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資深中醫(yī)專家 張玉林
第10節(jié)
桂枝湯加減變化(二)
21.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陽氣抗邪)胸滿(胸陽不振)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脈促:脈急促,代表一種脈勢,急急忙忙似。
芍藥:緩急止痛,又酸苦涌下。
22. 若(脈)微(衰)寒者(此表未解而表里俱寒之證),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22條接21條,還是太陽病。
64.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陽虛),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汗多,既可以傷陽氣,又可以傷陰液。
65.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腎氣動(dòng)),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臍下悸:臍下悸動(dòng),上面心陽虛,引起下面腎氣動(dòng)。
67.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dòng)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水氣上逆),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shù) 甘草(各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
112. 傷寒脈浮,醫(yī)者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一驚一乍)狂(似狂非狂),臥起不安(心神失養(yǎng)加痰火擾心)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加蜀漆(三兩,洗去腥) 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蜀漆,常用常山代替。
174. 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白術(shù)+30克。
23.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未入少陽),清便欲自可(未入陽明),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少陰證),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面紅,寒閉陽郁),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寒輕身癢,寒重身痛),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雙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一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頓服,將息如右法。
面真紅:陽明癥。
此方風(fēng)寒都有且輕。
25.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無口渴,仍在太陽),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卻更輕微)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 大棗(五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再服。
若形似瘧:發(fā)熱惡寒。
此方風(fēng)寒都有,比桂枝麻黃各半湯還輕。
27.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此為少陰),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去皮) 芍藥 甘草 麻黃(去節(jié),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 生姜(一兩二銖)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越婢方:麻黃六兩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少陰病只能溫補(bǔ),不能汗、吐、下。
石膏在此不是用于清熱,是抑制麻黃、桂枝發(fā)汗的。
146.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太陽證),支節(jié)煩疼(劇烈疼痛),微嘔(膽熱犯胃),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辨發(fā)汗后: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桂枝湯:桂枝(去皮) 黃芩各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微嘔(膽熱犯胃),桂枝湯+柴胡
147.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黃芩(三兩) 干姜 牡蠣(熬) 甘草(各二兩) 瓜蔞根(四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fù)服汗出便愈。
小便不利,渴__五苓散癥;
心煩:有里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