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期,唐朝的主要軍事防御和進攻方向是突厥人。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長期在北方任職的
代州都督張公謹上書唐廷,建議抓住突厥被回紇擊潰、分裂為東西二部的有利時機,興兵北伐,爭取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長期困擾唐朝北方和西北部疆域的問題。當年十一月,在經(jīng)過三年的精心準備后,太宗任命
兵部尚書李靖為
定襄道行軍總管、
并州都督李勣為
通漢道行軍總管、
華州刺史柴紹為
金河道行軍總管、
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
暢武道行軍總管,發(fā)兵十萬,兵出四路進擊東突厥。此役消滅突厥精銳力量萬余人,俘虜五萬余突厥軍士、俘獲其部民十余萬。大小牲畜數(shù)十萬頭只。到次年,東突厥的有生力量基本被唐軍殲滅,企圖逃往吐谷渾的
東突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就是那位曾經(jīng)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秋天,驅(qū)兵策馬于長安城下,在灞橋邊不可一世地指斥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突厥大首領(lǐng),也終遭俘獲。
我的好友@黃金家族微博 李強先生的最新史學著作《西夏王:英雄之生 當為王霸》書影
唐廷將愿意歸順的十余萬東突厥人,依舊安置在他們原先的駐牧地,只是按照中原方式進行了州縣劃分,并由唐廷派員直接進行管理。被俘的頡利可汗,并未像眾人料想的那樣被處死,反而被唐廷封為右衛(wèi)大將軍,安排在繁華的長安城居住。太宗因為文治武功,治敷華夏,功隆無比,被西北民族、部族首領(lǐng)尊奉為“天可汗”。 突厥沒落后,吐谷渾在西北興起,不斷侵擾絲綢之路和唐帝國邊境,各國客商與帝國邊民苦不堪言。幾乎與此同時,西戎或西羌系統(tǒng)中的另外一支族群——吐蕃人,利用吐谷渾人衰敗后青藏高原留下的“政治真空”,迅速發(fā)展起來。其贊普(贊普,古代吐蕃統(tǒng)治者名號,‘贊’為雄壯、偉大之意;‘普’為男子、丈夫之意)松贊干布(生卒年:617~650,在位年:629~650吐蕃王國第三十三任贊普、吐蕃王朝實際締造者,其本名為‘赤松贊’,而‘松贊干布’和《中華歷代皇朝全二十八史·新唐書》中作‘棄宗弄贊’或‘棄宗農(nóng)’,《冊府元龜》作‘器宗弄贊’、‘器宋弄贊’或‘不弗農(nóng)贊’,《通典》作‘棄蘇農(nóng)贊’,則是臣民對他的尊號的不同的漢語音譯)在其父輩的基礎(chǔ)上,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各部落,建立了獨立的吐蕃王朝,并開始向外擴張。其交往和擴張的對象,首先便是富庶的大唐。當然,向中亞的擴張也是其戰(zhàn)略方向之一。
就在大唐李靖等將領(lǐng)重兵打擊吐谷渾的當年(634),唐廷才首次清晰地了解到吐蕃的存在,吐蕃人也開始第一次向大唐入貢。貞觀十三年(639),松贊干布在迎娶了泥婆羅國(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649)為妻后,向唐太宗提出了和親的請求。
---------萬分感謝我的好友@黃金家族微博 所著、所賜惠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