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5年
陳霸先抗北齊:攘外必先安內(nèi)
公元555年至556年,北齊兩度侵犯梁朝,均被南梁輔國重臣陳霸先率部擊敗。陳霸先抗擊北齊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戰(zhàn)役,奠定了陳霸先在南朝不可撼動的地位。
當時天下,北齊、西魏和南梁三足鼎立。西魏早在梁元帝時期,就瓜分走了梁朝的一大塊疆域。當時北齊忙于改朝換代,沒撈到什么好處。等到北齊皇帝高洋回過神了,西魏的勢力已經(jīng)快要趕上自己了,北齊便也想從梁朝這里搜刮好處。隨后北齊揮師南下,強迫梁朝承認“正統(tǒng)皇帝”蕭淵明,并打著“護送”的旗號,大行侵略之舉。
陳霸先反對向北齊妥協(xié),殺掉了已與北齊妥協(xié)的輔國重臣王僧辯,并廢掉了剛上任的皇帝蕭淵明,又把梁元帝的兒子蕭方智扶上了帝位。
這北齊怎會同意?正好北齊方面負責護送蕭淵明回國的大軍還沒走遠,便決定直接開打。北齊一動作,陳霸先這邊的情勢就比較危急了。自從王僧辯被殺后,殘余勢力紛紛起兵反抗。陳霸先親自率軍東討王僧辯余黨的時候,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帶著封地投降了北齊,并且私下與豫州刺史任約密謀,以精兵5000襲擊建康。北齊當然積極響應,在同年11月就遣兵渡江占據(jù)姑孰(今安徽當涂)來支援徐嗣徽、任約,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于胡墅(今江蘇南京長江北岸)渡江,向石頭城送米3萬石,馬千匹。
陳霸先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做出了一連串的反應。第一步繼續(xù)向東攻打義興(今江蘇無錫)。王僧辯的余黨伏誅,陳霸先穩(wěn)定了東邊的局勢。第二步讓手下大將周文育頂替自己,擔任主帥以防長城被北齊大軍攻陷,守好國家北邊的防線。第三步命手下寧遠將軍裴忌跟他一起進攻王僧辯弟弟王僧智據(jù)守的吳郡(今江蘇蘇州)。夜至城下,鼓噪登城,打了王僧智一個措手不及。王僧智只好從后門逃出,輕舟奔吳興。此舉保住了梁朝經(jīng)濟重鎮(zhèn)。在陳霸先以雷霆手段迅速控制了三吳地區(qū)之后,他才還師建康,急攻石頭城。
當然,陳霸先這一路也并非一帆風順。聽聞北齊大軍來援,還帶了三十萬石糧食和無數(shù)戰(zhàn)馬,陳霸先自然無比擔憂。他在城外駐兵,跟手下幾員心腹大將反復商議對策。一番磋商后,眾人一致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是在淮南筑城,保護東方糧道,然后再分兵斷絕北齊向石頭城的物資供給。將石頭城圍死,斷水斷糧之下,石頭城不日便會不攻自破。
于是陳霸先依照此計,派手下大將侯安都率梁朝水軍襲擊,趁著月黑風高,一把火燒掉北齊千余船只。雙方是水戰(zhàn),糧食運輸不便,但陳霸先把自家糧道護住了,糧食充足。而北齊軍這邊兵馬糧草都燒沒了,兵力和士氣嚴重受損,只得先采取保守戰(zhàn)術,在秦淮河南岸設立柵欄,與梁軍抗衡。但抗衡不過是拖延時間,北齊敗相已現(xiàn)。一場大戰(zhàn)之后,北齊軍戰(zhàn)死淹死無數(shù)。最后北齊主帥柳達摩遣使向陳霸先求和,引兵北歸。
北齊皇帝高洋聽聞北齊軍大敗,當即將主帥處死。次年六月,再次調(diào)集大軍南下。但這一次戰(zhàn)果卻更少。陳霸先繼續(xù)上次的對戰(zhàn)策略:摧毀北齊在北岸的渡口、切斷齊軍補給。最終大挫北齊。北齊接連兩次大敗,損失慘重。此戰(zhàn)后,再也不敢南侵梁朝。消滅了王僧辯的一眾黨羽,又有效抗擊了北齊的入侵,陳霸先為梁朝立下汗馬功勞,自封為長城公。他在梁朝的威勢,至此已無人能及。
557年十月,蕭方智禪位于陳霸先,南梁滅亡。陳霸先稱帝,改元永定,國號陳,是為陳武帝。
結(jié)論:陳霸先成功抵御了北齊,讓江南人民免于戰(zhàn)火的侵擾,維護了南方的社會穩(wěn)定,恢復了南方的經(jīng)濟。
亂世英雄陳霸先:他用自己的姓做國號,成功保全了漢人的尊嚴
公元555年
陳霸先殺王僧辯:兄弟反目成仇
公元555年,梁朝輔政大臣陳霸先起兵攻進建康,誅殺同為梁朝輔政大臣的王僧辯,這場戰(zhàn)爭促成了南朝勢力的重構(gòu),也為陳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陳、王兩人在侯景之亂時相識,此后更因合力平亂而成為好友。私交頗深的兩人,卻因政見不合而反目成仇。這些必須從梁元帝蕭繹被殺說起。
554年西魏南伐梁朝,繼位不到三年的蕭繹在江陵被西魏大軍圍困,王僧辯等人的軍隊距江陵太遠,無法迅速勤王。隔年江陵城陷,蕭繹被虐殺,他的幾個兒子也沒逃過厄運。還好當年蕭繹定都江陵的時候,將九皇子蕭方智外放擔任江州刺史,逃過一劫。于是陳、王兩位梁朝權臣擁立蕭方智為帝,并由王僧辯留在建康輔佐幼主,而陳霸先則駐軍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此時,兩人的默契被北齊皇帝高洋打破。當時天下形勢,西魏、東魏、梁朝“三國鼎立”。其中東魏最強,西魏次之,梁朝最弱。侯景之亂時,東魏正忙著改朝換代為北齊。等到塵埃落定,西魏已經(jīng)乘亂占領了四川、武漢等長江中上游地區(qū),勢力擴張的很厲害,北齊卻什么都沒撈到。于是北齊皇帝高洋,就利用他控制的梁元帝的堂弟蕭淵明做起了文章。北齊帶話給王僧辯,說蕭方智才13歲,當皇帝的話還是蕭淵明更合適。
這一下,引起了陳王兩人的紛爭。王僧辯決定同意北齊的建議,立蕭淵明為帝。而他之所以同意,是因為當時高洋軍隊實力強橫。梁朝內(nèi)部擁護的皇帝蕭方智來到建康才一個月,北齊的大軍打著“護送”蕭淵明的旗號南侵。梁朝先經(jīng)歷了侯景之亂,又遭逢西魏入侵,國力已經(jīng)大損,此時與北齊開戰(zhàn),梁朝勝算極小。可陳霸先卻堅決反對。他認為妥協(xié)雖能換來一時和平,但北齊遲早會利用傀儡皇帝再次禍亂梁朝,再加上梁朝一再退讓只會讓北齊得寸進尺,而梁朝自己的士氣則會愈發(fā)頹喪。
兩人就在不同意見之下,彼此決裂,梁朝的命運也從此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王僧辯這邊忙著迎接北齊使者,擁立蕭淵明即位。陳霸先這邊則開始秘密組織軍隊,暗中籌劃著殺掉王僧辯。首先,陳霸先對自己的下屬發(fā)表了一段戰(zhàn)前感言。他說,如今有資格繼承大統(tǒng)的唯有梁元帝蕭繹的兒子蕭方智。我和王公身為托孤之臣,本就肩負著輔佐幼主的責任,而如今王公卻改變了主意,依附戎狄,要廢掉蕭方智,改立北齊指定的皇帝,這是叛國之舉。講完后,陳霸先就與自己的嫡系手下侯安都、周文育商量,針對王僧辯的勢力進行戰(zhàn)略部署。
正巧555年八月,梁朝獲悉北齊欲大舉進攻建康,而且先頭部隊已經(jīng)逼近壽陽(今山西壽陽地區(qū))。王僧辯于是派使者通知陳霸先,讓他早做準備。
陳霸先迅速應變,也確實做好了“準備”。他扣住王僧辯派來的使者,防止使者通風報信,然后假借調(diào)兵防衛(wèi)北齊的名義,從北面直撲毫無防備的南京。侯安都的先頭部隊到達建康北門,由于缺少攻城器具,侯安都麾下士兵居然將侯安都拋進北門內(nèi)城,然后侯安都再把繩子拋到城下,眾人爬上城墻,如此才順利殺進建康,活捉毫無防備的王僧辯。陳霸先在大軍攻入南京之后,立刻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
王僧辯雖死,但是他的部隊還在。其中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分別是:王僧辯據(jù)守蘇州的弟弟王僧智、駐守湖州的女婿杜龕和駐守會稽的親信張彪。這三個部分的兵力超過了陳霸先,但因為事出突然,王僧辯這邊的力量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迎來了陳霸先早已安排好的討伐大軍。
至于北齊,在陳霸先眼中,攘外必先安內(nèi)。王僧辯一方很快就都被陳霸先的部隊打敗,隨后北齊也被陳霸先擊敗,梁朝至此安定,陳霸先順勢登基稱帝,建立陳朝。
結(jié)論:這場內(nèi)斗,無論從規(guī)模、牽涉人數(shù)、地域廣度以及戰(zhàn)爭的激烈程度,都是南北朝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戰(zhàn)。其結(jié)果是勝利者陳霸先趁機奪權,建立陳朝,南朝政局為之大變。
公元555年
江陵焚書:讀書無用了!
公元555年一月十日,梁元帝蕭繹命手下高善寶燒毀古今圖書十四萬春,史稱江陵焚書。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蕭繹從小就愛好文學,經(jīng)常徹夜讀書,是遠近聞名的文學家,未即位前,常常借抄私家藏書不輟。平定侯景之亂后,蕭繹就已經(jīng)收取文德殿藏書及其他公私典籍7萬多卷,等到他在江陵即位的時候,其藏書已達14萬卷。
蕭繹將自己精心收藏的14萬卷圖書付之一炬,最直接的誘因在于西魏大軍入侵梁朝,蕭繹防御失敗,他將戰(zhàn)敗歸因于讀書無用,于是下令焚毀。
554年十一月,西魏權臣宇文泰派遣大將于謹?shù)热寺饰迦f大軍從長安出發(fā),攻打梁朝首都江陵。江陵背靠長江,北方無險可守,這場戰(zhàn)爭進行了一個月,梁軍并無有效的抵抗,皇帝本人就直接出城投降了。
究其原因,其一是蕭繹對北方的強敵西魏缺乏基本的判斷。他先是妄想用西魏的軍事力量來幫助自己穩(wěn)固帝位。在西魏占據(jù)蜀地不走的時候,也沒有及時看出對方搶占梁朝國土的野心。接到梁朝舊臣馬伯符從西魏發(fā)來的警告密件時,仍然不相信對方已做好了入侵的準備。其二相比于軍事,蕭繹更關心學術。西魏大軍攻到江陵外城時,蕭繹還在朝堂上給大家講學。他忽聞大軍壓境,趕緊派兵抵抗,可惜均遭失敗,幾員大將都戰(zhàn)死疆場。反攻無望的時候,蕭繹身邊的大臣勸他乘夜突圍。只要渡過長江,就能得到駐在江南碼頭的梁軍救援。但蕭繹騎不慣馬,認為這件事做不成,只會徒增屈辱。他放棄了任何主動轉(zhuǎn)移,死守外城。
逃跑計劃失敗,又打不過人家,蕭繹只好出城投降。投降之前,蕭繹把自己的失敗歸結(jié)為讀書無用,于是下令把藏書14萬卷全部焚毀。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蕭繹把書視為珍寶,寧可燒掉也不愿留給別人。在焚書時,他幾度想赴火自殺,被身邊的人攔了下來。
焚書之后,梁朝也迎來了朝代的終結(jié)。
當天,蕭繹騎著白馬穿著素服出城,西魏士兵把他從馬上拉了下來,給他換了一匹瘦馬,將他推推搡搡帶到于謹面前。隨行的還有東晉名相王導的后人王褒。王褒本人是當時天下名動一時的書法家,于謹讓他寫幾個字來看。王褒寫完后落款為“柱國常山公家奴王褒”,于謹大笑。柱國常山公是于謹?shù)姆馓枺醢云浼遗跃?,丟盡了祖先的臉面,被后人稱為“文人無骨”。至于蕭繹本人,在被虐待多日后,被土袋子活活壓死,享年47歲,他的太子也被殺害。
西魏軍從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選了數(shù)萬人為奴婢,作為戰(zhàn)利品押回長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被殺,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當時天寒地凍,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凍死或被人和馬踩死。
江陵一戰(zhàn),除了顛覆梁朝之外,最大的損失還是這十四萬卷書。在印刷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大量書籍都只有稿本或少數(shù)抄本流傳,無數(shù)杰出學者的畢生心血、千百年的學術文化結(jié)晶在鐵血和烈火中毀于一旦。
結(jié)論:江陵焚書可以稱為中華文化史的第二次大浩劫,自東晉建國以來歷代君主收藏的珍貴古籍都被梁元帝焚燒殆盡。其中《孝德經(jīng)》、《注漢書》、《內(nèi)典博要》、《玉韜》、《補闕子》、《余德志》、《荊南志》、《老子講疏》、《金縷子》、《式贊》等數(shù)百卷書早已散佚,僅存《古今同姓名錄》等數(shù)種。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民間大力搜集古籍經(jīng)典,隋朝秘閣收藏的圖書方才達到三萬余卷,與梁元帝的十四萬藏書相比已經(jīng)是九牛一毛了。
眾人皆知秦始皇焚書坑儒卻不知梁元帝江陵焚書才是空前浩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