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3年開始寫作的遲子建是當代中國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今年46歲的她曾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兩次獲得冰心散文獎、一次莊重文文學獎、一次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如今她的中篇小說《鬼魅丹青》又入選了正在評選中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能否第四次摘得魯迅文學獎令人關注;與此同時,繼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之后,她又推出了關注百年前東北鼠疫災難的長篇新作《白雪烏鴉》,展現(xiàn)了普通人在災難中的生活常態(tài)和難以抗拒的慘烈命運。國慶長假期間,記者采訪了這位才貌兼?zhèn)?、內斂沉靜的女作家。
用筆挖掘小人物
記者:為什么新作《白雪烏鴉》會聚焦在百年前的一場鼠疫上?
遲子建:最早知道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曾發(fā)生了一場大鼠疫,是在非典時期。因為非典采取的一些防控措施,在百年前的那場鼠疫中,華僑醫(yī)生伍連德就采取過。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漸漸有了創(chuàng)作的欲望。當資料做得充分,情感培養(yǎng)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就一頭扎進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中。
記者:伍連德和于駟興都有原型,為什么沒有以這些英雄式的人物為主線來創(chuàng)作?
遲子建:我不喜歡為眾所周知的英雄人物作傳,因為我心目中還有一些英雄,在史料上看不到他們姓甚名誰,但他們同樣偉大。我要用筆挖掘的就是這樣一群“小人物”。如你所言,我塑造的是群像,沒有絕對的男一號和女一號。這樣每個人物在自己的天地中都是絕對的主角。
記者:《白雪烏鴉》的書名有什么特別寓意嗎?
遲子建:我偏愛黑白色,它們對比強烈,也是最能與其他顏色達成和諧的色調。哈爾濱的冬天,最常見的是白雪,長達半年的冬天,使雪花成了從天庭來到人間的???;而烏鴉在滿族人的心目中是報喜鳥,這場大鼠疫之后清王朝就滅亡了。我覺得黑白色調特別契合我這部長篇小說的氣氛,所以就有了這個書名。
語言成色是關鍵
記者:你的創(chuàng)作方式很有趣,先查資料醞釀,再畫地圖勾勒骨架,然后用文字添加血肉,這是你的創(chuàng)作習慣嗎?
遲子建:如果不大量地查資料,就無法走近一百年前的哈爾濱,觸摸不到它的脈搏。我寫這一類小說,總是先對題材有了興趣,然后做資料,再到事件發(fā)生地實地體驗。小說的血肉是靠細節(jié)來填充的,而這類小說的細節(jié)如果沒有堅實的史料做依托,很難寫得準確和傳神。
記者:《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令人印象深刻,你的作品偏悲涼沉重,但是又不會絕望,與性格和生活經歷有關嗎?
遲子建:大概與我出生在北極村有關。我生活的地方多半年都是冬天,我是在冰雪中跋涉著長大的,不懼寒冷,對世態(tài)炎涼就多了一份超然。每每冬天過去,春光爛漫之時,看著在山嶺間起伏的綠色,看著無窮的生機,你會覺得如果沒有冬天,春光又怎會顯得如此動人呢!
記者:很喜歡書中對景物的描寫,非常新鮮有趣。有人說過,老一輩的優(yōu)秀作家和現(xiàn)在的寫手區(qū)別在于,前者的作品中有大量生動鮮活的景物描寫來烘托人物心情和氣氛,而后者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劇本對白。是這樣嗎?
遲子建:謝謝你喜歡這些語句。其實一部小說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語言的成色。小說語言如果沒有個性,缺乏表現(xiàn)力,就成了“說明文”。如今有些小說盡管故事不錯,但是語言粗糙平淡,缺乏光彩。
好文學被忽略了
記者:和以前比,著書的門檻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碼字的人被稱為作家,那么作家的稱呼和寫作本身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遲子建:低門檻給了大眾出書的自由,這本是件好事,卻往往被商業(yè)所利用,真正有品質的書越來越少。好文學有沒有?當然有,但它們被忽略了。作家的稱謂對我來說就是用心寫作并持之以恒,對自己的作品永不滿足、永懷期待。
記者:無論散文還是小說,你都拿獎無數(shù),獎項對你來說意義何在?
遲子建:無論什么獎項,都沒有寫作本身更迷人。寫作很大程度上是挑戰(zhàn)自己,而得獎很像聊天的某個瞬間突然遇到知音的感覺,你會很感動。
“燈謎”支持很溫暖
記者:現(xiàn)在很多作家開博客寫微博,但是你好像都沒有。
遲子建:曾有人冒用我的名字開過博客,后來我發(fā)了聲明,網站幫我關掉了。我沒有刻意回避熱鬧,只不過我喜歡安靜的日子。
記者:那你怎么和讀者交流呢?寫作對你來說就是很自我的事嗎?
遲子建:我前年才學會上網,在百度有個“遲子建貼吧”,聚集著我作品的一些讀者。因為我乳名迎燈,所以貼吧里我的讀者自稱“燈謎”。說真的,寫作確實是很單純的事情,可一旦你的文字感染了讀者,有一批讀者愿意跟著你的寫作一路走下去,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但我從來沒有給“燈謎”回復什么,他們也理解我。
記者:現(xiàn)在很多年輕讀者習慣的是快餐閱讀,對年長一些的作家和作品都了解得很少了,如果缺失年輕讀者,你會遺憾嗎?
遲子建:那么我反問一句:年輕讀者缺失我,他們會覺得遺憾嗎?如果他們不覺得遺憾,我為什么要強加于他們呢?他們有他們對書的選擇,我尊重他們的選擇。不過,至少從我的貼吧里,我知道有很多年輕的讀者喜歡我的作品,我并未缺失這個群體。
新報記者 仇宇浩
本文來自[左岸文化網]
http://www.eduww.com 版權歸原著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