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在鄒平的救國大業(yè)》
第六集 區(qū)長村長都撤掉
上一集我們說到,梁漱溟在鄒平經過兩年多的準備之后,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來臨,把他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推向了高潮。這個機遇是什么呢?
1932年12月國民黨中央召開全國內政會議,通過了縣政改革方案、地方自治改革案等。按照這個會議精神,山東省政府1933年7月正式確立鄒平、荷澤為縣政改革實驗縣,隸屬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
這個機遇給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帶來兩大好處:第一,獲得了合法的身份,山東的鄉(xiāng)村建設與中央政府的縣政改革合二為一;第二,研究院獲得了較大的自主權,實驗縣的各級行政人員由研究院任命,實驗縣的縣長人選也是由研究院提名,然后省政府公布。后來,實驗縣的范圍擴展到全省幾十個,研究院在人事權、財政權方面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有“第二省政府”之稱。
1933年10月,梁仲華受聘去燕京大學任教,梁漱溟親自接任研究院院長,并一度兼任實驗縣縣長?,F在,梁漱溟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展抱負了!研究院第一項重大改革就是自上而下地進行縣政改革。而實驗縣政府的改革則是不同凡響,令人眼前一亮。
一、實驗縣政府改革
1933年7月鄒平實驗縣政府的改革正式開始。這項改革有三大亮點:
1、裁局設科,聯署辦公:
研究院把鄒平原來的公安、財政、建設、教育四個局裁撤之后改為五個科,同時讓這五個科集中起來,在一個大辦公室里合暑辦公,同實行8小時工作制,還建立考勤制度、例會制度等。關于這種辦公方式的意義,時任第三科科長的鄭行郡回憶說:
合署辦公后,大家認真執(zhí)行工作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而且便于各機關聯系工作。當時合署辦公在山東是個創(chuàng)舉,隨后菏澤、濟寧兩個實驗縣也采用了合署辦公的方法。
2、生活簡樸,作風民主
鄭行郡給我們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當時院、縣各級領導的作風是比較好的,能平等待人。院長、縣長、秘書、科長和一般教職員,無上下級之區(qū)別,大家談笑風生,同一食堂吃飯,同一飯桌就餐,不特殊,工作嚴肅認真,生活活潑愉快。工作人員生活簡樸,身穿粗布衣,腳穿粗鞋襪,頭戴葦笠,吃的是家常便飯,絕大部分人不吸煙、不喝酒。”
——《回憶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和鄒平實驗縣的情況》
3、工作創(chuàng)新,編印公報
從1932年開始,實驗縣就創(chuàng)辦了《鄒平實驗縣公報》,這是當時在全國為數不多的縣級報紙之一。鄭行郡介紹說:
報刊名稱為《鄒平實驗縣公報》,隔日一張,先用石印,后用鉛印。報刊內容,登載國內外和本省、本縣重要消息,著重本縣的建設、政策、法令、章程、鄉(xiāng)規(guī)民約。該報發(fā)至本縣各鄉(xiāng)、村、機關、學校,還發(fā)到菏澤、濟寧兩個實驗縣。
——《回憶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和鄒平實驗縣的情況》
說到實驗縣的改革,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實驗縣缺縣長!
鄉(xiāng)村建設剛開始的時候,鄒平實驗縣的縣長人選一直不穩(wěn)定,兩年換了兩任縣長:梁秉琨、朱桂山,干的時間都不到一年。沒有辦法,梁漱溟1933年還親自兼任了兩個月的縣長職務。但是,他事物太多,忙不過來,于是到處物色合適的人選。最后,還真找到了。
這個人名叫徐樹人,是江蘇吳縣人,當時是河北省東光縣的縣長。他思想進步,很有能力,在報刊上了解到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之后,對 梁先生非常敬佩,成為梁先生的一個“鐵桿粉絲”。
徐樹人經常給梁漱溟寫信請教問題,還到北京專程拜訪過梁先生。梁漱溟有一次出發(fā)去河北,順便也回訪了徐樹人。梁先生向他出邀請,兩人一拍即合。很快,徐樹人就向河北省政府王樹常提交辭呈。但是,王樹常卻沒有答應,事情被擱淺了。
梁漱溟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后,就給他的老朋友——河北省教育廳廳長陳筱莊寫信,請他從中幫忙協調,說明情況,徐樹人的辭職請求這才得到批準。
徐樹人來到鄒平之后,從1933年到1937年,除中間有一段時間因受傷休假之外,一直擔任實驗縣縣長,他作風正派,工作扎實,深受群眾歡迎,成為梁漱溟的得力助手。
如果說,實驗縣政府的改革讓人眼前一亮的話,那梁漱溟在地方上搞的自治改革就更是別具一格了。為什么,他把原來的區(qū)長、鄉(xiāng)長、村長都撤了!
二、興辦鄉(xiāng)學和村學:
1933年7月,鄒平實驗縣開始地方自治試驗,廢區(qū)劃鄉(xiāng),把原來的7個區(qū)改建為14個鄉(xiāng),把全縣345個自然村劃為316個行政村,把29個過小的村與大村合并。原來的區(qū)公所、村公所全部撤掉,在每一個鄉(xiāng)建立一處鄉(xiāng)學,每一個行政村建立一處村學。原來的鄉(xiāng)農學校全部并入相應的村學和鄉(xiāng)學之中。
這個鄉(xiāng)學和村學到底是怎么會事呢?我們簡單概括一下,鄉(xiāng)學和村學有五大特點:
1、以教統政、政教合一
顧名思義,鄉(xiāng)學和村學是教育機關。但是,它們同時還是行政機關,取代了原來的區(qū)公所和村公所的行政職能。這叫“以教統政,政教合一”。那么,鄉(xiāng)學和村學如何運轉呢?
鄉(xiāng)學和村學的結構都有四部分組成:學長、學董、教員和學眾。對此,實驗縣縣長徐樹人解釋說:
村學設村理事(學董會的成員稱村理事),等于原來的村長,但不是孤立的搞行政,而是在教育的形式下體現。……如村理事搞不下來,還有學長。學長是年高德碩的老先生。村理事是當家人,學長不正面當家,但能從中起調解作用。如果村理事有過于生硬的地方,學長還能糾正他,暗含著理事有執(zhí)行權,學長有監(jiān)察權,但不硬性明文規(guī)定,這就是梁漱溟理想中的妙用。
此外還有研究院派來的村學教員,主要作用是推行研究院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村學教員屬于研究院的組織系統,研究院每當決定一項措施,必先對他們進行灌輸,再通過他們帶到村民中去。他們不但對村民起教育作用,并且對村理事和學長起輔導作用,因為他們必須根據研究院的規(guī)劃輔導理事和學長做好工作。
學眾成立4個部,兒童編入小學部,等于初小,為升學仍按原規(guī)定辦;中年以下婦女編入婦女部,只搞副業(yè)生產,如手工編織之類;成年農民編入成年部(這是主要的);比較有知識的青年編入高級部。
——徐樹人《我擔任鄒平實驗縣縣長的前前后后》
時任研究院副院長的王紹??偨Y說:
這樣整個一村儼然象一個學校,整個鄉(xiāng)也象是一個更大的學校,這便是所謂“社會學?;薄?
2、團體組織,科學技術
梁漱溟認為,和西方相比,中國缺少的是團體組織、科學技術。所以,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就必須學習這兩點。而建立鄉(xiāng)村、村學的目的,就是組建團體組織,以教育的方式推廣科學技術。
3、大眾教育、社會教育
鄉(xiāng)學和村學的實質,實際上是把大眾教育、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結合起來,這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有相似之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
4、立足國情,中西合璧
鄉(xiāng)學和村學實際上是立足于中國社會“倫理本位”的特點,繼承了宋代呂氏鄉(xiāng)約“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傳統。在梁漱溟看來,“鄉(xiāng)約便是標準的儒家路線”,“把大家放在互相愛惜情誼中,互相尊重中,在共同相勉于人生向上中來求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村學的做法》)在鄉(xiāng)約的基礎之上,鄉(xiāng)學和村學還要吸收西方近代科技,用與梁漱溟的話說就是“是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長處”。
5、地方自治,憲政基礎
關于鄉(xiāng)學、村學,梁漱溟其實還有更加深遠的想法。他說:
要改造中國政治,必須從基礎做起。國家憲政要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省也是地方,但是太大。從基礎做起,就要從最基層開始做,搞鄉(xiāng)村的自治,一鄉(xiāng)一村的地方自治。一鄉(xiāng)一村的自治搞好了,憲政的基礎也就有了。
如果公眾沒有參與國政,爭取個人自由和公民權利的要求,憲政只在上層說來說去,是無用的?!菏椤段覐氖锣l(xiāng)村工作的簡略回顧》
三、鄉(xiāng)學建校風波
建鄉(xiāng)學辦學校,首先要解決校舍問題。原來7個有區(qū)公所的鄉(xiāng),把房舍改建一下還能行,但是另外新增的7個鄉(xiāng)困難就比較大。結果,第四鄉(xiāng)所在的新民村就遇到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為了解決校舍問題,第四鄉(xiāng)想把新民村的寺廟改建成鄉(xiāng)學。這座廟是一個四合院,北大廳供著碧霞元君像(鄒平當地人俗稱“泰安奶奶”),東大廳供著菩薩像,西大廳供著如來佛像,可能是受空間限制,老百姓創(chuàng)造性地讓這幾位神仙在這個院子里聯合辦公。老百姓各取所需,香火倒是比較旺。
為了減小村民的阻力,第四鄉(xiāng)學長王蔭南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神像不能毀壞,但是要讓神仙們搬家,把他們分別搬到其他地方供起來。施工這天,為了支持鄉(xiāng)學的工作,梁漱溟親臨現場。沒想到,還是遭到村民的強烈反對,圍觀的群眾吵吵嚷嚷,場面比較混亂。
這時,村里有個老秀才,叫呂夢白,他情緒非常激動,煽動著村民阻止施工,并把矛頭直接指向在場的梁漱溟:“梁院長,你口口聲聲要建設鄉(xiāng)村,要弘揚傳統文化,你們這樣干,不是破壞禮俗,破壞鄉(xiāng)村嗎?”接著,有很多人隨聲附和。
梁先生等他們把話說完之后,心平氣和地對大家說了這樣幾層意思:第一,神像本來就是我們用泥巴塑起來的,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命。第二,大家祖祖輩輩供奉它,燒香磕頭,可是它到底為大家解決了什么實際困難?大家不還是照樣過著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嗎?第三,現在,我們興辦鄉(xiāng)學,把大家組織起來,學習技術,發(fā)展經濟,這才是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辦實事啊。最后,他對那位老秀才說:象您這位老先生,當初如果不是自己去刻苦攻讀,而是一味地在這里求神拜佛,那您怎么會有今天的功名和學問呢?一席話,說得老秀才和鬧事的村民都啞口無言,一場風波平息下來,廟里的神像也順利拆除,鄉(xiāng)學也建立起來。
在梁漱溟和研究院的努力下,到1937年7月的四年時間里,鄒平共設鄉(xiāng)學14處,村學271處。
有人會問,鄉(xiāng)學和村學就是建起來了,讓老百姓參加學習,他們會那么聽話嗎?請看下集《他們也搞合作社》,謝謝大家!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