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博洽多聞,學(xué)富五車,卻因亢直敢言,屢忤權(quán)貴而宦途淹蹇,一生中被貶謫三次,顛沛流離,令人嘆惋!
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權(quán)知開封府的范仲淹因抨擊宰相呂夷簡獨攬朝綱、任人唯親而觸怒朝廷,被貶知饒州(今江西波陽)。大臣余靖、尹洙為范仲淹鳴不平,也先后遭到貶謫。左司諫高若訥身為言官,本應(yīng)主持公道,卻趨炎附勢,落井下石,肆意詆毀范仲淹。時任館閣??钡臍W陽修挺身而出,仗義執(zhí)言,奮筆疾書,寫出了著名的《與高司諫書》,痛斥他“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高若訥將書信上交朝廷,仁宗龍顏大怒,貶歐陽修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空懷璉瑚之器的歐陽修還未及施經(jīng)綸,展抱負(fù),便被逐出朝廷。這年他才30歲,剛屆而立之年。
“聞?wù)f夷陵人為愁,共言遷客不堪游。”夷陵離京師近兩千里,偏僻荒涼,人煙稀少,一向樂觀豁達的歐陽修此時也深感自己形單影只,如斷梗飄萍。好在夷陵的官員耆紳仰慕他的學(xué)問,敬重他的人品,都愿為他傾蓋相交。一時新朋舊友,其樂融融。而這里又民風(fēng)淳樸,案牘不多,政事之暇,歐陽修走訪老農(nóng),體察民情,拄笏看山,瀏覽風(fēng)景,紙?zhí)锬?,吟詩作賦,寫出了許多清新流麗的詩篇。“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他剛貶謫時的頹唐沮喪在這種生活中一掃而光。景祐四年(1037年)十二月,京師、定襄(今山西忻州)連續(xù)發(fā)生地震,廬舍丘墟,死者枕藉,直史館葉清臣借機上疏仁宗,請他“深自咎責(zé),詳延忠直敢言之士”,歐陽修于是因禍得福,改徙為光化(今屬湖北)縣令??刀ㄔ?/span>(1040年)八月,歐陽修終于回到睽違兩年之久的京師,重任館閣??敝殹?/span>
慶歷五年(1045年)春,慶歷新政因遭守舊派的破壞而以失敗告終,新政的推行者范仲淹、富弼、杜衍先后被貶謫出朝,樞密副使韓琦上疏營救,結(jié)果以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揚州。奸邪宵小誣蔑此四人朋比為奸,稱之為朋黨。其時正任河北都轉(zhuǎn)運按察使、權(quán)知真定府事的歐陽修,認(rèn)為“士不忘身不為忠,言不逆耳不為諫”,再次挺身而出,上疏為范、富、杜、韓辯解,說他們本就無黨,所謂朋黨乃是誣陷,“欲廣陷良善,則不過指為朋黨;欲動搖大臣,則必須誣以專權(quán)”。此話一語破的,擊中了奸邪宵小的要害。但仁宗不予理會,守舊派則多方牽扯,羅織罪狀,欲置歐陽修于死地。恰巧歐陽修的外甥女張氏因私通家奴東窗事發(fā),案子移送開封府審理,諫官錢明遠、權(quán)知開封府楊日嚴(yán)趁機誣諂歐陽修也與張氏有染,并盜取了張家錢財購置田地,不由分說將他拘系獄中。雖然后來查明此事純屬子虛烏有,但歐陽修還是受到牽累,被降職出知滁州(今屬安徽)。本欲為國清除弊政,卻禍從天降,落得如此結(jié)局,讓歐陽修欲哭無淚!這年九月,39歲的歐陽修買棹南下,在凄風(fēng)苦雨中開始了第二次貶謫生涯。
滁州介于江、淮之間,經(jīng)濟尚欠發(fā)達,舟車商賈稀少,百姓淳樸渾厚,安于畎畝,從不滋事生非。歐陽修勤于政事,關(guān)心民瘼,興利除弊,發(fā)展生產(chǎn),百姓感恩戴德,把他和曾在此地居官的王禹偁合稱“二賢”,并立祠紀(jì)念。歐陽修既“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閑暇時徜徉山水,尋幽探勝,臨溪而漁,釀泉為酒,在悠然陶然中寵辱皆忘。他在滁州寫了許多詩文,膾灸人口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就寫于此時。迨到慶歷八年(1048年)春,仁宗忽然心血來潮,想起了忠不避危、無罪遭貶的歐陽修,一道詔書徙他知揚州。揚州是繁盛大郡,來此為官者算是重用,這意味著歐陽修已結(jié)束了第二次貶謫生涯。這年他42歲。
令歐陽修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垂暮之年,官至參知政事時,又遭第三次貶謫。原來英宗并非仁宗親生,他即位后是否應(yīng)尊生父濮安懿王允讓為皇考,朝中分為兩派,相持不下,歷史上稱為“濮議之爭”。歐陽修主張應(yīng)稱皇考,遭到了另一派的忌恨,總想趁機扳倒他。治平四年(1067年)春,御史蔣之奇上書剛剛即位的神宗,彈劾歐陽修與長媳吳氏關(guān)系暖昧,請求嚴(yán)加懲治。這不啻晴天霹靂,使歐陽修震驚不已,他迅即上書要求神宗查明真相,昭示天下,以正視聽。炮制這則莫須有新聞的是歐陽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此人心術(shù)不正,在任水部郎中時曾薦舉了一個人當(dāng)京官,那人因貪墨受懲,薛宗孺也受到了牽連。他希望姐丈援手,讓自己化險為夷,不料歐陽修卻上書朝廷,請求秉公處置,結(jié)果宗孺被免官。他對歐陽修恨之入骨,于是憑空杜撰這則緋聞,煞有介事地告訴集賢校理劉瑾,劉瑾又傳播給御史中丞彭思永,彭思永再販賣給曾經(jīng)受到歐陽修提攜的殿中侍御史里行蔣之奇,最后由他發(fā)難。這幾個人均是奸邪之徒,忌憚剛正立朝的歐陽修,于是便沆瀣一氣,合伙誣陷他。神宗對此頗為重視,命中書省認(rèn)真調(diào)查,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這伙人只得承認(rèn)是向壁虛構(gòu),目的是讓歐陽修聲名狼藉,無顏立于朝班。神宗一面將彭思永、蔣之奇貶謫出朝,一面親自寫信,對歐陽修勗勉有加,讓他依舊在中書省供職。而此時歐陽修已經(jīng)厭倦朝中的互相傾軋,萌生急流勇退之念,于是三次上表請求離開朝廷。神宗只好免去其參知政事之職,讓他以觀文殿學(xué)士、刑部尚書的身份出知亳州(今屬安徽)。這是歐陽修第三次遭貶,時年61歲,已是一皤皤老翁了。后來歐陽修又先后改知青州、蔡州,終于66歲時溘然長逝于潁州(今安徽阜陽)。
“孤忠一許國,家事豈復(fù)恤。”歐陽修從不汲汲于功名富貴,一生中三次遭貶,仍然丹心報國,忠貞不貳,無怪乎后人對其稱贊有加,傳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