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中,臣子中爵位最高的就是封王了,一般都是皇族子弟和對朝廷有大功的人才被授予王爵,最早開始冊封王爵的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他在平定天下后分封了8個異姓王,但這8個異姓王的下場都不太好。
此后歷朝歷代對于王爵的冊封多有變動,但是基本上也都差不多,到清朝立國后,先是在清初冊封了五個降清的將領為王,這五人為滿清的建立和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五人之中名氣最大的要數(shù)吳三桂了,可是除了吳三桂,您還知道其他幾個人的名字嗎?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這五位異姓王爺。
孔有德,遼東蓋州衛(wèi)(今遼寧蓋州)人,生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天啟元年(1621年),孔有德與其兄一起投奔了名將毛文龍,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投靠毛文龍后,孔有德先后參加了鎮(zhèn)江大捷、進軍朝鮮皮島等,因功累升至參將并被毛文龍收為養(yǎng)孫。
明朝末年,毛文龍雖然在遼東一帶抵抗清軍,但是他的部隊軍紀敗壞,飽受當?shù)厝说脑嵅?。崇禎元年?628年),袁崇煥督師遼東,借機處死了毛文龍,孔有德認為毛文龍無罪卻被處死,對此感到非常寒心便投奔了孫元化。
崇禎四年(1631年),孔有德率部北上救援被清軍圍困的祖大壽時,在吳橋發(fā)生了兵變,自稱為元帥,次年,登萊之亂后孔有德率部投靠了后金。
影視劇中的孔有德
明崇禎九年(1636年)也即清崇德元年,孔有德被皇太極封為恭順王,并作為漢官的代表勸進。此后他投入到大清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爭中:
順治元年(1644年),孔有德隨豫親王多鐸追剿李自成及南明武裝力量,鎮(zhèn)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爭;
順治三年(1646年),孔有德被授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歷政權,從此孔有德開始單獨統(tǒng)兵;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孔有德率清軍破桂林,俘虜南明重臣張同敞、瞿式耜及靖江王朱亨歅等,孔有德住進了靖江王府,改為定南王府。
順治九年(1652年),在桂林與西寧王李定國的作戰(zhàn)中,孔有德額頭中了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便自己在王府縱火,自刎而死。其女孔四貞被孝莊太后收為養(yǎng)女。
耿仲明,遼東蓋州衛(wèi)人,早年曾經(jīng)投靠后金,擔任千總,后來又投靠了毛文龍,他深得毛文龍的器重并被毛文龍收為養(yǎng)孫,在軍中他累官至參將并掌管軍中的財務。
毛文龍被袁崇煥借機處死后,耿仲明與孔有德一起投靠了孫元化,跟隨他一起去了登州,登州之亂后耿仲明與孔有德一起投靠了清軍,耿仲明這回卻是第二次投靠清軍了,皇太極卻不計前嫌,率領諸貝勒出城10里相迎并授予他總兵官的職務。
耿仲明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后大封群臣,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與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合稱為“三順王”,之后耿仲明也開始參與到清朝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爭中。
順治元年(1644年),耿仲明跟從睿親王多爾袞率軍入關,追擊李自成至望都而還;后來又跟從從豫親王多鐸向西進入陜西征討李自成的殘部,不久率軍南下平定江南。
順治三年(1646年),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率領大軍南征南明永歷政權;
順治四年(1647年),耿仲明與明將楊國棟在牛皮灘大戰(zhàn),大破楊國棟的軍隊;
順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改封為靖南王,并賜給他金冊金印。不久,耿仲明因為私藏逃人,畏罪自縊而死。順治皇帝親政后,其中耿繼茂承襲了靖南王的爵位。
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祖父時遷居到遼東海州,尚可喜便出生于此。尚可喜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加入明軍水師,次年到皮島尋父,加入到毛文龍的麾下并被毛文龍收為養(yǎng)孫。
明崇禎七年(1634年),尚可喜率部來到盛京,皇太極出城30里相迎,封他為總兵官。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后,尚可喜被封為智順王,與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合稱為“三順王”。
順治元年(1644年),尚可喜跟隨清軍入關,追李自成到望都;后隨英親王阿濟格沿長城而下,占領了延安,一直追擊李自成到九宮山,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后才返回京師。
順治三年(1646年)與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進攻湖南;
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平南王”,賜金印、金冊,與“靖南王”耿仲明攜家口舊部共2萬余人進軍廣東;
尚可喜
順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在廣州開府建第,故址為今廣州市越秀區(qū)的人民公園。
順治十年和十一年,尚可喜兩次打敗李定國,穩(wěn)固了清朝在廣東的統(tǒng)治。
康熙十二年(1672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南方各地群起響應,靖南王耿精忠也起兵,然而平南王尚可喜持效忠清室,以廣東彈丸之地牽制十余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為清政府平叛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康熙十四年(1674年),為了籠絡尚可喜及其部眾,康熙皇帝下旨晉封他為平南親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發(fā)兵圍困其父府邸,奪取廣東最高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尚可喜聞變后欲懸梁自盡,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廣州去世,享年73歲。
吳三桂,遼寧綏中人,生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的影響下自小學文習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了武舉人,從此便跟隨父親和舅舅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此后多年,吳三桂先后升任參將、副將、寧遠團練總兵等職,他所率領的關寧鐵騎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明朝滅亡。吳三桂本來是要到京師勤王的,可是走到玉田縣時受到崇禎皇帝自縊的消息便率部返回山海關。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山海關大戰(zhàn)中,吳三桂聯(lián)合清軍大敗李自成,清軍得以順利入關進駐北京,清朝定都北京后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此后平定農(nóng)民起義,攻城略地,頗有功勛。順治十六年(1659年)鎮(zhèn)守云南,后攻入緬甸,擒獲南明永歷帝并將其處死,晉封親王,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不滿清廷削藩,起兵反清,他自封為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開啟了三藩之亂。他曾率兵一度打下清廷的半壁江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建國號為周,年號昭武,同年秋病逝,時年六十七歲。
孫可望,陜西米脂人,明末張獻忠大西政權的主要將領、南明永歷時期權臣,作戰(zhàn)勇敢、狡奸,每遇敵,他率部下沉著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墻”。因為他識字,又機靈,很受張獻忠器重,為張獻忠四個養(yǎng)子中之長子。張獻忠在川北被殺后,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南下攻占云貴一帶,堅持抗清。后改投永歷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歷朝廷,并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
影視劇中的孫可望形象
南明永歷十一年(1657年),孫可望引兵進入云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便投降了清軍。次年順治皇帝召孫可望入京,朝廷命和碩簡親王濟度、和碩安親王岳樂帶領大批高官顯爵出城迎接,場面相當隆重,十天之內順治皇帝三次賜晏于他。
孫可望降清,出賣西南軍情虛實,使李定國和西南抗清武裝最后失利,清廷封他為義王。然而孫可望反復無常,清廷對他也不是太放心,三年之后的一次狩獵活動中,孫可望被借機射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