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000個人,就會有1000種“ 茶道”的解釋,這里告訴你最權威靠譜的專家說法。
從盛唐陸羽著《茶經(jīng)》的中華茶學興起,到現(xiàn)在盛世興茶,和美與共的茶道新內(nèi)涵,中華茶道正走在新復興的路上。
茶道
茶道是什么?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后用適當?shù)姆绞胶炔瑁?/p>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你認同么?
《尋訪千利休》劇照
然鵝,這并不是茶葉地理所說,說出這番話的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后人在利休上述論述茶的思想基礎上,引申出了日本“和、靜、清、寂”的茶道思想。
日本谷川激三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此說顯然茶藝的成分更多一些,與我們現(xiàn)在耳聞目睹的“茶藝”更為接近。
日本茶文化學者熊倉功夫
熊倉功夫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nèi)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由茶而修道,在斗室之內(nèi)從一杯茶里歷練完美人格。聽起來是不是更像茶修?
日本心茶學會會長倉澤行洋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strong>
由茶至心,由心至茶,幾近于道了。
中華茶道自唐時開始有“茶道”的說法,但迄今為止,一直沒有明確、公認的說法。
趙州禪師吃茶去
比較出名的有這個典故:
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
云:“不曾到?!?/p>
師云:“吃茶去?!?/p>
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
云:“曾到?!?/p>
師云:“吃茶去?!?/p>
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師云:“院主?!?/p>
院主應諾。
師云:“吃茶去!”
趙州禪師接連三句“吃茶去”,卻也沒見得把茶道說的明白,所悟皆是吃茶當中的道理。
元代趙原《陸羽烹茶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
問茶道,自然少不了要問到茶學的祖師爺——茶圣陸羽,高度概括的僅7000字的首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jīng)》,全書論述了全面系統(tǒng)的茶葉理論,卻只字未提(或者說沒有明確提出)茶道為何物。
然而,就連最接近茶道精神的這句:
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其斷句也爭議不下,有人說是這樣:
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有人認為是這樣:
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總而言之,茶是要給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喝的。
宋徽宗趙佶好茶,著有《大觀茶論》。
到了宋代,最會品茶的皇帝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就提出了自己的“茶道”理論:
“致清導和”、“韻高致靜”。
可惜這個才高八斗的風流皇帝最終成了金人的俘虜,客死異鄉(xiāng),而宋代盡著風流的飲茶之風讓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廢除殆盡,自明朝始,風雅茶事便淪落到了一碗茶湯里。
近代茶道思想的復興,先是在海外,熱的不同凡響:
新加坡形成了“和、愛、謙、靜”的新加坡茶藝;
韓國茶道表演,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韓國的茶禮歸結為“和、敬、儉、真”四個字:
“和”﹐即善良之心地﹔
“敬”﹐即彼此間敬重﹑禮遇﹔
“儉”﹐即生活儉樸﹑清廉﹔
“真”﹐即心意﹑心地真誠﹐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
臺灣茶藝精神
我國臺灣省也有“和、敬、恰、真”的臺灣茶藝。
臺灣學者劉漢介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臺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yǎng)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
周作人(資料圖)
周作人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xiàn)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茶人范增平
臺灣的范增平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儉、靜、潔。”
臺灣知名茶人周渝
臺灣的周渝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
不得不說,中國茶道、茶藝在當代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臺灣一些思想的影響,這些影響從茶品類別、茶器、泡飲方式、茶藝理念等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近年來普洱茶從港、臺的興起,干泡、花藝的植入,還有柴燒茶器等等,很多茶空間的都帶有著臺灣茶道影響的痕跡。
著名茶人、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
吳覺農(nóng)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
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
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茶葉專家程啟坤
原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來概括。
著名茶人張?zhí)旄#ㄙY料圖片)
著名茶人張?zhí)旄?/strong>提出以“儉、清、和、靜”為內(nèi)涵的中國茶禮,他說:儉就是勤儉樸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濟,靜就是寧靜致遠,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從唐宋以來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
潮汕工夫茶代表性人物、著名茶人陳香白
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tǒng)一與和諧,并因此產(chǎn)生實現(xiàn)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諧之美。
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zhì),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聽了這么多名家的說法,茶道到底是什么呢?
茶,要自己喝;路,要自己走。
一杯茶的味道,聽再多的人說,終歸不如自己品出的味道來的真切,而由茶入道之路,終歸還是要用自己的心親自走一程。
無論是名人雅士,還是凡夫俗子,茶都是通達智慧、放松身心的載體,在這一碗茶湯里,珍惜當下,放眼未來,品味現(xiàn)在,克已自愉,又何嘗不是自我精進、修習茶道的歷程呢?
茶之道,在行,不在言。
人人道,在做,不在說。
圖文原創(chuàng):茶葉地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