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道家思想人的“本性”
對于道家學(xué)派,在“性”上的論述比較少,尤其深奧玄虛的至尊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通行本、帛書本和楚簡本內(nèi),沒有“性”字和針對“性”的論述,并且老子法脈的重要繼承人莊子在其《莊子》內(nèi)篇也沒有言“性”,(外篇倒是多處言“性”,但是真假難辨。)但是細(xì)研的老子《道德經(jīng)》,若是參照孔子、子思、孟子的心性論文化逐步發(fā)展繼承完善的脈絡(luò)和儒家完備系統(tǒng)的心性論,則道家老子的“心性論”還是有據(jù)可查的,而且在天道、政道、人道上又是非常精深的,甚至比儒家具有宏大的超越性,對兩漢前,儒家天道和人道倫理道德上的心性論的完備,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并且對其后傳入的佛家心性論的融入完備和儒家宋明后的心性論的發(fā)展影響深遠(yuǎn),所以說道家文化的“心性論”在我國心性論哲學(xué)文化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深刻的影響地位。
(1)自然之性
首先,我們說道家所謂的“性”,重要的是自然之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家文化一重要繼承者河上公注解為:“道性自然,無所法也?!钡婪ㄗ匀弧保嗉刺斓赖牡佬宰匀?。又“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及 “希言自然”。故“自然”是道的屬性,性質(zhì),即“性”?!暗馈睂?shí)際就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按照自然而然的方式在運(yùn)動變化發(fā)展。從《中庸》“天命之謂性”來看,在人則人性亦是“自然之性”。
還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br>“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常德不貳,復(fù)歸于無極?!?br>“見素抱樸”
“璞散則為器”
“赤子”“嬰兒”是剛出生,還沒有被后天習(xí)染,代表具有尚未社會化的自然之性?!皹恪蹦宋错街?,“璞”是玉石未雕琢之狀,它們都具有原本的自然狀態(tài)和樣子。我們說老子借以表示事物的自然初始狀態(tài)或是本來面目,由此可進(jìn)一步來推斷“含德”、“常德”、“赤子”、“嬰兒”、“素”、“樸” “璞”以及“上德”“玄德”等描述,具有原始自然之性的比喻,亦是人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象征著本來的尚未被后天雕琢,被后天習(xí)染的淳樸、自然之本性。
(2)德性
我們知道《老子》能被稱謂《道德經(jīng)》,可見“德”是僅次于“道”的又一重要概念,上文“自然之性”的分析,說明“含德”“常德”“玄德”“上德”,皆與“赤子”“嬰兒”“樸”“璞”同義,除了具有“自然”之性外,還分明是老子以之表現(xiàn)出一定的天道和人性思想, 那么“德”就是天道之性和人之“本性”的隱喻,象征著原初而完整天道與人的本然之性--“德性”。并且“道生之,德蓄之”,“德”就是“道”“生之為性”的“性”--“德性”。是宇宙萬物共同的性質(zhì)?!疤斓率?,“地德載物”。而“中德”“下德”則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的孔子“仁義”倫理道德之德,孟子“四端”心性倫理道德之德。
其實(shí)“德”上升道之“性”的層面,早期多見儒家文化及研究著作,多是儒家倫理道德心性哲學(xué)內(nèi)容和范疇??鬃印疤焐掠谟琛?,就把自己的所具有的“德”看作是上天給予的。孟子“有天爵者”,也認(rèn)為仁義忠信“四德”是天賦予的,是人的“安宅”。修“德性”以達(dá)道,雖是儒道兩家共同的人道以通天道的方式,但是在哲學(xué)角度,論及老子之“性”在古代中國哲學(xué)史上并不多見,古代對于道的“德性”的研究,多用于對老子之“道”研究的自然延伸,是形而上學(xué)的概念。 如老子同時代的管子對“德”闡述為:“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薄疤摱鵁o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老子繼承者莊子闡述為:“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者?!?“物得以生謂之德”“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又河上公:“德合神明,乃與天通?!?“德與天通,則與道合同也。” “與道合同,乃能長久?!?之后老子道學(xué)又一非常重要的繼承者呂洞賓注解《道德經(jīng)》云:“道生之,德蓄之?!睘椤暗澜y(tǒng)名德,則真實(shí)無妄者也。生,以資始言;蓄,以含煦言。”
以上這些重要的繼承者還沒有把老子的“德”提到“性”上來。只有《淮南子》繼承了《中庸》“德性”之說, “得其天性謂之德”,明確說明“德”是天之性,不過在古代的道家繼承人上并沒有進(jìn)一步發(fā)揚(yáng)“人性”上來,有的也是基于儒家的“德性”之論,都只是把“德”作為形而上學(xué)“道”的延伸。
到近代學(xué)者專家方在人之“本性”上,對老子提出的“德”多有研究,基本是受到儒家倫理道德上的“德性”人性論影響。當(dāng)然儒道“德性”之心性論是相互影響的,逐步完善的。從竹簡和帛書《老子》的兩千文字,到通行本的五千文《道德經(jīng)》,都是儒道先哲不斷完善的結(jié)果, 《莊子》外篇、《管子》外篇、《孟子》、《性自命出》及《尹子》、《文子》《淮南子》這些文化之交融即可知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