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在剛擔任北京大學(xué)校長不久,就一意孤行地聘請剛從美國留學(xué)回來年僅26歲的胡適擔任北大的文科教授。并且為胡適開出高薪,從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他們并不會衡量胡適的才學(xué)與思想是否和報酬相匹配,只看到了一個初出茅廬的晚輩拿著高昂的工資趕超了他們。
于是就會有一些氣不過的人找到蔡元培,提醒他保持頭腦的清醒,不要被喝了兩天洋墨水的人所蠱惑,以免失節(jié)。而在這些人中,大多數(shù)都是一些冥頑不靈的老腐朽,依仗著自己那一點點的才學(xué)便倚老賣老,更別說在學(xué)術(shù)上更進一步。
蔡元培并沒有直接的反駁他們,只是給那些狀告者每人送了一包茶葉,但卻唯獨沒有給胡適。于是那些人便沾沾自喜的認為蔡元培聽了他們的勸阻,便聚在一起慶祝。
蔡元培得知后在一次校務(wù)會上說,胡適的肚子是干凈的,一心辦學(xué)為民。而有些人卻爐火中燒,一肚子歪點子、臟思想,茶葉能清腸胃,送給你們是幫你們解毒。
人的上升通道有兩種,一種是自我能力的提升,一種便是拉低詆毀他人,毫無疑問肯定是第二種的見效更快,并且成本更低。
所以就會有很多這樣的人,別人的優(yōu)秀,自己不是想著怎樣去超越,而是想著怎樣拉你下水。
這就正好驗證了心理學(xué)上的達克效應(yīng):它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chǔ)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結(jié)論。而這些能力欠缺者往往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yōu)勢之中。
就像郭德綱說的那樣:“有人說我變了,我只不過原來一身泥,因為有人在井邊看著我,覺得挺好玩兒,后來我上來了。洗干凈換身衣服開車走了,井邊的人卻說我膨脹了,其實不是我膨脹了,而是他失落了?!?/p>
那些生活平庸見不得別人好,看不得別人優(yōu)秀的人往往有著很重的戾氣。只因自己生活在泥潭中,所以就用自己引以為傲的窮人思維,憤恨著岸上的人。
因此見不得別人優(yōu)秀的人,自己往往更平庸。
生命太短,沒時間自憐,也沒時間嫉妒。
承認別人的優(yōu)秀,就是自己優(yōu)秀最好的證詞。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窮人最缺什么。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表面上缺資金,本質(zhì)上缺野心,骨子里缺少改變的勇氣和行動力。
聰明的人從始至終都知道風(fēng)生水起,全靠自己,對別人釋放出的惡意,自己得不到任何的好處。
而愚蠢的人卻始終著眼于眼前一畝三分地的得失,別人只要比自己的地多出分毫,就會心不平衡。
準確的來說,這樣的人擁有著的是一種同伴壓力,平常人肯定不會對優(yōu)秀自己很多的人有任何的嫉妒。
對待同伴壓力,心理學(xué)上有一種綠燈思維:具有綠燈思維的人,永遠會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別人卓越的品質(zhì)。他們會不斷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承認自身的不足,最大限度地獲得長期的進步。
有句話說得好:“互相補臺,好戲連臺;互相拆臺,共同垮臺?!?/p>
因此人生中有一種惡,叫見不得別人好,也有一種格局,叫成他人之美。
嫉妒是人的一種本性,但不將本性釋放于他人,則是一種修養(yǎng),我們無法壓制本性,但可以做到有修養(yǎng)。
深以為然。
一束光打進了房子里,有的人看到了明亮,但卻總有人看到塵埃。
同理,優(yōu)秀的人釋放光彩,有的人感到壓力,然后奮起直追,但卻總有人報之以惡。
《 論語》中說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nbsp;
自己要站穩(wěn),也要讓別人站穩(wěn),自己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
人性的善與惡,方寸之間,纖毫必現(xiàn)。
余生不長,看淡世事的相待,做好自己的眼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