚號元獻(xiàn),撫州臨川(今江西)人 。因?yàn)槿松髅芏艿剿握孀谫p識,仁宗親政后更受寵遇,其執(zhí)政期間,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時稱“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
杜衍,生于978年,字世昌,謚號正獻(xiàn),越州山陰(今浙江)人。其拜相后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慶歷新政”,以求改變北宋“三冗”局面。
賈昌朝,生于997年,字子明,謚號文元,真定獲鹿(今河北)人。
陳執(zhí)中,生于990年,字昭譽(yù),謚號恭,虔州石城(今江西)人。
文彥博,生于1006年,字寬夫,謚號恭烈、后改忠烈,汾州介休(今山西)人 。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將相五十年,聲名聞于四夷。在北宋中期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宋庠,生于99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謚號元獻(xiàn)、一作元憲,開封雍丘(今河南)人 。其儉約不好聲色,讀書至老不倦,善于糾正謬訛,與宋祁并有文名,時稱“二宋”。
龐籍,生于988年,字醇之,謚號莊敏,單州成武(今山東)人。其在司法、治吏、統(tǒng)軍三方面均卓有功績,以嚴(yán)正深峭、果決驍勇贏得一時威名。
梁適,生于1000年,字仲賢,謚號莊肅,鄆州須城(今山東)人。
劉沆,生于995年,字沖之,謚號文安,吉州永新(今江西)人。其大力推行革新,以“長于吏事”著稱。
富弼,生于1004年,字彥國,謚號文忠,河南洛陽(今河南)人。早年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但晚年力抵變法,又勸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被認(rèn)為是因循守舊、銳氣盡喪的表現(xiàn)。
韓琦,生于1008年,字稚圭,謚號忠獻(xiàn),相州安陽(今河南)人。其一生歷經(jīng)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jīng)歷如抵御西夏、慶歷新政等重要事件 。在朝中,他運(yùn)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yè)”;在地方,忠于職守,勤政愛民。但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圍下,步入中年以后的韓琦,思想略顯保守,未能推行大的改革。
曾公亮,生于999年,字明仲,謚號宣靖,泉州晉江(今福建)人。其作為三朝元老,影響力極大,早年即有變革之心,他不但在王安石變法中大力舉薦王安石主持變法大局,而且在變法過程中還給予王相當(dāng)程度的支持,這對變法起到極大的促進(jìn)作用。后因與王安石在變法認(rèn)識上的分歧,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終沒能成為堅(jiān)定的變法派。
五、宋英宗趙曙時期(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
韓琦
曾公亮
六、宋神宗趙頊時期(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富弼
韓琦
曾公亮
陳升之,生于1011年,本名陳旭,字旸叔,謚號成肅,建州建陽(今福建)人。
王安石,生于1021年,字介甫,謚號文,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其為相期間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jìn)行全盤改革,試圖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終被罷相,新法全面廢除。
韓絳,生于1012年,字子華,謚號獻(xiàn)肅,真定靈壽(今河北)人。
吳充,生于1021年,字沖卿,謚號正憲,建州浦城(今福建)人。
王珪,生于1019年,字禹玉,謚號文恭,成都華陽(今四川)人。其執(zhí)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
蔡確,生于1037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今福州)人。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七、宋哲宗趙煦時期(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司馬光,生于1019年,字君實(shí),謚號文正,陜州夏縣(今山西)人。他被認(rèn)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盡管他認(rèn)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于舊者存之”, 但實(shí)際卻因不滿王安石而不擇優(yōu)劣盡罷新法,又將神宗朝時軍兵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還給西夏。日后在新舊黨爭時,淪為意氣及權(quán)位之爭、不再著重于國政運(yùn)轉(zhuǎn)。
文彥博
王珪
蔡確
韓縝,生于1019年,字玉汝,謚號莊敏,真定靈壽(今河北)人,韓絳之弟。
呂公著,生于1018年,字晦叔,謚號正獻(xiàn),壽州(今安徽)人。呂夷簡第三子,他與司馬光同屬舊黨,司馬光在當(dāng)政后“盡廢新法”。而司馬光死后,呂公著雖繼續(xù)采用司馬光的做法,但他與司馬光對于新法具體內(nèi)容看法也有一些差別。
呂大防,生于1027年,字微仲,謚號正愍,京兆藍(lán)田(今陜西)人。
范純?nèi)?/strong>,生于1027年,字堯夫,謚號忠宣,蘇州吳縣(今江蘇)人。范仲淹次子,人稱“布衣宰相”。
劉擎
蘇頌,生于1020年,字子容,謚號正簡,泉州同安(今福建)人。其為相期間“奉行故事”,以使百官守法遵職為要務(wù),并告誡邊臣不要輕易開啟戰(zhàn)事。
章惇,生于1035年,字子厚,建寧軍浦城(今福建)人。其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他一生的政治作為對北宋政治造成深遠(yuǎn)影響,強(qiáng)硬態(tài)度導(dǎo)致遼軍南下,幾乎引發(fā)宋遼戰(zhàn)爭。然而聯(lián)合于闐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復(fù)失地,開疆拓土,驅(qū)逐西夏并以沙漠為界,則為北宋取得對西夏戰(zhàn)爭的優(yōu)勢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
八、宋徽宗趙佶時期(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
章惇
韓忠彥,生于1038年,字師樸,謚號文定,相州安陽(今河南)人。韓琦長子,執(zhí)政期間與曾布不協(xié),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大名府。
曾布,生于1036年,字子宣,謚號文肅,撫州南豐(今江西)人。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其在北宋后期白熱化的黨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蔡京,生于1047年,字元長,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人。其天資兇狠狡詐,舞弄權(quán)術(shù),以智慧控制別人,先后四次任相,堪稱古今第一人。
趙挺之,生于1040年,字正夫,謚號清憲,密州諸城(今山東)人。
何執(zhí)中,生于1044年,字伯通,謚號正獻(xiàn),處州龍泉(今浙江)人。其在位期間“戒邊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雖富貴不忘貧賤時,斥緡錢萬,置義莊以贍宗族?!绷χ鞒⒓案骷壒俑肮?jié)浮費(fèi),寬民力”。
張商英,生于1043年,字天覺,謚號文忠,蜀州新津(今四川)人。王安石變法的主要追隨者之一。
劉正夫,生于1062年,字德初,謚號文憲,衢州西安(今浙江)人。
余深,生于約1050年,字原仲,福州(今福建)人。其由奸臣蔡京引薦,故多遭時人非議。
王黼,生于1079年,原名王甫,字將明,開封祥符(今河南)人。其有口才,才智出眾但無學(xué)識,善于巧言獻(xiàn)媚。宣和元年(1119年)超晉八階,任命為特進(jìn)、少宰(右宰相)。
李邦彥,原名李彥,字士美,懷州(今河南)人。人稱“浪子宰相”,靖康之變時力主割地議和,直接造成北宋滅亡。
白時中,字蒙亨,壽州壽春(今安徽)人。靖康之變時建議欽宗棄城逃跑,后被彈劾懦弱。
九、宋欽宗趙桓時期(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
李邦彥
白時中
張邦昌,生于1081年,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今河北)人。主和派代表人物,靖康之難后被金國強(qiáng)立為大楚皇帝,建立“偽楚”政權(quán)。金國撤兵后迎接元祐皇后入居延福宮,還政于宋高宗趙構(gòu)。
吳敏,字元中,真州(今江蘇)人。靖康之變時力主和議,與太宰徐處仁不合,累貶崇信軍(隨州)節(jié)度副使。
徐處仁,生于1062年,字擇之,應(yīng)天谷熟(今河南)人。其在欽宗即位后建言儲糧設(shè)備以御金兵。金軍北撤后又請伏兵襲其后隊(duì),然于大政無補(bǔ),旋罷相。
唐恪,字欽叟,余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靖難之變時力主和議,主張放棄三鎮(zhèn),反對并排擠朝中主戰(zhàn)派。后金軍立張邦昌為帝,他予以支持,但在推戴狀上簽名后就服毒自盡。
何桌,生于1089年,字文縝,仙井監(jiān)(今四川)人。靖難之變時反對割棄三鎮(zhèn)與金,未幾,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奏請任康王趙構(gòu)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后從欽宗赴金營,遂留不返,絕食而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